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个案例。齐闵王与孟尝君田文毕竟亲戚也隔了几层,加上有些国事矛盾,关系不怎么样。楚国攻击孟尝君的封地薛地,齐闵王颇有点看热闹的意思。田文没有向齐闵王求援,齐闵王也不主动去救。 这时,齐国出访楚国的使臣淳于髨,出使楚国回来,经过薛地。田文组织了盛大的迎接,并且对淳于髨说,楚国正在攻击我这里,如果您不帮忙,我就没法这样迎接您了。 淳于髨当然明白田文的意思,就是让他帮忙向齐闵王求助。淳于髨回到首都,齐闵王当然就问,你路上有啥见闻哪?淳于髨回复得非常有水平——被后世称为游说用词的最高境界——楚国非常强悍,肯定要攻击薛地,可惜的是薛地也有些不自量力,还准备顽强抵抗。 齐闵王也听出有意思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当然是问后一句,那个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 淳于髨进一步解释,孟尝君在薛地居然还给先王——齐威王立了宗庙,这楚国如此强悍,攻击薛地,他们还逞强要顽抗,到时真给楚国攻下了,那宗庙怎么办?齐闵王说,那里有我们的宗庙啊!那得发兵去救! 于是解决问题了。 什么是游说?那可不是求人办事,而是要陈述形势,给出方略,把本来是自己的问题和危险,变成对方的问题和危险,这样才能真正激励对方来帮你解决问题。淳于髨就是通过“宗庙”问题,把薛地的危险,变成了齐国的危险,齐闵王就不得不救了。 更进一步——淳于髨想得其实更深,他知道齐闵王和孟尝君之间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两人都有点端着下不来台而已。所以,通过“宗庙”,来解开两人心结——对于孟尝君而言,立宗庙,表达的是对齐国王族的忠心和尊重,对于齐闵王而言,我出兵不是救你孟尝君,而是救我齐国的宗庙! 大家都有台阶下。啥叫高明。 顺带说一句——为啥孟尝君会在薛地建宗庙呢?其实那也是一个牛人在多年前让他干的——冯谖,就是那个为孟尝君建立三个急救窟的人。三个窟是薛地大本营,齐国的高位,以及薛地的宗庙。冯谖先是免除了薛地所有人的税赋,让薛地老百姓完全拥护田文,然后是游说魏国来请孟尝君去当宰相,从而逼迫齐国以厚禄高官挽留了孟尝君,接着又让孟尝君在薛地建宗庙。谁知后来真用上了。 第七个案例。这个案例与游说无关,纯粹是对其观点的无比认同——苏秦向齐闵王献策,什么是大国战略。建议有识之士都看看这个长篇策论,可以说句句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的战狼宣传与所谓中国马歇尔计划的。 苏秦认为,不论大国还是小国,自强而无忧的战略都是不挑头,韬光养晦。所谓韬光养晦,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理解的装孙子,而只是不挑头,其关键在于不轻易言战——战争,不论是你善战,还是好战,于国力都不是好事。苏秦看来,战争只在一种情况下是有合法性的——防御敌国进攻和侵占。 所谓不挑头,就是不主动激发矛盾,不主动去干预其它国家内政,不主动提出国际主张。 韬光养晦绝不是一个阶段性策略,而是可以贯彻始终的策略。它的目标就是让其他国家去挑头,让其它国家去纷争和劳役,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地获取实利。 即便是战争,最高明的手段仍然是谋,而不是兵。真正的战略高手,即便敌国拥有雄兵百万,也能让它无法发兵,即便敌国拥有白起、李牧那样的骁将,也能在宫廷内解决掉他们。 苏秦以秦孝公为例——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以仁德治理国家而称霸的君主。他采用的策略就是始终不挑头,永远让别人居于矛盾的中央。其时魏惠王治理下的魏国非常强大,常备军达到三十六万之多,超过任何一个大国的兵力。魏惠王有意在自己任期内称霸,称帝,于是上下撺掇,联络了一大帮小喽啰国——想象一下今天的局势——对秦国、韩国、赵国都形成了军事压力。秦孝公很担心魏国入侵,商鞅就说,我们只需要守卫好国门即可,其它的事通过操纵国际政治就可以摆平。商鞅于是去游说魏惠王,要他与秦国保持亲善关系,这样就可以有坚实的后院,其后先去进攻北面的赵国,纠集一群小国一起去攻击,取得上党之地后,再与赵国谈和,东向进攻燕国,取他们的地。两战取胜之后,威权赫赫之后,建议魏惠王赶紧称帝,这样秦国辅佐他,可以让万邦来朝。魏惠王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于是乎,一瞬间魏国就成了天下大国的矛盾核心,商鞅再去联络齐、楚,齐国和楚国大怒,共同进攻魏国,一下子就把魏国打残了。魏军主力没有了,秦孝公再请魏惠王把河西之地给了秦国,然后出面去调停,齐楚才罢兵。 秦孝公不费一兵一卒,仅仅就是不挑头,还奉承魏国挑头,垂拱而治,即取得了河西之地。任何大国都不敢轻视和敌对秦国。 所以说,多读历史。 第八个案例。这个案例与游说也没多大关系,主要是策略太牛了。大概在十年前,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司马光也对这个案例特别的上心,所以当年也写了专门的读后感(当年是新浪博客)。齐国大将田单率兵恢复齐国被五国占领的土地之后,扶持齐襄王继位,田单任了宰相,权力尽在掌握,齐襄王的威望和权力不及田单,所以对田单不满。 一天出行的时候,路边有个老人衣衫褴褛受冻,田单上前慰问并予以衣服。齐襄王等田单走了之后感叹,这田单就知道笼络人心,迟早有一天要夺我的位,不如我得先下手干掉丫的。齐襄王看到旁边不远处有个串珠的工匠,就问工匠,你觉得我想得对不对。 工匠说,大王您不如把田单的善举变成自己的善举。齐襄王觉得此话有深意,赶紧问工匠怎么变。 工匠说,您应该嘉奖田单的善行,然后布告天下,说,我关心天下百姓,田单就替我关心,很好,很得我心。这样,田单的善行就变成了大王您的。不仅如此,在朝堂之上,您也得不停地赞扬田单的善举,说他是您最好的行善助手。 齐襄王顿时大悟,照此办理。后来果然,百姓们称道田单为人行善,都是我们大王的教导。 这种把别人的善举,变成自己的——借力聚力的策略,实在是非常之牛——它解决了一个功高盖主的问题。君主、老板、领导,一把手其实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位置的优越性——天然都具备一种集中手下人力量为己所用的优势,所以,如果处理得当,不存在功高盖主的问题。 4.楚策部分 第一个案例。魏国使臣江乙要讨好楚宣王的宠臣坛。于是游说这个叫坛的哥们,说您虽然现在受宠,但难以保证楚宣王一直宠您,一旦哪天厌烦了,您就麻烦了啊,您得找机会让楚王宠您时给您个封赏啥的。 估计这个坛属于那种不是靠才德受宠的人物,所以很担心,就问江乙该怎么办。江乙也够狠的,出主意说,您就找机会向楚王表白,您愿意随他殉葬,在地下也跟随他,楚王一定会器重您。 然后就一直没有然后。江乙过了一阵找到坛,问他怎么还没跟楚王表白,坛说,还没有找到机会。没多久,楚宣王在云梦游猎,一天玩得非常尽兴,射死了一头犀牛,很开心得意,之余感叹,哎,我死之后,不知还能跟谁一起分享这种快乐。坛立刻泪流满面地跑到楚王面前跪下说,臣愿意追随大王于地下,在黄泉之下做您的席子,不让蝼蚁来侵扰您。楚王大为高兴,正式册封坛为安陵君。 这是说游说的时机。 第二个案例。大家都熟悉张仪欺骗了楚怀王,在明知楚怀王恨不得把自己剁了的情况下,还敢出使楚国,并且毫发无伤地返回秦国这个过程。其间当然主要依赖楚怀王的宠臣靳尚,靳尚主要从国家关系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两方面做工作,忽悠住了楚怀王。事后,为了确保张仪这次兑现承诺,楚怀王还派靳尚随同张仪一起回秦国,并做了安排——如果张仪再次反悔,就让靳尚杀了张仪。 谁知靳尚有个政敌,一直在等机会。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魏国派出使臣张旌出使楚国,主要是建立楚魏联系。靳尚的政敌就找到张旌游说,现在楚国正跟秦国搞的火热,关键人物就是靳尚,靳尚跟张仪是哥俩。他们正要回秦国去谈妥两国合作关系,如果他们搞定了,魏国就彻底歇菜了。你最好想办法杀了靳尚,让楚国怀疑是张仪干的,这样可以闹翻两国。张旌就充当了被借的刀,真派人把靳尚暗杀了。楚怀王真认为就是张仪干的,由是与秦国彻底闹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