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案例。由于攻击赵国失败,两个责任官员出逃的出逃,内外勾结的勾结,因为是范雎推荐的,按照秦国法制,举荐他们的人也要负连带责任。于是范雎的政敌们开始围攻,造谣范雎也里通外国。 秦昭王问范雎怎么看。范雎是这样说的,我本寒末,完全是大王的赏识和重用才有了今天的位置。今天大家都说我和那两个官员一样对秦国不忠,我没有办法。只是想,如果大王处决我,不就说明大王此前重用我,用错了吗?所以,请大王准许我服毒自尽,然后以丞相之礼安葬我。这样,既惩处了我,又能维护大王用人之明的名声。秦昭王就原谅了范雎。 这就是范雎的水平——受了陷害,他没有一句话是替自己辩解的,他只是捎带着说了一句,是大家说我,我也没有办法——就是不承认自己犯罪了。他全都是站在秦昭王的角度,从维护秦昭王的权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其实是用言行来表达自己对秦昭王的忠心。 对于引起的误会或者受到的陷害,如果一味为自己辩解,你辩解得越多,就越衬托和说明君主或领导的错误,也就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像范雎这样,一句也不辩解,而是继续顺着有利于领导的角度来说明,才是真正替领导着想,并且顺带着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古来那些为国尽忠然后身遭不测,为国事而被昏庸君主贬斥乃至杀头的忠臣,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自私的——成就自身美名而至君王于不义之地。从战国时期的策士角度来讲,没有谁是不可以被劝说的,注意方法和时机就可以。 顺带说一句,范雎应该是那个年代功成名就而又全身而退的为数不多的客卿之一。 第七个案例。说的是什么主意该谁拿。赵魏韩三国联合攻秦,这当然是秦最害怕的事,于是秦昭王决定割让三座城池分别给赵魏韩,以换取退兵。不过心中不忍,于是就问计于宰相楼缓。楼缓其实是赵国人,他是早年秦国为改善与赵国关系,专门从赵国请来作为客卿的高干。 楼缓认为这种主意可不是自己能拿的,自己的身份太特殊——自我定位很清晰——本就是赵国人,而且这又涉及秦国的割地赔款,乃是国家大事,楼缓如果出主意给秦王的话,将来秦王要回味起来想反悔,要找人背锅,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当时替国君拿这主意的。所以楼缓就说,割地可以免除灭国大患,不过这种事太大,应该大王您的家族人拿主意,建议可以问下公子池。 秦昭王就去问公子池,公子池是秦昭王的亲弟弟,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这种事不论怎样也不能出主意,也是为将来避祸。于是公子池说,割地的话您会后会,不割地也会后悔。秦昭王问为什么?公子池说,割地可以免除灭国,不过等过了这一阵,大王您又会开始后悔割让出去的城池可惜;不割地,被大军压境,甚至亡国,那您更会后悔怎么舍不得三座城池。 秦昭王想想也是,所以干脆还是自己拿主意,割地赔款认怂。同时,也就不可能将来还反悔找下面的人的麻烦了——毕竟主意是自己拿的。 想想楼缓和公子池这两个聪明人。 第八个案例。吕不韦如何劝服秦太子嬴柱宠爱的华阳夫人收纳秦昭王庶孙嬴异人为义子,有如何劝服赵王释放嬴异人回国的。吕不韦在这两个最重要的游说中展现了商人善于捕捉需求的特点。 秦昭王执政很长时间,导致太子嬴柱也已经老弱不堪了。嬴柱有两个儿子,都是庶出,嬴异人和嬴子傒,其中嬴子傒还有母亲在,也受嬴柱宠爱,有专门的老师服侍。嬴异人则母亲早亡,一直被作为人质羁押在赵国。 嬴柱宠爱的华阳夫人虽然富贵,却没有儿子,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因姐姐受宠而成为炙手可热的高官。 吕不韦既看到了嬴异人渴求上位为太子,回国高就的需求,也看到了华阳夫人希望后继有人的需求,更看到了阳泉君渴望延续权贵地位的需求。有意思的是,除了华阳夫人,另外两个人都不自知自己尚有需求。 吕不韦当然首先是劝说嬴异人生起回国争太子之位的雄心,这一点倒很容易做到。他选择的另一个劝说对象是阳泉君,一开始就是炮轰,把尚不知祸的阳泉君说得目瞪口呆——你大祸临头还不知道,现在的太子嬴柱眼看也不行了,一旦秦昭王去世,嬴柱也执政不了几天,到时候嬴子傒继位,你就完蛋——你看你家的富贵,比太子嬴柱还强,应有尽有。你的姐姐华阳夫人虽然牛,但嬴柱去世,她还牛得起来吗?你还不是大祸临头? 把人哄晕了,接着就是出主意,阳泉君问吕不韦如何避祸,吕不韦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一个没有人关注的孙子出来,接太子位——嬴异人,这个小孩不错,听话,可以把他过继为华阳夫人为义子,这样有你姐姐哄太子开心,那还不容易拿到这个太子之位吗?阳泉君于是赶紧去给华阳夫人做工作。 接着吕不韦去游说赵王,把嬴异人放回秦国。赵王当然不愿意,吕不韦则说,如果秦国要打赵国,会因为这么一个庶孙在您这里,就不打了吗?如果您大方地礼送嬴异人回国,要是将来嬴异人继承秦王之位,您想想您这笔投资多划算。赵王于是就放了嬴异人。 这就叫撮合。 3.齐策部分 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挺好,说的是齐威王封薛地给了小儿子田婴,田婴后来成了齐国宰相,也是著名的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到了薛地后,要筑城,手下人都来劝不要筑城,田婴非常决绝,不仅不听,连见都不见所有人。碰到领导这样坚决,你怎么劝说?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田婴筑城。——战国时期,封地是给你一块地,主要是给你那块地上的居民的税收,那些收入都是你的,不用上缴中央国库。但也就仅此而已,所谓城——乃是军事防御工程,筑城就是要建墙和堡垒,那实际上就是拥兵自重——这是有独立的意思了。所以田婴的手下都觉得此举很危险,弄不好齐威王就要发火讨伐。 话又说回来了,为啥田婴会要筑城呢?也有原因——因为薛地这个地方接近徐州,正处于齐国和楚国说不清的边界上。之前齐威王要封薛地给田婴,楚怀王还发火要出兵阻止这个封赏,因为这涉及到边界纠纷问题。田婴手下的门客专程去游说楚怀王——告诉他这么封,对楚国好,因为这不就相当于把薛地从齐国割裂出来了一样吗。今后楚国只要交好田婴就可以了。 估计这就是为什么田婴想筑城,他想用此举来给楚国有所示意,反过来就可以加强自己在齐国和齐威王心中的地位。 当你的领导或老板一心要做成一件事,尽管大家都看到里面的问题,但领导和老板都很决绝,那估计就不会有人去反对了。顶多是所谓直肠子的下属出来,跟古代那些拖着棺材去给君主建议的忠臣一样,直接顶撞之类的。 关键还是方法。 有个门客就去做了。他跑到田婴府门口,对门房说,你去给田大人说一下,我就说三个字,多一个字您就把我煮了。门房就去给田婴说。当然,这就是造势——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引起注意,获得见面说话的机会。 田婴真的就请门客进府。这门客见了田婴,说了三个字——海大鱼。说完磕了头就走。田婴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就叫住了门客,请他详述。门客的意图不就是等着你这一叫嘛! 门客解释,海大鱼就是海里的一种巨大的鱼,神通广大,网也捞不到,钩也钩不上,不过,只要离开了水,一只蚂蚁就能搞定它。现在,齐国、齐威王就是大人您的水,你正因为是齐威王的儿子,又是宰相,才有了今天的封地和权势,离开了这些,您就是把城墙筑到天上去,也没有任何用处。 田婴就此作罢。什么叫牛,什么叫劝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