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英语民族史(9)

 书虫小记 2022-01-19

本来是挨打,接着法国在还击之后居然开始侵略,为了防止法国扩张领土到荷兰境内以获取进攻不列颠的港口,皮特首相派兵支援荷兰。

1793年英荷联军与法军在土伦有了一场恶战。在法军进攻土伦的前夜,一名奉调来到土伦前线的年轻炮兵中尉,对司令部指出了炮群设置的不合理性,并对国内救国委员会下达的以传统方法进攻土伦的命令嗤之以鼻,指出这个命令是愚蠢的,他明确地指出了攻下土伦的突破口位置。前线部队冒险采纳了这个年轻人的建议,在第二天即顺利攻下了土伦。救国委员会的领导人罗伯斯比尔听说之后询问那名年轻中尉的名字——拿破仑·波拿巴。

1794年,罗伯斯比尔被政敌砍了头,差点连累到波拿巴。1795年督政府正面临保皇党人的叛乱,一名官员突然想到了攻下土伦城的那个小中尉波拿巴,立刻任命他为首都卫队的指挥官,当天波拿巴就运用炮兵部队平息了保皇党人的叛乱。次日开始,波拿巴统帅法国军队开始反击支持保皇党人叛乱的奥地利军队,并一直追击到翻越阿尔卑斯山,歼灭了奥地利军队,并一路谁挡杀谁地占领了意大利。——1796年,拿破仑时代启幕了。

1796年,清帝国乾隆皇帝退位,嘉庆皇帝即位。当年,白莲教起义,烽火突然满江南。在乾隆一朝武功卓著的武英殿大学士福康安和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同年去世。清帝国败像已现。

法国在西欧战无不胜的时候,英格兰强化了自己的海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每到关键时候就有牛人出现的定律又发挥作用——皇家海军偏偏就出了一个在海上战无不胜的纳尔逊将军。

1798年,波拿巴帅军向埃及进发——其目的是要抓住地中海的几个要点,以最终控制整个地中海。纳尔逊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他悄悄尾随护送波拿巴进军埃及的法国海军。趁法国海军十三艘战舰停靠在亚历山大港的当夜,纳尔逊果断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摧毁了法军9艘战舰,只给波拿巴剩下了4艘。这场突袭切断了波拿巴与国内的联系,使得波拿巴无法再继续他的埃及战略,匆匆回国1800年纳尔逊待波拿巴撤军之后,占领了马耳他,在地中海建立起了英军的据点,从此英国舰队彻底掌控了地中海。

也是在这一年,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发生冲突,新教徒在北爱尔兰建立了奥兰治协会。英格兰顺带着通过了爱尔兰合并协议,把整个爱尔兰都归并到联合王国之内。此时皮特已经辞任下台,辉格党的阿丁顿政府与波拿巴签署了亚眠和约,英法得以暂时休战。英格兰人纷纷跑到法国去一睹革命是什么样子。1804年,皮特再次掌权上任,再次开始整顿军队,与奥地利、俄国结成了反法同盟。而波拿巴也因为暂时征服了西欧而得以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英格兰——波拿巴只缺一个东西,那就是制海权

英国皇家海军当时主要依靠在英吉利海峡的康沃利斯舰队,封锁了法国北部和西部出海口;靠纳尔逊的地中海舰队,封锁法国南部土伦的港口(想想中国的地理特点,美国用第一岛链即可封锁)。唯一的问题在于,英格兰在地中海的基地仅有马耳他港,距离土伦和直布罗陀海峡都太远,纳尔逊也不可能成天游弋在海上。于是纳尔逊决定,把土伦港的法国海军主力舰队引出来加以歼灭——看看英格兰人的制海权怎么来的——最好的封锁和控制,就是歼灭你

波拿巴制定了一套精密的让法国海军主力突围出土伦进入大西洋的方案——从土伦出发,经直布罗陀海峡后不向北,而是继续向西跨国大西洋到西印度群岛,在那里与西班牙舰队会和,然后逆洋流向东,直奔英吉利海峡——绕很大一圈。这是典型的波拿巴战法——精密计算所有路线和时间,大迂回。然而海洋相比陆地有太多不确定性,太多战略的执行依赖对海洋的经验和海上战术。

纳尔逊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得到消息之后即尾随法军舰队的路线,根据他们的走向和各种密探带来的消息,拼凑波拿巴的计划和路线——他很快就猜出了法军的意图,这就是天才海军将领的价值所在

纳尔逊在完全失去法军方向和信息之后,做了一个决断,出直布罗陀海峡后也一直向西去追捕——他知道法军不会向北,而是继续向西兜圈子。等纳尔逊到达西印度群岛之后,又不走运地跟法军舰队擦肩而过,此时法军舰队已经在抵达西印度群岛后,折返向东去了。纳尔逊稍事休息就立即向东走——要知道,他根本就没见到过法军的影子,完全凭自己对法军动向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路径——他事后说,很多人都觉得他错了,但我从来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在回程途中,纳尔逊派了艘快艇先行回国,快艇果然追上了法军主力舰队,发现了法军主力舰队的航向就是法国的比斯开湾方向,快艇很快回到了英国本土,把消息告知了海军大臣巴勒姆勋爵。巴勒姆立刻就知道了波拿巴的想法,同时也知道了纳尔逊的位置和策略,于是立刻派出舰队从英吉利海峡以西出发拦截法军主力舰队。纳尔逊则紧跟主力舰队,从比斯开湾附近北上。这就相当于,法军主力舰队东边有康沃利斯舰队堵截,南边有纳尔逊跟踪,西边有考尔德舰队压迫

具体战术上,纳尔逊继续用他一贯的大胆新颖战法,改变了传统海战的平行航行作战方式,分兵两支舰队,以直角插入法军主力舰队,把舰队拦截成两段,实际上也就是把法军舰队的退路截断。法国海军在航海及作战技术上不如皇家海军,很快就被分割包围,一对一地分散作战,仅四个小时,法军即有18艘宣布投降。纳尔逊在战斗中被子弹击中脊柱,一直等到战斗结束,才咽下气,谱写了一段传奇。

这就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可谓一战确定了英格兰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海上霸权。当然,此战也是波拿巴势头衰减和垮台的开始

每到关键时刻,英语民族总有牛人出现——纳尔逊去世之后,英格兰居然在陆军方面又出了个年轻的牛人——议会首席秘书阿瑟·韦尔斯利,这个韦尔斯利本是文人一个,却渴望在战场建功。

韦尔斯利放弃了自己的议员身份,加入到了西班牙战场上的英军中。由于海上被封锁,波拿巴已经考虑征服西班牙,获得西班牙的出海口——英国当然会阻止,于是派遣了陆军前往西班牙,支持西班牙地方武装反抗法军——当时整个西欧大陆唯一在反抗法军的,就是西班牙。韦尔斯利率领的英军,在第一次作战中,就击溃了法军——事实证明,英格兰不仅是海军强盛,其实陆军也着实强悍。在西班牙,韦尔斯利始终是以少胜多,以不到五万人的部队,与十多万的法军周旋,阻挡了波拿巴的步伐,消耗他们的战力。他也由此晋升为威灵顿子爵——没错,他就是后来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

十九世纪的第一个二十年,波拿巴倒台了。波拿巴时期大洋彼岸执政的主要是亚当斯和杰斐逊,他们都沿用了华盛顿的孤立主义政策,不参与欧洲争斗,与交战各方都做贸易,并且还在波拿巴手下得到了相当于十三州一倍的领土路易斯安纳。在麦迪逊治下,因为领土争端问题,英国与美国首次陷入了贸易战,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1813年向英国宣战——这就是所谓第二次独立战争。宣战的方向,就是向北边的英属加拿大进军,当时美国政府试图把加拿大也囊括近来。这一企图很快遭到了加拿大英军和印第安联合部队的毁灭性打击,英军不仅打退了美国的进攻,还攻陷了底特律,在海上也给了美国稀里糊涂的海军以坚决打击;在1814年波拿巴退位之后,英军集中力量攻击美国东海岸,杀进了首都华盛顿,麦迪逊总统只能仓皇逃跑,以至于刚刚做好的午饭都留给了英军,好不容易建好的白宫和国会大厦又被焚毁。

英军还从佛罗里达登陆,杀到田纳西州新奥尔良——期间美国民兵中涌现出了一位抵抗英军入侵的英雄——安德鲁·杰克逊,他的神枪手部队击毙了英军司令。最终这场战争只能以美国认怂结束——英格兰对于任何敢于挑战其既有贸易秩序的国家,都坚决打击。北方美军指挥官就是后来日本人民念念不忘的奥利弗·佩里将军;田纳西州的抵抗领导人安德鲁·杰克逊后来成为总统。

1813年,清帝国嘉庆皇帝开始首次提出禁食鸦片。白莲教、天理教持续造反。

1815年整个都属于威灵顿公爵。滑铁卢战役已经有了太多的介绍,但有一点值得再提的,那就是如果没有威灵顿的坚韧、毅力以及决断,没有人可以在滑铁卢击败波拿巴。威灵顿就和波拿巴本人一样,完全靠一己之力顶住了所有压力并且力挽狂澜。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可能也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下的伟人特质——时刻都能清楚自己的限度,保持对权力的警惕。滑铁卢战役之后,威灵顿事实上已经成为法军、奥地利军的统帅,他本人的势力相当于一个欧洲强国,在他主持下的维也纳和会,制定的条款没有任何一条对法国形成打击或压榨,没有任何对成王败寇的激励,只有精心的势力和利益维护,确保了之后欧洲四十年的和平。这一合约的基本原则,甚至于影响到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

从拿破仑对英国的斗争可以看看现代的中美局势。

我们现在顶得上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吗?之前英格兰与法国有亚眠和约,为什么后来会变成敌对关系?法国大革命。大革命如果是自己革命,其实也没关系,关键是罗伯斯比尔们,波拿巴们要把法国革命输出,要把人民专政价值观输出,要用革命和价值观统一欧洲。这是在干扰他国内政了,英国当然不同意。

当时的局面是,英国拥有制海权,从北、西、南三面控制了海面,同时拥有最强悍的工业制造力,拥有美洲、印度、亚洲、欧洲的广大市场。波拿巴本人非常敬畏英国的工业实力。法国呢?波拿巴已经基本实现了对西欧的征服,整个欧洲基本都服从于法国,拥有全欧洲的舰队和陆军,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建立起了高效的财政金融体制——法国完全有理由牛,也有理由称霸欧洲。

于是一开始是贸易战,波拿巴的想法是,法国拥有了全欧洲的市场,就可以胁迫英国坐下来对等谈判与我们现在拿着中国广大市场和七亿人口消费能力来要挟他国是一个逻辑。波拿巴想不到的是,当时世界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英国通过海路,还拥有比欧洲广泛的市场和原料来源地,贸易战下,反倒是欧洲的产品因为海路被封而无法出口,损失更大。

于是下一步就是冲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力与英国一战。有没有这个本钱?波拿巴是有的,至少比现在的中国更有实力去打这一场仗——他可以动员全欧洲的战舰,表面上拥有欧洲的民心——就跟我们现在用钱买来非洲的民心一样。一旦冲破英国封锁,一切就好办。

然而,他是在跟英国打一场英国最擅长的海战。于是特拉法尔加一战,自己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这一场战争的失利,就是波拿巴垮台的开始

客观地想想,现在的中国,具备当初与英国决一高下的拿破仑法国,所拥有的表面看起来的优势——陆海军实力,全欧洲的市场,广泛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几乎全欧洲列强的支持吗?不具备吧?可能唯一能跟拿破仑法国相比的,就是“体制优势”。

第四部分,伟大的民主

1815年是英格兰击败拿破仑之后,重建世界体系的年代,这是英格兰毫无疑问地确立自己世界霸权地位的举措。国内执政的是奉行自由与不干涉的卡斯尔雷,他与威灵顿公爵一样,都是在激烈的欧洲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治国精英。卡斯尔雷认识得非常到位——英国有强大的贸易圈,制海权,这些并不是英国强大的原因,英国强大的原因在于其统治阶级有公开辩论和竞争的传统,有独立司法和陪审团的制度传统。他和威灵顿公爵都在1818年决策从法国撤军,专心国内事务。

过去的二十年中,英格兰王室可谓陈腐不堪。乔治三世到晚年时已经神志不清,乔治四世好歹能支持威灵顿一把,但天不假年,乔治五世则是个纨绔公子,到处沾花惹草,还跟王后能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引发了让政府头疼的王室纷争。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国家工业化程度提升,金融资本的强大,催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底层保障,阶级斗争。英国政府开始面对一系列现代化国家治理问题,并为此首先试验并形成了一套治理办法。显然,旧式的处理方式难以应对新问题——接连两位首相,卡斯尔雷和继任的坎宁,都因过劳而累死在任上

1830年开始,英格兰又进入了一轮新的政府改革时期,主要涉及对爱尔兰宗教问题的解决,以及选举权的扩大问题——新生的中产阶级开始有了政治诉求。在威廉四世治下,英国首次迎来了民众普选,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普选,大众对于政治改革事务有了发言权。威廉四世是一个滑稽、笨拙的国王,他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满嘴胡言,甚至于还当众吐痰提裤子这类的,不过却还能勉力支撑起王室。

当然,威灵顿仍然警告说,民主制度一旦建立,势必会造成对私有财产的侵犯。这项扩大公众选举权的法案最终获得了通过,对此威灵顿公爵以辞职下台为表态。紧接着又开始了公共管理事务的改革——即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公共义务。改革为英国增加了25万选民,总计选民人数达到了70万人,与之同时崛起并成为非议会席位权力的,就是新闻业,新闻媒体逐渐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谓民主是一个过程

这一年,清帝国的道光皇帝开始全面查禁鸦片,林则徐时任江宁布政使。

1837年,威廉四世去世。继任的是乔治五世的弟弟肯特公爵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也就是首相墨尔本期盼了已久的,自她十六岁开始,就有了很多赞誉与期待的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与表弟艾伯特亲王结婚,两人有21年的家庭生活。艾伯特亲王是一名正直无私、爱好广泛的亲王,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可惜天不假年。女王重新树立了英格兰王室的形象和标准。

1838-1842年间,维多利亚初掌王权时期,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第一次经济萧条。人们对于威廉四世时期的谷物保护法产生了不满,由于对国内粮食的保护,导致粮价高涨,在萧条期间造成了普遍的饥饿。由此引发了一场波及范围很广的政治运动——运动的目的后来已经不重要了,运动的过程和模式却创造出了影响至今的民主政治运动模式——演讲和运用媒体,操控政治运动风潮,人们可以不用选为议员,只需要通过新闻报纸呼吁,政治组织请愿,并对议员施加影响,就能影响政策制定

这场风潮直接导致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皮尔首相下台,皮尔首相是英国工业革命社会转型时期的领导人,他深知社会进步的方向——以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为契机发展起来的工业资本家群体,势必替代掉旧社会的地主阶级,但他更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必然的局限性——他并不愿意主动做出改变,毕竟他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托利党的领导人。——这就是盎格鲁撒克逊宪政民主体制下的领导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不会试图去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圣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