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北整个战局过程中,毛泽东与前线的彭德怀、习仲勋等前线指挥员的电报来看,绝大多数临场战术决策、战机选择,都是旅一级甚至团一级的指挥员作出的,毛泽东很少像老蒋那样直接命令到旅级,他更多的是用建议或征询意见的口吻,与作战指挥员商量,或者直接在电文末尾要求大家,相机决策,可以不用再征求中央军委意见。遇到相左的意见时,也不强求,允许指战员按照自己的判断开拔,一旦遇到阻碍,就赶紧改。 即便是更大的战略决策安排,毛泽东也推崇集体决策,诸如1947年下半年的关键性决策——从内线向外线发展,即不再被动抵御国民党进攻,而是出奇兵打入国统区,到国民党中原腹地去外线作战,相当于围魏救赵。这种关系到解放战争全局转折的战略决策,也是政治局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果。 这就真叫集体智慧的结晶,远不是坊间传说的个人神能那么简单。 毛泽东本人更大的精力,其实是放在对指战员的人事安排和部队的整编上——人事安排,到了高层,如何做业务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把什么人放到什么位子上。这也体现出了一直沿用到现在官场的基本规则,能力肯定不是第一位的,关键在于领导是否把你放到能体现能力和贡献的位置上去——这也是毛泽东驾驭杰出将领的一个技术手段,悍将成群的组织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在解放战争期间,如果细心梳理,会发现一些不合战事需要的人事调动,比如西北战争初期,对彭德怀和贺龙的安排,实际上之前延安的卫戍是陕甘宁部队贺龙负责,在46年年底之后,突然就发生了变化,贺龙被调去偷袭西安,换防了彭德怀。但延安的卫戍部队的指挥权仍主要归贺龙,经过彭德怀的几番申请,毛泽东才逐步把陕甘宁部分部队划归彭德怀。这期间就有平衡与用人的技巧。 部队的整编方面,毛泽东也是颇花心思,战争期间他对部队政治工作的研究肯定超过战术研究。如何保持部队士气,如何开展彻底的思想动员,如何防止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渗透,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来看,也着实不易,而且至关重要。要知道,解放军四分之一的兵力来源于俘虏兵,国军战斗力远不及日军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普遍厌战情绪。凭什么在国军里厌战,到了你这边就不能厌战呢?毛泽东认准的工具就是政治工作——这可是他十九年前还在湘赣边的三湾改编时就找到的办法,他个人对之屡试不爽,长征阶段、抗日战争阶段也正是通过对政治工作的运用,几番周折才驯服了手下一帮悍将,树立起绝对权威。 黄河银川段 他的主要方法是——先发动动员,边干边调研,找亮点找典型,总结提炼,推而广之,形成模式。这个方法此后半个世纪都是我党的典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诉苦和清洗。诉苦是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中央用于鼓舞士气的核心思政课程内容——通过贫雇农诉苦、自耕农诉苦、手工业者诉苦乃至小市民小资产者和富农诉苦,把除地主和资本工商业者以外的阶层,都发动起来仇恨国民党政府,以仇恨来激发斗志和部队的自我认同感。毛泽东甚至关心到各类型人诉苦的内容如何设计和优化,如何能有立体式的效果等等,可谓精心操作。 清洗则是纯化部队成分,树立党的绝对权威的重要工具。自延安整风开始,一直到建国后,这个工作实际上就没有停止过。从逻辑上看,清洗也是诉苦的自然结果,诉苦是激发仇恨和斗志,清洗则是落实到批斗已经被划归敌人阵营的人,落实到对组织的绝对忠诚上。只要是清洗,则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所以非正常死亡和错误定性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对士气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在思政工作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经验积累和案例的获取,一旦有了亮点和典型,他都会亲自审定。由此开始他的提炼总结,形成政策、模式和策略。这个总结提炼工作,毛泽东向来都是亲自执笔——十大军事原则,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要领,都是在1947年年底这么提炼总结形成的。个人认为,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所在——笔杆子硬,思路清晰,善于总结提炼。 1947年四季度,毛泽东54岁,带领中央机关一直绕行在米脂、佳县和榆林构成的一个三角地带,处于危险和艰难的境地之中,因为刘戡部队不断合围,需要不停地跳出圈子又绕回来,其实他始终就没有离开过这个方圆不过四十公里的三角地带。 毛泽东跟本地百姓一样吃着各种野菜糊糊,偶尔能跑到佳县去吃带着羊粪的羊杂碎,常常累到从马背上掉下来。一边指挥全国战事,一边到处找窑洞避风避雨,一边笔耕不辍。席地而坐,扪虱而谈,构建起军政规划——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纵论天下大势;十大军事原则,形成解放战争基本模式。生活越来越艰苦,压力越来越大,周遭环境越来越不利,但全国各地的战事却越来越明朗,精神越来越健旺和乐观。想想那种情境,应该算是我党历史上最具豪情与诗意的时期。再反思我们现在的形势与处境,又有什么呢。 1948年3月,毛泽东从佳县南边的吴堡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境内。彭德怀的担子下来了,终于把中央货们送走了,可以放开手脚大打一通。 胡宗南的防线是在西安、延安和榆林三座大城一线,西北野战军则主要分布于靠东部黄河的宜川、绥德、佳县、米脂一线,两边加起来近二十万军队,依然填不满陕西北部这一片区域,到处都是空隙。可见防守之难。彭德怀先攻击洛川,洛川是延安南部重镇,攻下之后,可以截断延安与西安之间的联系,与延安东北面的宜川,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当然花费了巨大代价,以自伤八百的方式啃下洛川,逐步扫清延安周边各镇县。胡宗南在感到防线难以为继时,模仿一年前毛泽东的举动,主动退出延安。延安被我军收复。 紧接着就打延安西边的宝鸡重镇,这里算是抵御青海马步芳兵团的前线。这是彭德怀轻敌冒进的失败之举,很快就遭受沉重打击。 在1947-1948年间,马步芳兵团可谓战绩累累。虽然包括本书在内的很多官方正史都避而不谈,但从多数战场电文可以看出,马步芳依仗骑兵优势,勇猛顽强,经常抄袭解放军后路,给彭德怀造成很大困扰。比如在宝鸡战役中,彭德怀借助收复延安的势头,几乎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仅对宝鸡西边陇海铁路稍微做了防御,就杀向宝鸡,确实杀了宝鸡守军徐保一个措手不及。虽然成功拿下宝鸡,但部队的防线和供应线加长,原先国民党军队的劣势转变成了共军劣势,加上宝鸡区域国民党的统治很到位,老百姓不听共产党的——彭德怀给中央的电报中居然提到了一句:此次战役,无一个民夫,无一副担架,实不方便——这应该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再加上彭德怀没有料到马步芳如此之彪悍,连续突破解放军两道防线,攻破好几个县城,对宝鸡形成了反包围,顺势还截断了彭德怀与延安的联系。彭德怀拼力杀出重围弃城而去,因为退路已经被截断,只好转为在陇东地区的游击战——当然,书中用的是成功转移。 从此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从中也可以看出彭德怀用兵的问题所在——他捕捉战场机会能力较强,但周密细致不够,他一旦遇到一个和他一样勇猛顽强的主,就比较难办了。这方面可以说远不及粟裕,更不用说林彪。彭更多靠直觉和估计,粟和林则更多靠计算。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吃大亏也是如此——面对完全现代化运作的美军,直觉型的猛打猛冲当然是靠不住的。在西北战场的宝鸡战役,几乎就是后来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中后期翻版。 转入游击战的西北野战军可谓狼狈不堪,他们从宝鸡向北突围进入游麟山区,被马步芳兵团再次合围,于是又北遁至庆阳屯子镇,在屯子镇不幸中伏——骑兵的优势太明显,可以两倍速度布防,极其迅速地击溃了前来援救的野战军其它部队,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在这里被包围消灭。 马步芳兵团与胡宗南的钟松部协同,一西一东,几天时间就把西北野战军合围在庆阳以西的一个三角地带。彭德怀拼死向东突,再向西或向北都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前景。在突围过程中,又在肖金镇被消灭掉一个纵队!书中的叙述口吻当然是典型的官方正能量——途中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损失。其后,胡宗南调动其主力部队,从西向东,对关中解放区再次形成合围。 西北野战军耗费巨大代价,才摆脱了马步芳与胡宗南的协同打击,向东返回洛川。休整的同时立即召开会议检讨问题。彭德怀的反思是到位的,主要就是急躁冒进,看都没看,等也不等,就突入了国军重围。 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两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检讨会议,彻底反思当前的问题。会议上他提出,战略上黄河以北取守势,以南取攻势,东北力求稳定,华北力求巩固,西北阻匪扩张,以求内政经济上转危为安,军事上转败为胜。无独有偶,毛泽东此时也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会议上明确,集中中原黄淮大战,尽可能歼灭更多国军主力于长江以北,军队向前进,农业、工业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其实两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都差不多,只不过蒋介石的话更像现在的PPT和政论讲话,毛泽东的更像办法。从语词上就可以看出两者谁对局势的把握和透彻理解,谁更接地气与生机活力。 就在西北战场形势逐步变得对国军有利时,蒋介石的干预开始了,他看到胡宗南部已经稳定,为了加强对山西的防御,要求胡宗南抽调部队支援晋绥,应对徐向前的攻击。胡宗南深知陕西的形势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变动,但又难以拒绝蒋介石的要求,他本就是靠听话获得校长宠幸的。无奈之下,胡宗南改变了僵持局面,以率先向延安区域进攻作为幌子,来回应蒋介石的调动要求,毕竟,向延安进攻,也算是向山西边境靠拢。但这样一变动阵列,主动出击,就造成了可趁之机,让彭德怀抓住机会,以虚虚实实之招,正面强攻作战,狠狠地在黄龙地区重创了钟松部。 紧接着就发动了1948年的冬季攻势,扎实从内线转向外线,集中在延安、宝鸡作战过程中获取的西北地区最优势的火炮,在黄龙地区的宽正面对胡宗南各部实行正面对战。这期间,彭德怀充分发挥了自己猛冲猛打、快速攻击和撤退、大胆纵深穿插的作战特点,几乎都是用闪击方式结束战斗,一个冬天就吃掉了胡宗南两个军四万余人。 此后,彭德怀向毛泽东中央发了一封长电报对冬季攻势进行了总结,非常值得细品。因为其中几乎每一条宝贵的战场经验,都是彭德怀针对自己之前的失误的总结——如战役上的包围,与战术上的包围,猛冲猛打与乱冲乱打的关系,中央突破的火力布置问题,战场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事前估计和布置问题,事前的细密规划和估计是如何重要的问题,战场上任何一个火力点、一个堡垒、一个桥梁都不要放过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大胜源自于一个堡垒一个堡垒的攻克,以及如何在火力加强的条件下,进行宽正面突破等等。这些可以说都是宝贵的战术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