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SS-6洲际导弹曾吓坏美国,然而一个错误决定,却炸死了本国科学家

 lerjohn 2022-01-19

1944年10月的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封私人信件,摆在了斯大林的桌子上,也正是这封信,给斯大林甚至是苏联全军上下,带去了极大的震撼。

丘吉尔在信中提到,德国从当年9月8日起,就不断朝英国发射神秘的V-2导弹,并且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虽然当时的德国导弹总体性能不高,但是这种一飞飞个几百公里,还能造成一定损失的神秘武器,还是能给其他国家带去极大心理震慑的。

丘吉尔致信的目的,就是想去位于苏联进攻区内的德国佩内明德火箭发射基地内收集资料。有这种好事还能便宜了英国?斯大林觉得,一种新型的特殊武器,是时候出现了。

苏联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开始了计划部署,但是当苏联专家马不停蹄地赶到佩内明德的时候,他们这才发现,精明的美国人已经先下手为强了。

有关V-2导弹的关键图纸,美军已经掌握了大半。面对人去楼空的发射基地,苏联专家悔恨不已,但是此时负责此事的朱可夫元帅想出了一个力挽狂澜的主意。

这项计划名叫“面包换人”,苏联不仅单方面开放了边界,还向德国全境喊话,只要是参与过导弹研发的,来了就给好待遇。

此项计划一实施,剩下的德国专家一窝蜂地涌向了苏联,斯大林一看,这下成了,擎天利剑难铸,但现在有了“铸剑人”,那拥有导弹还不是指日可待?

就这样,诺德豪森研究所拔地而起,一套完整的V-2导弹制造流程很快就被整理了出来。

1947年秋天,苏联第一枚国产弹道导弹实现了首次试射。这种地对地弹道导弹完全以V-2导弹为蓝本设计,射程达到了270公里。

这一边,苏联的导弹已经成功上天了,但美国那边还在为了带回德国专家而不断“挽尊”。在当时,西方社会甚至还流传过一个冷笑话,如果美苏导弹在空中偶遇,那这两枚导弹准能用母语德语交流。

1948年,为了争夺西柏林的控制权,苏联突然封锁了柏林段的高速检查站,并且部署30万大军摆出了战斗姿势,有了导弹的苏联,明显硬气了很多,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也一触即发,美国一方也已经准备随时原子弹伺候了。

美国之所以这样胜券在握,主要还是捏住了苏联眼下没有原子弹这一短处。

然而1949年,苏联境内升起的一朵蘑菇云,算是把美苏两国的水平拉到了同一等级。

这天早上七点,伴随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了,这也意味着苏联彻底摆脱了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垄断,有了这张王牌,跟美国一较高下再也不是说说而已了。

紧接着,从1952年开始,美苏两国由于互相探不到底,两国的核武器研发已经你追我赶地进行到了“白热化”的内卷阶段。

这年11月,一枚名叫“迈克”的氢弹成功试爆,其能量释放当量为1000万吨TNT,更是美国当年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威力的500倍。

这枚氢弹的诞生,让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信心满满,他觉得有了这玩意,光是威慑力都能唬倒一众小国。

然而就是这枚6米高,相当于一辆载重汽车的氢弹,却几乎没什么实战价值,因为美国根本没办法运走它。

然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艾森豪威尔的美梦又被苏联打破了,人家的氢弹也试炸成功了,而且更让美国专家恐惧的是,苏联的氢弹体积明显小于美国。

任你美国的氢弹威力再大,打不出去还是白搭,但是苏联的不一样,人家的氢弹,飞机就能运载。

有了氢弹不算领先,你还得能发射出去。苏联当年的核弹研究有多机密呢,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整个导弹研发过程都是他一手拉起的,也就是说,除了他和相关专家,其余人对于核武器的研发情况是一概不知。

甚至到了后来,政治局高官组团去参观核导弹,大家一见这玩意完全吓傻了,这群人当时讨论的话题,居然还只停留在它能不能飞?

可见苏联的保密程度有多高,难怪美国会一直穷追不舍。

彼时,除了苏联这枚氢弹之外,世界上还没有一枚导弹能够攻击8000公里以外的目标,这就让赫鲁晓夫完全沉浸在了这枚导弹的威力当中,他坚信,有了这枚导弹,自己想输都难。

苏联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很快就研发出了SS-6洲际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但是跟美国一样,这款导弹威力是不小,但实际使用情况却让人不禁为它惋惜。

除了费用高、运作方式复杂,更重要的一点是,它需要使用低温推进剂,这种低温推进剂不仅只能在发射之前加,而且一加就是一两天,实在是耗时又费力。

但是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早就把SS-6吹得神乎其神了,他甚至还放话,苏联能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失,由于不知道苏联这边的真实情况,艾森豪威尔变得坐立难安。

在这种极度焦虑的心理折磨下,艾森豪威尔做了个错误的决定,他竟然派出了一架u-2侦察机去探听苏联的情况。

然而侦察机一进苏联境内,马上就被雷达探测到了,飞行员刚想打开摄像机捕捉情报,竟然一下就被苏联的防空导弹打了下去。

虽然飞行员跳伞逃生了,但是美国可是被狠狠打了一巴掌,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句话,可太适合当时的美国了。

这次行动的失败,不仅丢了自己的人,还让全世界都看到了苏联的“实力”。然而外界不知道的是,苏联的真实情况,却根本没有这么乐观,换句话说就是,赫鲁晓夫这牛皮,吹大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赫鲁晓夫第一次放出烟雾弹了,早在1954年红场阅兵的时候,米亚4轰炸机就被安排在红场上空变换队形来回飞,营造了一种我苏联就不缺轰炸机的假象。

但很不巧,苏联这种骗人的把戏,还是被美国发现了,而负责侦查的战机,就是之后被派出的U-2。

所以当熟悉的U-2侦察机再次飞抵苏联上空,赫鲁晓夫害怕极了,他担心这架飞机传出去的影像,会告诉全世界,苏联的导弹优势只不过是他吹出去唬人的牛皮。

更可怕的是,美国不声不响间,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0枚,然而苏联咋咋呼呼多年,SS-6洲际导弹才只部署了十枚左右,这就让赫鲁晓夫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到了SS-6的后继型号SS-7上了。

虽然是赫鲁晓夫临时抱佛脚的产物,但SS-7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无论是推进剂的使用,还是精准度的提高,都让SS-7成了苏联当时唯一拿得出手的王牌。

有了这款洲际导弹,心性浮躁的赫鲁晓夫早已沉不住气了,他想要赶紧让世界看见苏联导弹的威力。

借着去美国参加联大会议的机会,他向苏联导弹部队的司令官涅杰林元帅下达了死命令,说自己这次赴美谈判意义非凡,只要自己的脚一踏上美国的土地,你就给我放一枚导弹,好好震慑一下美国人。

然而就是这次本没必要发生的“震慑”举动,让原本信心满满的赫鲁晓夫是后悔不已。

当天,赫鲁晓夫一抵达美国,涅杰林马上按下了SS-7的发射按钮,但导弹纹丝不动,于是一众专家立刻开始抢修。

按理说,抢修过程中应该先把燃料泄尽,但如果这么做,那么短时间内再想发射导弹那是基本没可能了,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选择带燃料抢修。

然而现场谁也没想到,导弹第二节引擎不知道何故被点燃,熊熊燃起的火焰瞬间引燃了燃料,现场立刻变成了一片火海,巨大的爆炸把周围的一切都毁了。

现场上百位科学家、无数军官都没能逃出火场,就连涅杰林本人也葬身于此,这无疑是苏联火箭军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了。

为了掩盖这次事故的真相,苏联只说涅杰林是因为飞机事故去世的,当年所有相关材料全都被封存了起来,直到30年后苏联解体,这场事故才真正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如果没有赫鲁晓夫当年的决定,就凭苏联当年的水平,超过美国是迟早的事,果然老话说得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960年10月24日,在苏联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个悲剧,由苏联研制的R16型洲际导弹出现故障,违规的抢修导致发射时间超出安全范围,引擎异常点燃,遂引发燃料缸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导致在场的160名相关人员当场葬身火海,除了一名离开发射台吸烟的设计人员,其他人员全部当场死亡,无一幸免,包括弹部队司令米·伊·涅杰林元帅。

悲剧发生后,苏联政府并没有立刻公布真相,官方给出的说法是这位元帅在撞机事件中丧生,只字未提“涅杰林灾难事故”。直到1995年,苏联继承国俄罗斯才将真相公布于众。

着急发射引发悲剧

冷战时期,前苏联和美国关系紧张,为了彰显本国的军事实力,两国的科研人员都憋着一股劲,但是从地理位置来看,美国位于北美洲,前苏联位于欧洲,如果前苏联真的想要对美国造成严重打击,距离是必须要克服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涅杰林元帅提出研发洲际导弹,由于各种因素,研发时间不断被压缩。前苏联又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给美国造成威胁,R16洲际导弹的发射时间被提前。

1960年10月23日,是R16洲际导弹试射的日子,但是赶巧非常重要的引爆管出现了问题,为了保证试射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极力抢修。加班加点的抢修违反了正常修理流程的操作规程,修理到最后,涅杰林决定更换配件,在场的技术人员知道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因为苏联政府急于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快速修好了设备,并决定第二天晚上就按照原计划进行。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老话说得在理。在导弹发射前的15分钟,悲剧发生了,R16的一个发动机没有按照计划突然点火,这一点火不要紧,直接引发了燃料箱当场爆炸。可以推动导弹发射的燃料箱,爆炸的威力可想而知,这个发射台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参与该项研究的技术研发人员,工程师,高层领导人,只要是站在发射台上的人,除了一个离开发射台吸烟的设计人员,肉体全都毁灭在一片火海中。160人,他们都是科研团队的精英,瞬间不复存在,前苏联在这场事故中失去了导弹、失去了人才。

苏联下令隐瞒真相

为了不让敌对势力美国对此事有所察觉,前苏联刻意隐瞒了这场事故的真相。时过30年,人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那些鲜活的生命是丧失在了为国家争光的战场上,人们为他们痛心的时候也带着对他们的崇敬。

但是这次血的代价换来的就仅仅只是后人的惋惜和思念,只是一个名声吗?导弹,流血,生命,哪一个词都足以告诫后人该怎么做了。血的代价换来的是血的教训,不仅仅是对前苏联,也是全球大大小小的国家,不仅仅是导弹研发人员,还有处在研发国家重器一线的科研人员。

科研,特别是国家重器导弹这一类的研发项目,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在研发的过程中必须得严苛遵守每一个流程,不可急于求成。就算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也得小心谨慎。要求严苛,小心细致,才可以将科研人员的心血浇铸于国之重器之上,才可以强国富民。同时,国家的科研研发不应该成为政治的延申,重器的研发,是为强国,不是为蓄意相争。若是指导思想都走偏了,心存侥幸,没有脚踏实地,迟早会出现问题。160具活生生的身躯不是白白牺牲的,我们要时刻谨记血的教训。

举报/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