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战国策(1)

 书虫小记 2022-01-19

五年前淘到的民国22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版的《战国策》,陈旧的书页翻起来感觉真不一样。持续两个月,每天看几页,边看边记,终于形成了接下来7篇读后感。为大家节省时间,千万不要觉得烦。

其实,战国策中很多篇章,我们在中学课本,以及很多当代历史著作或者网红作品中都有过接触。不过,估计大多数人还是没有通读过——毕竟,文言文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跟英语的难度其实差不多。我自己感觉读英文原著还顺畅点。

其中有一些只有通读了全书之后才能发现的绝妙策论,很难在网络上找到的,也分析呈现给列位。

战国策是差不多两千年前的皇家图书馆官员刘向的编辑作品。现在看起来,我们都小看了这部古代典籍。只要大家别把它当什么国学,什么古文,什么民族文化去解读——国学这种伪概念真是贻害无穷,而是从政治权力斗争、商业管理、国际外交战略策略的案例集这个角度来看,就一定会有高得多的接受度

其实,两千年前刘向的本意,就是从战国信史中提炼那种通过劝服或影响高层决策以达到安身立命、治国安邦和纵横国际政治的模式和经验,即政治游说的视野、格局与技巧,以资当前乃至后世的决策者、外交家们借鉴。

刘向是皇族,所以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更有闲心,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料中,集中汇总所有有关谋士谋臣们为帝王、官员建言献策的案例,用于培训谋士和外交人员。这当然就是《战国策》的独特性——首先,它是案例集,不是以时间为线索的某国或某段历史;其次,它面向的对象,不是同时期以及后世大多数史料所面向的君主、贵族、士大夫,而是建言献策者——这种人,既可以是官员,也可以是草民。

所以,《战国策》在历代基本被列为读书人的禁书——它以讲术为主,是形而下的东西。结果到了今天,如何对决策者施加影响,以造成有利于己的潮流、位势,如何在纷纭动荡的国际关系营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环境氛围,反而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战略”。

游说,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内涵却复杂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把游说与策士,与谋略联系在一起。游说应当是把谋略付诸实施的一个特定过程,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是出谋划策者自己去执行,而是通过输出理念、思想,让别人去执行。这个“别人”,还常常是位高权重的决策者。所以,游说至少包括了两个内容——其一是选择哪个决策者作为游说对象,其二是如何影响决策者的判断,促使其主动付诸行动。

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就是要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力

有好的计划、策略,其实不难,难的是,怎样让决策者愿意采纳之。不然,但凡有那么一个能听得进意见的决策者,为什么就能英名流传千古?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影响决策者做判断和决策,是挺难的一件事。

实际上,小到一个组织、企业,如何通过包括广告、社会责任、行业研究等等手段,影响竞争对手、监管部门乃至立法部门决策,营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到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中国如何给自己定位,塑造怎样的国际形象,通过怎样的手段去影响其它国家决策层,如何输出自己的理念、价值观、文化,以影响世界,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谋求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局面。这都是战略中的战略。

由此凸显出了《战国策》的现实意义。敝号对它的解读,采用的是随读随记的方式,对其中感受较多的部分进行散记。

1.东周策部分

第一个案例就是东周大臣颜率说齐国国君抵御秦师。事情起因是秦国派军兵临东周,问东周国君要九鼎拿去玩玩。东周国君急了,问大臣颜率咋办。颜率说,不慌,我去找齐国国君让他们派兵赶走秦师。颜率就跑到齐国国君那说,秦国派兵来索要九鼎,我们国君认为,与其给秦国这种不义的国家,还不如把九鼎给负责任的大国齐国,麻烦您老派兵赶走秦师。齐国国君大喜,让田忌率军前往。秦国立刻就收兵走人。

接着问题来了,齐国国君也就问东周国君要九鼎。咋办?颜率继续说,不慌,我去跟齐国国君聊聊。颜率见到齐国国君说,九鼎可不是普通物件,又多又大又重,而且是礼器,可不能随便包装就上路,得有仪仗护送,请问大王,您打算怎么把九鼎从东周国运回齐国?——齐国并没有跟东周挨着,中间夹着魏国、楚国。齐国国君说,我打算借道魏国。颜率说,魏国早就想要九鼎了,您这九鼎估计进了魏国国境就由不得您了。齐国国君于是又说,那我就借道楚国吧。颜率说,楚国也喜欢九鼎,我估计您保不住这九鼎。

齐国国君这回算是回过神来了,很生气的说,说来说去你这不是耍我吗?颜率赶紧鞠躬道歉,说,哪敢耍您,您只要确定好运输路线和时间,我们这边就准备好。这个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从游说角度来分析,前面已经说过,最重要的两个部分——选择游说的对象,如何影响决策者的判断。颜率选择游说对象,也就是能发兵威吓秦师的对象很有艺术——他没有选择离得最近的魏国和楚国,而是选择了隔着一个国家之外的齐国。其实就是想到了后面的一招,怎么影响决策者——以利诱之,用九鼎来诱惑决策者,但又不能让决策者很容易得到九鼎。如果是魏国或楚国,那人家很快就会上门来要九鼎,你就得给人家。颜率选择了齐国,又能发兵,国家够大,有威慑力,同时还很难真拿到九鼎。

影响决策者的判断——颜率一开始就造势,造什么势?先把秦国和齐国分列——秦国是不义的,而齐国是大国,是负责任的。这叫拍马接着,利诱——还不如把九鼎给齐国国君您得了。能拿到九鼎,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就相当于拿到了核武控制包一样。这叫影响国君的判断到齐国国君真索要九鼎时,同样告诉你,不确定性和成本其实挺高的——要扛着九鼎,敲锣打鼓地经过另外的大国——可能不被发现,可能不被截留吗?

第二个案例是某位谋臣对东周国君的劝说,劝说的目的是消除国君关于宰相任免带来朝廷非议的担忧。其实劝说技巧没有啥,关键是这个谋臣提出的关于什么是忠臣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总体的意思是,忠臣是什么?就是把对君王、对国家的非议引向自己,而把赞美和美名引向君王的人。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宋国国君因为加征临时税赋修建自己的游乐场所,导致百姓开骂,宰相子罕站出来把自己贬官三级,说是自己误导国君做了此事,于是大家都开骂子罕,并称赞国君惩罚子罕乃贤明之举。其二是齐国当年的公子小白,也在宫中修建淫乐场所,百姓开骂,管仲于是赶紧在自己家中修建妓院,声称是自己建议小白的,因为自己好这口。于是百姓开始骂管仲。谋臣继续说道,百姓崇拜贤臣、名臣,这对君王和国家而言不是好事,因为称赞一方,就必定意味着不满另一方

所以,后世多少帝王,从内心深处都是特烦所谓贤臣、名臣的,只有少数几个皇帝直接说开了,比如朱元璋就认为,有了圣明的帝王,还要贤臣干什么?只要有贤臣,就说明皇帝昏庸。为什么皇帝喜欢忠臣,这个忠,是对个人的忠,而非对所谓国家所谓人民的忠——就因为忠实于君主的人,才会替君主文过饰非,替君主背锅,塑造君主的圣明形象。

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君主,开明也好,昏庸也好,平凡也好,杰出也好,身边一定会有几个只让君主喜欢,让其他所有人都不喜欢,让后世的人也不喜欢的“宠臣”、“弄臣”甚至“奸臣”——他们并不一定真的坏,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只是承接了君主坏的那一面,他们背了君主的锅,成就了君主的圣明形象

这个传统,可谓穿透两千年信史,直到今天,这其中的人情世故,也还是一样,只不过把君主换成了首长、领导、老板。

2.西周策部分

案例是西周大臣韩庆游说齐国孟尝君放弃齐、魏、韩三国联军讨伐秦国。有趣的是,韩庆并不是为了秦国去游说孟尝君的,他是为了西周。因为孟尝君要组织联军过去讨伐秦国,就势必要经过西周国,并且要借粮养兵,这对西周国这种弱国可不是一个小负担。于是韩庆凭三寸不烂之舌去解决十万雄兵。

韩庆是这么跟孟尝君说的,其一,三国联军讨伐秦国,胜利了,得土地和好处的是魏国与韩国,于齐国和你孟尝君没有丝毫好处;没有了秦国威胁,你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也就不那么受重视了——这是否定孟尝君的计划,解构孟尝君的谋略。其二,你不如陈兵函谷关,作出要进攻的威胁态势,但不进攻,然后委托我代表西周国去居中调停,这样你们也就不用真打,真用粮了。——给出了一个新计划。其三,我去秦国,也不说你这是纯粹为了讨伐秦国,而是为楚怀王伸冤——当时楚怀王被羁押在秦国,一直没有回国,我告诉秦国,孟尝君就是为了楚怀王,如果秦国把楚怀王放回去,三国必然退兵,大家都好。其四,楚怀王放回国之后,必然感激你孟尝君,就会把原本属于你孟尝君领地的淮北诸地还给你。你的势力范围扩大了,而且还交好了楚国、秦国,你在齐国的地位不就更稳固了吗?

孟尝君完全服气了,依照办理——结果是,谁也没出兵打仗,维持原状,还把楚怀王终于给解救了出来。

这就是策士的厉害。——在整个游说过程中,韩庆均站在孟尝君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抛开了国家利益、盟约政治等等。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息战,以免西周要供粮。最后结果是,孟尝君炫耀了自己的号召力和武力,又保住了自己在齐国的地位,讨到了新的领地,韩庆自己还讨好了楚国,又讨好了秦国,还确保了大军没有骚扰西周国,最终是息战。

3.秦策部分

第一个案例特有意思,是秦国的处士寒泉子劝说秦惠王采用外交政策来破坏苏秦对其他六国的合纵联盟战略。

这个劝说的背景,是秦惠王拒绝了苏秦十次上书,彻底地没看上苏秦,导致苏秦跑去了赵国,在赵国找到了知音,以合纵六国来制约秦国作为报复。秦惠王听说苏秦的作为,非常生气,首先是骂苏秦居然要弄自己,其次就骂赵国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居然想到建立抗秦联盟,再次说了一句特别幽默而形象的话,诸侯各国根本不可能统一行动,他们就像用六只鸡,脚都被绑在同一根木屐上,然后让他们步调一致一样。我应该直接跟他们宣战,狠狠打击他们一下。

秦惠王的比喻特别幽默,想像一下那种长条木屐,一边一个,把一群鸡都绑在上面,催促他们往前赶,咯咯哒咯咯哒的。

寒泉子劝说秦惠王——如果是要攻城陷地、保卫城池,那当然要用武力;但要有利于国家战略的话,当然不用武力,而是要用外交的方式,大王应该启用张仪去打破他们的联盟。

寒泉子的这一策,可谓奠定了后来张仪连横六国的基调。既然你苏秦是用游说来建立联盟,那么我也跟你一样,用游说拆散联盟即可。如果真像秦惠王那样,主动出击进兵打击,那么很可能就上了苏秦的当——去出兵打击或战狼叫嚣很可能会促使六国加强反秦联盟,更不利于秦国(想想现在中国的国际策略)

第二个案例。秦国南边的蜀国发生内乱,内斗的一方向秦国求援。秦惠王想趁此机会拿下蜀国,不过又担心去攻打蜀国,因为道路艰难短时间拿不下,要是东边的韩国来抄后院就挺麻烦。于是就要张仪和司马错来提供建议,张仪和司马错吵了起来。张仪认为,当然是先打韩国,只不过打之前与韩国北边的魏国、南边的楚国都商量好,让魏国和楚国分别监视韩国南北,秦国直取韩国,目标却是西周和东周,直接拿下九鼎,就此可号令天下。打蜀国干啥啊,老少边穷的,拿了对于秦惠王的雄图没有任何意义。

司马错则提出,张仪你脑子有病,魏国和楚国,乃至更北边的赵国是蠢蛋吗,看到你去攻打二周而袖手旁观?二周只要拿着九鼎出逃给任何一个大国,那个国家就可以不劳而获,秦国却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当然是去打蜀国啊,蜀国虽然偏远,毕竟有广大国土和百姓,可充实秦国实力,最重要的,师出有名,而且其他国家不会当回事。

秦惠王最终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

应该看得出来,司马错的建议是比较稳妥的。张仪可谓一门心思就是要让秦国称霸,他的攻打韩国的建议脱离了一个根本的实际——其实要不要出兵这个问题,是源于蜀国求援,而不是其他,你这无缘无故就去攻打韩国,首先就把自己陷入不义之地,后续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