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坎特伯雷故事集

 书虫小记 2022-01-19

看的是当年翻译大家方重的译本,Chaucer的中文音译为“乔叟”,也是方重的想法——乔叟是英语文学的真正开山奠基者,叟就有开山祖师的意思。

乔叟生活于十四世纪后半叶的英格兰,经历了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此时恰是所谓英法百年战争、圈地运动,工商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在他之前,英格兰主要使用拉丁文和法语,英语不过是本地市井俚语——之前敝号介绍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中有过说明。乔叟应该是第一个用英语表达文学而著名的英格兰本土文艺大师,他看准了这个新兴民族语言的活力,通过自己终身的努力,推动英语成为丰富灵活的文学语言。

不同于后世很多文学大师,乔叟有着非常丰富的从政经历,他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游走于政坛,也取得了不小的政绩,同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写作,写过很多诗作和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他最后阶段的创作。实际上是一部严格按照英格兰传统的民族故事框架来叙述的故事集——他创造的背景是三十多个人一起前往坎特伯雷朝圣,为了消除路途的无聊,约定每个人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这三十多个人来自英格兰,准确地说,就是伦敦附近的各阶层和行业,骑士、侍从、游乞僧、磨坊主、自由农、客店老板、学者、律师等等。每个人讲的故事,就代表相应的阶层和相应的观念,构成了一副十四世纪英格兰最繁华区域的浮世绘。这种思路,其实一直影响到后世诸多文豪的创作——试图通过文学形式和创造的形象,来解剖小到人性,大到整个社会。

形式上,主要以叙事诗为主,规模庞大——总引,每个小故事之前的前引,开场语,收场语,光是这些就三千多行了,还不包括故事主体。英语从早期开始,就极其重视表达的逻辑和结构,这真是深有体会——今天英语系国家小学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以教授行文模式和文体为主,与我国是从学字开始不同。方重考虑到对于国人的易读性,把整部作品翻译成了散文形式呈现,不过,他没有忘记加入汉语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大部分的散文内容,读起来都有一定的乐感,有诗的感觉。

第一个出来讲故事的是骑士——地位很高的一位领兵打仗的骑士,当然,他讲的就是带有古典史诗气质的王族情仇传奇,两个被灭国的王子兄弟,爱上了敌国的一个王女,如何手足相斗,最终又言和的故事。没有阴谋,充满男性气概,行文也极富韵律和气势,给人以史诗感。

磨坊主则是典型的地主,很下里巴人的市侩故事,讲的一个小年轻穷书生如何骗得了木匠的年轻漂亮妻子。下流露骨到啥地步呢,描写这个木匠妻子让一个热恋她的小商贩亲吻她的私处,这个小商贩却误以为是木匠妻子捉弄他,让他亲了她的情夫的有胡子的脸——原因你懂的。于是小商贩半夜气不过来报复,拿了块烙铁又跑到木匠妻子家窗口,恳求再亲吻一次,这时那个情夫正好与木匠妻子厮混,于是就想捉弄这个小商贩,情夫把自己的屁股伸出窗口,以为小商贩会亲自己的屁股,谁知小商贩拿着烙铁狠狠烙了上去。这一段语言非常活泼,而且毫不掩饰。

管家讲的故事也没比上一个好到哪里去,是讲两个剑桥的学生,为了防止一个总揩学校面粉的油水的磨坊主在帮学校磨面粉时揩油,想尽各种办法,一开始还是被磨坊主给骗了,再之后两个学生趁着大雨借宿在磨坊主家,一个上了磨坊主的女儿,一个上了磨坊主的妻子,还知道了被磨坊主偷掉的面粉藏在哪。最终磨坊主可谓赔了夫人又折面粉。

巴斯妇是个有意思的人,她说她前后一共嫁了五个丈夫,有磨坊主,有大学生,有小商贩,但五次婚姻都没有善终,不是丈夫早亡,就是逃债跑掉了。她真心爱的人,揍她最厉害,她完全出于占有欲嫁的人,却又反过来控制了她。你可以看到中世纪欧洲的市井俚俗生活,其实跟金瓶梅里北宋的市井生活有很多类似之处。

巴斯妇最后说的故事相当于她的理想生活——亚瑟王手下的武士,由于侵犯了一名妇女,受到了亚瑟王的严惩,即将要被砍头时,却被王后救下。王后要这名武士去做一件事,回答出一个问题——女人最大的欲望是什么。王后给了武士一年零一天的时间去寻找答案,找不到答案就是死路一条。这名武士真的花了一年时间去寻访了各地各类女性,但都没有找到统一认可的答案,到最后毫无希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丑老太,这个丑老太听说了他的问题,就告知他,如果武士能够答应她的要求,她就会把答案告诉他,并保证这答案会让王后满意。

武士答应了丑老太。丑老太于是告诉了武士答案:女人最大的欲望就是控制她的丈夫或情人。

武士回到王国,王后召集来了全王国里所有代表性的女性,处女、寡妇、妓女等等一大堆,听到武士的答案之后,大家一致认为确实如此。这时,那位丑老太出来了,当场宣布了她和武士的约定,这位武士于是问丑老太有什么需要。丑老太的需求也很简单——娶我。

武士极其痛苦,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娶了丑老太。当天晚上洞房时,武士就是不肯抱自己的丑妻子,于是丑老太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论证年轻、富有、美貌,这三样东西没有一样是可以配得上长久、稳定与安心的,它们最终都会与仇恨、后悔联系在一起。武士听了之后醒悟了,于是快乐地抱自己的老妻了。

学者说的故事就有意思了,之前没看坎特伯雷,看薄伽丘时读到了这个故事,一模一样,被企鹅那套小黑书收藏在薄伽丘的英文册子里。但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字乃至情节都是一样的,就是那个充满了疑心的国王,如何测试惩罚他善良的草根王后,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测试,终于团员的故事。可见那个年代借鉴和传承故事和素材的传统。

侍从的故事从梗概和规模上看,应当是整部故事集里最大的,但奇怪的地方在于,故事集居然只让侍从说了个故事的引子,就让自由农把他打断了。自由农的理由是他的故事听起来太长太大。侍从说的是成吉思汗的传说,有关他获得可以去任何地方的铜马、可以看清敌友的镜子、识别一切草药的戒指和无坚不摧的利剑的故事。遗憾的是,就是个引子。

乔叟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加入进来讲了故事,一开始他说的是关于勇士托巴斯的故事,典型的盔甲武士类型故事。结果讲到四分之一,还没开始打呢,给主持故事会的客店老板打断了,嫌故事结构太老套,而且太多赞美诗一般的东西。感到乔叟就是在搞笑,故意写了两百行的典型套话套路叙事诗,然后又放弃另起炉灶。——文学一开始不就是好玩嘛。

所以乔叟重新讲了一个散文结构的道德说教故事,梅利比和他的夫人慎子的故事。奇怪的是,这并不是乔叟原创,而是他翻译自法文的译作。这篇道德说教可谓又复杂又长,也不知怎么大家也让他说完。

僧士讲的故事,又是一个由十七个小故事构成的小故事集,主旨是有权有势的人们是怎样忘乎所以而最终遭受悲惨命运的。类似三言那种。所列举的都是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

不知为什么,方重很推崇里面有关比萨的乌格林诺伯爵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乔叟取自但丁神曲的地狱篇中的故事。乌格林诺伯爵本是比萨城中只手遮天的人物,因为性情暴虐,唯我独尊而让人痛恨,最后被人推翻并把他和三个儿子关在比萨城外的塔里,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了,让乌格林诺极其痛苦,咬自己手臂减轻痛苦,另外两个儿子看到了很害怕,就说,父亲如果你饿坏了,就吃我们的肉吧,反正我们也是你养大的。这让乌格林诺更加痛苦,居然连儿子也怕自己到无法理解自己的心思。

之后是女修士讲故事了,因为大家都有点烦之前的乔叟和僧士那种故事,要求讲个有趣的,于是女修士讲的是公鸡腔得克立和母鸡坡德洛特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取材于伊索寓言,但方重认为乔叟是取材于后代的禽兽史诗《狐狸雷纳先生》。这个故事号称是整部故事集里的最佳作品。所以方重也基本是按照诗的语言翻译的,节奏和韵律感好得多。

说是有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女儿独自经营一个农场,其实这个与故事没有什么关系,但却描写得很详细,包括养了三只猪和一只叫穆勒的羊。公鸡是农场里负责打鸣的,叫腔得克立,他有七个母鸡妻妾,其中最受宠爱的叫坡德洛特。描写最经典的,就是腔得克立和他七个妻妾在农场里的闲散幸福的生活,包括他兴致一来,半天可以扑腾坡德洛特二十次之类的。把个鸡的生活写得如豪门盛会一般。

有一天腔得克立做梦梦到自己被狐狸咬,惊醒了,坡德洛特问他怎么回事,腔得克立说了梦,并说有预感。坡德洛特就骂他一顿说一个梦有什么好怕的。腔得克立也就没当回事。

第二天腔得克立就发现了隐藏在农场一角的狐狸,他正要报警,狐狸说,我只是喜欢听你的歌声,吹捧了一番,让腔得克立给他唱一曲。腔得克立刚开始唱,狐狸迅速咬住他脖子就跑。

这一动静,农场的其他人都听到了,于是狗和其他母鸡都跑出来追。这时腔得克立对狐狸说,你最好对他们说我已经挂了,不然他们会一直追。狐狸一想也是,就说好。一张嘴,腔得克立就赶紧扑腾翅膀跳到了树上。

腔得克立总结道,上帝让一个人睁眼时他却闭上了,就一定会遭厄运。狐狸也说,上帝让一个人保持沉默,他却非要说话,就一定倒霉

大家都说这个故事好。

故事集的最后一篇,是乔叟借老牧师的忏悔语,对故事集做了总结,当然是对人性中恶的阐释。这是当时集子文体的必备结尾。

看下来坎特伯雷故事集,既有宗教说教,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也有很重人间烟火气的市井流言,里弄绯闻,甚至还有故事集里的故事集。真是洋洋大观。当然,因为不是看原文,没法体验那种史诗、诗歌、散文、祈祷文混合在一起的感觉。乔叟也就是那个时代喜欢记录和写作的人,用自己的文笔把所学,所听到,所经历的事,借助这么一个奇特的朝圣团队,展现出来。由是开启了英语文学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