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世间最锋利的刀,如何理解《道德经》第1章(1)

 如水138 2022-01-19

学道者万千,见性者一二。

这一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古往今来读《道德经》的人浩浩荡荡,明心见性的有几人?

用作品解读《道德经》的万万千千,明心见性的又有几人?

我书架上有100多本解读《道德经》的作品,我个人认为,真正明心见性的的作品很难找出来一两本。

为什么那么多人学《道德经》,但是通过研究《道德经》而见性者九牛一毛呢?

我认为原因有很多,列举两条:

《道德经》在入世上不如儒学受待见,在出世上不如佛学受待见。

再就是解读《道德经》的人没读明白,指错了路。比如河上公、严遵、王弼等。

明心见性和明道是同义词。明心见性这个词,是《坛经》中的术语。

我之前的理解是:明心即见性,见性即明心。

这样说从道理上讲没错,但从学问的角度讲不够严谨。更为严谨的是如下说法:

明心是要知道心如水波,一波接一波。见性是要知道性如水体,与波无关。

悟到了水,忘掉了波,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明道。明道了再回过头来读《道德经》,别有一番滋味。

语言:世间最锋利的刀,如何理解《道德经》第1章(1)

想要通过研究《道德经》而见性,就必然面临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一章中第一句话。

第一章4句话,我分为三段,本文先说第一段,即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怎么断句暂且不论。常道是什么暂且不长篇大论。

想要明白这12个字的义旨,必须明白这两个道理。

第一:可道是文字。而常道无法诉诸文字。

第二:语言是工具。文字是假名。

有人说,这两个道理我明白了。那好, 我们接着往一步说:

你思考语言中最重要的字词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答案是:名词。

其它一切词都是为名词服务的。为什么呢? 因为名词对应的是具体物,比如苹果;或者由代表物的名词派生出来的抽象名词,比如爱情。

我个人认为,抽象名词本质上都是由“名词+动词”构成的。这个大家可以慢慢思考。

问题来了,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文字以及这些名词?

答案是:欲望。

所以说,语言代表的是人类的欲望。人类的欲望是单个人的欲望的总和,所以欲望包括单个人的欲望,但不等同一个人的欲望。

进饭店,菜单上全是欲望,但不能把菜全点了。有些菜根本不喜欢,永远不喜欢。

世界本来是一体的,读哲学、读经书的人,这句话很熟悉吧?

它为什么又不是一体了呢?因为人类有了语言,就用语言把这世界分割了。

所以我说,语言是人世间最锋利的刀。

语言:世间最锋利的刀,如何理解《道德经》第1章(1)

明心见性,就要想办法把这个被语言分割的世界合上。怎么才能合上呢?想办法泯灭那个语言,也就是那些名词。

这个很难很难很难。

所以,只有两类人能比较容易地做到。一类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这样的读书非常多的人;一类是慧能这样的一字不识的人。

而中间的人绝大多数无法明心见性。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北大清华出来的人多数都名不见经传了。

有一本书,叫《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书名很好,借用一下。

读书多而圆融的人,会把思维中的墙拆掉。不读书的人,思维中没有墙。

所以,不论是明心见性这样的圣事,还是治国安邦这样的大事,抑或是创业这样的利事,做得最好的有两类人:

一类是读书特别多的人,如亚圣孟子、后汉开国皇帝刘秀、华为的任正非。

一类是不怎么读书就去社会上混的人,如六祖慧能、前汉开国皇帝刘邦、海底捞的张勇。

如果你明白了我以上说的这些道理,就会明白为什么我说:语言是人与世界的纽带,也是人与世界的障碍。

即便是在直觉上明白了这两句话,离明心见性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用了六年时间。这六年时间经历了很多事,也读了300余本书。

明心见性之后,又过了6年。我又经历了很多事,然后写一本书解读《道德经》,书名叫《老子略释》。

语言:世间最锋利的刀,如何理解《道德经》第1章(1)

如果你也喜欢《道德经》,希望通过《道德经》找到那个“道”,不妨看看我这本书。

当然,明心见性不代表万事大吉。但肯定的是做事不再“盲人瞎马”,因为见性意味着理上无碍。

世界并不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用丰富多彩的眼睛去看它。

---------------------------------------------

本文作者:

王道,字得一,自号早服居士。

本名王鸿飞,大蓄书院国学讲师,著有《老子略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