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膜炎 a.病因 因外伤、感冒、便秘、传染病、坏血病引起,或因胃及肠溃疡穿孔、邻近脏器炎症波及。 b.症状 1.急性:常于数日内虚脱或肠闭而死。 2.慢性:多由急性转成,惟现下腹痛,消化障碍,腹满坚硬,触之有大小不同之结节,多并发「肋膜炎症」。 c.疗法 中脘、气海、关元、膈俞、小肠俞、三阴交、足三里。 2.肋膜炎 a.病因 外伤、感冒、咳嗽、肺炎、发热等合并症,或邻近脏器炎症而波及中医谓为肝气不舒所致。 b.症状 因渗透物之症状,区分为: 1.干性者:微热、干咳。 2.湿性者:恶寒发热,如卧患侧,呼吸困难,患部撑胀,水声沥沥痛甚,脉数弦。 3.化脓性:初起即寒战高热,此最严重。 c.疗法 先刺内关、支沟,再刺间使、阳陵泉,再刺风门、肺俞、天应穴,使感酸麻,散其郁积。 *咳血者:→+期门、肺俞、膈俞、足三里。※本病只用针法。 3.急慢性心内膜炎 a.病因 1.或与梅毒、肾病、糖尿等病并发者。 2.慢性多由急性转成。 b.症状 1疣赘性:为轻者。自觉心脏部有紧压感。 →为各种轻症及因风湿而起者属之。 2.溃疡性:较为严重。发蔷薇疹,皮肤因栓塞而成溢血。→为各种重症及败血性者属之。 c.疗法 1.轻症:→针神门、通里、内关,再针风池、大椎。 ※体健者:→加针肾俞、神道,可灸数壮。 2.溃疡性者:→针心俞、膈俞、上脘、中脘、合谷、手三里,不可灸治。 3.脾肿:→针灸章门,刺脾俞、天枢、足三里、天应。 ※腹水(膨胀): a.病因 1.渗漏液体 留于腹腔内所致。 2.患全身水肿之并发症,或由腹膜炎引起。 b.症状 1.腹腔内液体达1公升以上使现腹水症状。 2.仰卧时腹部呈鼓音,尿量减少,呼吸困难,但不发热,腹亦不痛。*若发热、腹痛→为「腹膜炎」所引起者。 c.疗法 1.先针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复溜。 2.再针水分、气海、关元,(并灸水分5、6壮,以内觉热为度。) 3.再刺肾俞、水道、阴交、关元、公孙、行间(或灸。) 4.畏痛或灸后起泡:→可改用「温灸器」于水分、神阙灸1小时↑。禁本病戒盐,减少饮水。 1.肝硬化 a.病因 1.酒客最易发生本病。 2.嗜好辛辣香料、传染肺结核、疟疾、梅毒,及物质代谢疾患,ex:糖尿、痛风等。 3.患者以中年男子为多。 b.症状 初起消化不良,继则肝脏增大,后出现「黄疸」症状。 c.疗法 先针中脘、天应,次取足三里、内关、巨阙、期门、章门、肝俞、脾俞、肾俞,或加灸6、7壮。*此病侧重灸治。但针后方可灸治,艾力易于渗入。 2.黄疸 a.病因 12指肠炎或胆道炎,胆汁混入淋巴液内或血液中,因循环作用满布全身,故皮肤发黄。 b.症状 1.一般病症为皮肤黏膜、眼结膜、白眼球、舌苔、全身均呈黄色,小便黄赤,大便灰白。 2.本病分: 2.1.阳黄:黄而明亮,脉数、身热、口渴、便秘。 2.2阴黄:黄而灰暗,脉沉迟,畏寒、腹痛、便泻、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c.疗法 1.先针内关二穴,继针中脘、下脘,酸麻直达12指肠处尤妙,再灸35壮,使内感热。 2.然后针足三里、至阳、胆俞、腕骨、后溪,灸脾俞、至阳。 ※1.阳黄:侧重针治。 2.阴黄:宜灸治。 3.胆石 a.病因 多食钙质食物,胆道内凝血或分泌物郁滞所致。以坐业美食肥胖,及40年龄↑之妇女较多。 b.症状 初起右胁部发痉挛性疼痛,向右侧卧疼痛较缓,发热恶寒,热度达40C↑,平均2、3日后即发「黄疸」。 c.疗法 先针内关,继针天应,可以镇痛。 *疼仍未止:→再针中脘、下脘、不容、大横、期门、章门、京门、天枢。灸天应、中脘、下脘、足三里、大敦、肝俞、脾俞、胆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