分享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xrj5857 2022-01-18

“你们不是在等待我,而是在等待哲学!”教授的开场白一出,复旦大学3108教室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讲台上那位教授年逾花甲,却不见一丝白头发,神采奕奕的,仿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

教室里挤满了求学若渴的莘莘学子,来得稍晚几分钟、找不到座位的同学只好站在教室最后。慢慢的,教室里再也没有能站人的地方,窗户边又挤满了一排排人头。

教授对这种爆满的景象习以为常,他点上一支香烟,吞吐出一阵云雾,继而用力清清嗓子,宣告今晚的哲学课程开始。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呛鼻的烟味很快弥漫到教室的各个角落,神奇的是,没有一个同学感到不适。他们沉浸在王德峰教授建构的哲学王国中难以自拔,知识让学生忘却了除此以外的一切现实。

草根出身的哲学大师

促使王德峰教授全网爆红的,是疫情期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网课。有人把他在复旦讲授《资本论》的视频发布到网上,这一系列内容扎实、气氛诙谐的课程瞬间火遍全网。

王德峰讲哲学知识绝非机械地复述课件、课本,他的每一句话都贯穿了自己深刻的考察,让人听来颇具境界、鞭辟入里。

全国几千所高校有无数人在讲《资本论》,可像他这样真正吃透的寥寥可数。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更让广大青年学生会心一笑的是,王德峰教授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小老头。他的语言轻松诙谐、风趣幽默,丝毫没有一点为人师长的架子。

他的课上,大家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有着充分的表达权、建议权,仿佛是在和朋友闲聊一般。让学生于轻松忘我中增进知识,这是为人师表的至高境界。

“与世隔绝”的王德峰教授对自己的爆红并不知情,直到走出校园频频被人认出,他才意识到自己“知名度提高”。

对于青年学生的合影、签名要求,他是乐于满足的,就像对待自己孩子那般慈祥。

有网友亲切地称呼王德峰教授为“扫地僧”,形容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创造了一夜爆红的网络神话,这个比喻是无比贴切的。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王德峰教授誉满天下、德高望重的背后,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草根经历。

他并非科班出身,上大学前在上海东风合金厂有三四年的焊工经历。通过刻苦的自学,王德峰奇迹般考入复旦大学,完成了人生由工人到学霸的鲤鱼跃龙门。

踏入这所中国顶级学府,王德峰才系统地接受哲学专业的学习。

本科四年时间,他的哲学天赋得到充分彰显,毕业那年就收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工作邀请,与他共事的都是年逾半百的老学究。

边工作边读书,王德峰又接连拿到了复旦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职称也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一路飙升。2006年,他更是被复旦大学最牛学院——复旦学院聘为副院长。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王德峰教授走学术之路达到了人生巅峰,可他为人却处处低调,办事不显山不露水,如此境界和网友们口中的“扫地僧”称呼如出一辙。

王德峰的生活低调、简朴到哪种程度?他从不用智能手机,认为这会使人分心。

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微信、没有邮箱,不管你是他的亲戚还是领导,想联系到他必须打他办公室的座机电话。

经常有年轻同学说一些时髦词汇逗他开心,不上网的王德峰教授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看到大家都露出灿烂真挚的笑容,他就跟着一起傻乐,还打趣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也许谁都不敢相信,就是这样一位电焊工出身的草根,居然成了当今中国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匠。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草根经历造就了王德峰教授平易近人、慈祥和蔼的性格,让他成为青年学生认知里与众不同的大学问家。

复旦默许他上课抽烟

王德峰教授留给广大网友的印象中,最鲜明的莫过于他烟不离手,甚至上课也要边讲边抽。

长期以来,老师留给大众的印象都是形象大方、谈吐得体,王德峰此举不免引来诸多非议。

教室里学生云集,通风性很差,一支香烟的味道要几个小时才能消散,更何况王德峰一堂课下来要抽半包。

网友们在痴迷于王德峰课堂内容的同时,也不免好奇:教室里的同学真的不介意他抽烟吗?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他们不会挤破了头也要上王德峰教授的课。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学府之一,能考进复旦的学生,没有一个会因为老师抽烟而放弃他能带给自己知识、思想上的飞跃。

人尽皆知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危害更甚,复旦的大学生们又怎会不知?只是对他们而言,放弃一堂好课的代价远比吸一个小时二手烟大得多。

不妨设想,如果让他们去棋牌室、网吧吸一个小时二手烟,恐怕不会有人答应。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说课堂上的二手烟就高贵,只是大学生们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足够的判断力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复旦大学也很棘手。一方面作为学校的公权力代表,他们有权维护普遍意义上的公序良俗;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从学术岗位上走出的顶级人才,他们深知部分学者对烟、酒等物的嗜好。

学术工作者每天要进行超高强度的脑力工作,这种疲惫不是吃顿饭、睡一觉就能轻松缓解的。烟、酒这类具有缓解神经疲劳的食物,往往成为部分学者的一生所爱。

如诗仙李白,不喝酒便作不出诗,非得“会须一饮三百杯”,才能口吐出半个盛唐气象。

再如老一辈革命家,个个都是烟不离手的老烟枪,他们运筹帷幄之际,烟是离不开手的好伙伴。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学校一开始规劝王德峰教授课上别抽烟,课下想怎么抽都没关系,不过这一方法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王德峰教授每天课排得满满的,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上课,不让他上课抽烟简直是要他的命。

无奈之下,决定权最终落在了广大学生手中。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听他课的是学生,吸他二手烟的也是学生,让学生表决意见不失为最公平的处理办法。

显然,复旦大学历届学生的绝大多数都是不以为意的。他们厌恶二手烟,但并不厌恶制造二手烟的王德峰教授。久而久之,学校也就默许了王德峰上课抽烟的行为。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当然王德峰教授也并非冥顽不灵、一意孤行之辈,他本人是深知吸烟对他人、对自己的危害的。他经常在课堂上自我嘲讽、自我批判,还提醒前排的同学们戴好口罩。

“我还是先要说句非常抱歉的话,特别是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忘了戴防毒面具。我如果不抽烟就萎靡不振了,那么,有违今天的规则,请大家原谅哈!先让我抽一支。”

这是王德峰教授网课系列中最火的一个片段,他想在课堂上抽烟的举动宛如被家长管教不许吃糖的小孩子一样。先表达歉意、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他才缓缓抽出香烟吞云吐雾。

王德峰教授能在课堂上随意抽烟,这是一个双向妥协的结果。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过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诚如王德峰自我调侃的那番: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不抽烟,思考可以进行,但是进行得不顺畅。”

对台下的学生们而言,他们自然渴求一个空气清新的教室。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课堂内容本身,尤其王德峰教授所讲授的是哲学,哲学是最忽视肉身、重视精神的学科。

一堂好课上,广大学生们心甘情愿为了精神升华承受肉身上的些许“折磨”,他们乐在其中,又何须旁人多言呢?这是一种师生双向妥协、互动的良性结果,也是知识的魅力所在。

除了抽烟,王德峰教授平生还有两大爱好——喝酒,古典乐。论喝酒,他像嗜烟一般热爱,情绪到了非押着三五好友喝个宿醉方肯罢休。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论古典乐,他竟能将之与哲学融会贯通,境界已到至臻。

在接受一次采访时,王德峰谈到自己对古典乐如此热忱的缘起。

青年时期,他始终读不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直到他听到了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一切真理从音符中迸发而出。

2007年,王德峰翻译英国哲学家瑞德莱的《音乐哲学》定稿出版,这是他研究音乐与哲学关系的代表成就。课堂上,王德峰喜欢旁征博引,古典乐便是他最爱用的素材。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学者成为网红不是坏事”

2021年,65岁的王德峰教授宣布退休、离开他站了三十多年的讲台,有关他上课抽烟的争议似乎也就此告一段落。退休前,王德峰破例接受了一次记者的采访。

记者首先问的,还是网友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作为火遍全网的“网红”本人,他是如何看待现在老师网红化的倾向。王德峰的回答不假思索:“学者成为网红不是坏事。”

他的理由是:“之前我在弄堂里走,被一个老太太拦住了,她说:'我天天在听你的课。’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动。”

王德峰从未想过自己能火到“出圈”,这些悄然而至的关注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然而知识网络化、教师网红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乱象。王德峰说网上很多视频都是未经自己允许就随意发布的,有的甚至还冒充他的名义开设付费课堂、骗取钱财。

对此,王德峰表示会接受朋友们的建议、过段时间自己开个号,让那些冒名顶替的人销声匿迹,防止更多网友被骗。这对于从不用微信、上网的王德峰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据一个广播软件的工作人员透露,王德峰教授正在他们公司录制广播,主讲的内容是“中西哲学思想的比较”,语言风格比较通俗易懂、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收听,预计过段时间就会上线。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录制的过程中王德峰也闹出了很多笑话。他从未参加过这种商业录制,坐在人家的录音棚里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得为他请来一些听众,把现场模拟成课堂的样子他才能开讲。

近年来像王德峰这样的网红老师层出不穷,浙江大学的郑强、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等大学教授深得老百姓喜爱。正如王德峰教授所言,这样的趋势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被深刻重塑,大学课堂、大学教授通过直播的形式面向普罗大众是顺势而为。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很多中老年人没读过大学,现在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跟着教授学习,这是一件双赢的事。

老百姓从这些教授的演讲、课堂中学到了宝贵的见解,教授们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额外的收入,大学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吸引了生源。

似乎从任何角度来看,大学课堂逐步面向全社会都是大势所趋。

以往的学者给老百姓的印象都是足不出户、束之高阁,颇具距离感。有的学者认为做学问就该脱离大众、一丝不苟,其实这种想法断然是错误的。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学问从哪来?归根到底还是从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中来。做学问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回馈人民。现在党和国家号召学习强国,让更多老百姓接触到大学课堂是关键一环。

有人曾担心,如果有公知误导、蛊惑群众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能火起来的教授都是三观很正、拥护国家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这也是老百姓之所以拥戴他们的原因。

西方人号召“科学无国界”,以此为噱头讽刺中国的科学家、学者总是有太强的家国情怀。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无一不是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与爱民情怀。

王德峰教授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始终以批判审慎的态度对待除此之外的一切。但是如果仔细拜读他的著作、总结他的学术历程,不难发现他也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学者。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他最初研究的方向是德意志哲学、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兴起的思潮,随着眼界的拓宽,他的研究重心紧紧围绕着“中国化”三字展开。

西方的东西在中国到底好不好,要由中国人接不接受说了算。

王德峰教授大胆断言:“西方哲学不可能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为此,他在课堂上号召大家学习中国的阳明心学、多读国学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更要以中国为本位,绝不能盲目西化。

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不表露于热情的赞歌、激动的情绪,课堂上每一句平和的抽象术语背后,都是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深切希冀。

复旦教授上课时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为什么?

6月18日——在大多数中国国民沉浸于消费主义热潮时,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上完了他的最后一堂课。

课程所讲的内容,依然是那部批判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的不朽著作《资本论》。

“第一个阶段是'让马克思说汉语’,就是翻译工作,现在基本做到了。第二个阶段是思想深入老百姓的内心,这一步还没有到来。”王德峰先生永远行走在追逐理想的路上。

参考资料:

  1. 彭薇. 有哲学修养的人,工作能力会更强[N]. 解放日报,2021-07-16(013).
  2. 澎湃新闻.复旦教授王德峰讲《资本论》走红网络:学者成为网红不是坏事[EB/OL].2021-03-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