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战国策(8)

 书虫小记 2022-01-19

7.韩策部分

第一个案例。苏秦游说韩王与楚国合纵对抗秦国。这一说本来也没什么,无非是苏秦一个劲夸赞韩国的强大,韩王的贤明,就这么去臣服秦国,实在是太可惜了。主要是其中应用了一句当时的俗语很有意思: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可做自主进食的鸡的小嘴,也不做庞大的却被动用于拉屎的牛屁股。也是够大胆。

不过再好的游说,也顶不过军事压力。后来秦国出兵围城,再派张仪出使韩国,在韩王面前把苏秦说的那一套反过来说,如韩国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国小人少,不如随从秦国,一起到处打打吃香喝辣的好。韩王立刻就倒向了秦国。

第二个案例。张仪如何保住在魏国的相位。张仪因背负要连横六国联盟的使命,与秦昭王合谋免去了自己在秦国的相位,而去魏国任宰相,以确保魏国倒向秦国。这让其他五国非常反对,楚王打算直接干预。

张仪为了保住魏国相位,思路是从各国的重臣利益处着手——他首先派人去游说齐王,让齐王和与韩国宰相公仲一起劝说魏国,把自己赶走。这样,在魏国主张合纵的犀首公孙衍就能登上宰相之位。公孙衍与韩国宰相公仲历来不合,齐王可以再与公孙衍合谋,劝说韩王罢免公仲的相位,以求得齐国、魏国、韩国三国同心协力。

之后,张仪再派人去游说韩国宰相公仲,告诉公仲如果不同意张仪任魏国宰相,他自己的相位也就保不住。于是韩国宰相公仲赶紧游说韩王,别听齐王的游说,别赶走张仪。

这也属于简练揣摩的游说,即从结果倒推,每一步策略,才能明白为什么张仪居然会采取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第一步——游说齐王来反对自己担任魏国宰相

另外就是,国事之争上,无论事情本身多大,多战略,多高层,策略的出发点一定是决策者,以及参与决策者们的个人利益——不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这一条始终是不变的。只要能激发私心私利,策略就能够通过私心私利,起到改变国家战略的作用。反过来看,我们看起来高大上的战略和梦想,后面也一定隐藏着私利

第三个案例。魏顺说楚王。楚怀王联合五国去打击秦国,实际没有打成,不过也吓了秦国一跳。大家什么仗也没打,也就没有一个索取战争费用的出处,所以驻扎在韩国的市丘这个地方。

市丘是韩国的一个封国,很小的封国,也有自己的王。这个叫魏顺的人在中间看到了利益机会——他跑去先游说市丘君,说,现在五国军队驻扎在您这里,也没打成仗,估计在遣返的时候,就会抢掠市丘的物资来充作军费,您损失就大了。市丘君问魏顺怎么办。魏顺说,我可以去试试跟楚王讲讲,保证他们不会抢掠您的物资。

魏顺作为市丘君的使者去找楚王游说。他的技巧是从楚王如何收场出发——大王您这次联合五国来攻打秦国,没有打成。说不定五国会对您有看法,不再尊重您转而尊重秦国去了。楚怀王问,你有什么办法?魏顺说,我建议您下令,撤兵的时候不要抢掠市丘,如果大家还听从您的话,就一定不会抢掠市丘。如果他们不听从您了,就会去抢掠市丘

于是楚怀王果然用这个办法来试探其它国家,下令大家不要抢掠市丘。

第四个案例。秦国出兵进攻韩国,进逼到了浊泽这个地方。韩王紧张而问计于宰相公仲,公仲认为,此时向合纵国求援怕是来不及,不如干脆向秦国示好,割让一个大城给秦国,然后与秦兵合作一处,劝服他们一起进攻楚国,从楚国身上找回失地。韩王认为可以,不过公仲却说,咱把这个想法公之于众,特别是要让楚国知道,这样才能激发楚国来救援韩国。因为,毕竟韩国还是不能真的臣服于秦国。

于是,本来应该是秘密的消息,传到了楚国。楚怀王大惊,问计于宰相陈轸。陈轸分析认为,要是秦韩兵合一处,那对楚国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如果韩国真敢献出大城给秦国,秦国没有理由继续打击韩国,一定会来进攻楚国。

所以,陈轸认为,应当大张旗鼓地鼓励韩国,然后楚国上下做出誓师出征的样子,绝对要支持韩国抵抗秦国,马上出兵支援。当然,只是做样子。诱使韩国在这个节骨眼当口,完全拒绝秦国的诱降,以让秦国对韩国死心。楚怀王照做了,大肆宣扬楚国将出兵援救韩国,希望韩国顶住。

韩王得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马就要跟秦国翻脸。韩国宰相公仲急了,赶紧说,说空话的正是楚国,人家就等着大王您拒绝秦国,以让我们失信于秦国,促使秦国一定要进攻韩国,而不去进攻楚国了。韩王没有再听公仲的话,跟秦国断交。秦王大怒,出兵攻下了浊泽,并且继续进兵。最后是韩王派出王子作为人质,才让秦国罢兵。

这一出游说中,韩国的公仲,楚国的陈轸,可谓旗鼓相当,都是老谋深算。这其中,韩王确实太急于求成了一些,如果能如公仲所说,继续游走在刀锋,利用楚国抵御秦国,利用秦国激励楚国,确实存在不至于丢地又丢儿子的可能性。

这里一个题外话,就是现在一说跟某大国公开对着干,就叫什么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话几乎是绝大多数推锅的决策者在重大决策之后都会提到的话,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会这么解释

就像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顺着宣传说“韬光养晦已经不可能,对抗路上没有回头路可走”一样。如果稍微认真去看看历史,三千多年的人类信史,其中有多少多败俱伤的国际斗争、国际战争,在当时也都认为是不可避免,没有办法,只此一条道。到后来反思,往往发现,造成当时那种情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真正让大家认为没有选择或只此一条道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却是少数决策者或利益相关者刻意造成的结果

第五个案例。秦与韩国结成了联盟。楚国为了打击报复韩国对合纵抗秦的背叛行为,攻击韩国,扛不住了,赶紧找秦国帮忙。可是去了好几拨使者,秦国始终无动于衷。于是又派了一个叫尚靳的使者去搬兵。尚靳对秦王的游说其实没有别的巧,就是指出韩国与秦国的关系,韩国是秦国的第一道屏障,秦国出兵的话,韩国又是秦国的先锋,现在这个屏障受到楚国攻击,不能不救。

那个著名的秦国宣太后听到了,就说,韩国来了这么多使者,就这么一个人说话像那么回事。于是就召见了尚靳。宣太后于是说出了那段流传千古的比喻——我跟先王睡觉,先王的腿压在我身上时,重得受不了。但当我跟先王做爱时,先王全身都压在我身上,我也不觉得重,因为舒服嘛。同样的道理,现在秦国出一点兵力,不足以救韩国,如果出大军,又没有什么利处,为啥要出兵呢?

这个尚靳居然无言以对,估计是被宣太后的开放程度吓呆了,回去了

接着韩国又派了一个使者张翠来游说。张翠是个年纪很大的人,一瘸一拐地来的,秦王问,你们韩国是有多危急了?张翠说,不急,咱一点都不急。秦王乐了,还不急,这都来了多少拨使者了?张翠说,如果韩国真急了,就直接投靠楚国,背叛秦国了。秦王一听这个,立刻就严肃起来了——这就叫敲打。

张翠继续游说,大王您知道,韩国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现在宰相公仲倾向大王您,现在大王您不发兵救韩国,让公仲在韩国内部受到政敌打压,现在倾向楚国的政治势力很快就会抬头,到时,就是我们不想背叛大王您,也由不得了。

秦王立刻下旨发兵救韩。

这一例有三个看点:其一,宣太后那一席话,真可谓让人大开眼界,就是用你意想不到的开放,把你给震住,无法再进行游说。其二,在尚靳之前居然去了好几拨使者,连尚靳那样的话都说不出来,可见,绝大多数说客和使者,也就那个水平,我们后人能看到的这些留名的说客策士使者,已经是顶级水平了。其三,请人帮忙,靠感情或者恳求这类方式,当然是靠不住的,最有用的请求,乃是用利益调动别人,调动别人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当然,利益可不仅是财富、权力,还有声誉、信用等等。

第六个案例。这一策是紧接着上面来的,在韩国内部,对于秦国的救援和抵抗楚国进攻又有一番考虑。韩国宰相公仲拿不准秦国到底是会彻底地救韩国还是不会,问计于大臣公孙昧。

公孙昧的结论是,不能全然依赖秦国,要跳出秦、楚这个圈子,借用第三方力量——还记得吗,典型的弱国外交策略——把事情搞大,扩大化,拉动更多的利益方牵扯进来,公孙昧建议韩国与齐国联系,调动齐国的威慑力量

公孙昧的分析是这样的——如果我是秦国,我当然不会直接出兵救韩国,我会愿意看到韩国与楚国拼死打起来,为了让韩国拼尽全力去抵抗楚国,我会答应出兵救韩国,但却陈兵而不动。暗地里,秦国还会与楚国私下里密议,说明自己不会帮助韩国抵抗楚国,这样让楚国放心大胆进攻韩国。两国就会大打起来,不论谁输谁赢,我秦国都可以跟着赢的那一方侵占输的那一方的土地。

所以,公孙昧建议,韩国只能依靠自己做好充分战争准备,同时,把事情搞大,去联络齐国,愿意割地给齐国换取齐国的支持,因为齐国可以从另一个方向威慑楚国。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瓦解可能的秦楚密谋。

这一策很高明。看点有二:其一,典型的简练揣摩——用博弈论的倒推方式,加上很经典的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秦国,如果我是楚国,会怎么想。公孙昧居然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得出秦国可能会与楚国有密谋,目的是让楚国放心进攻韩国,这样能促使楚韩两国大打出手。这实在是经典。其二,就是在受到压迫面临两难时,确实需要有一种跳出当前势力圈子看问题的思路——干脆扩大化,把其它可能动用的力量也引入到当前的局面中来,也许可以获得解开难局的办法。——后来的历史中,类似案例实在太多了。

七个案例。韩国宰相公仲打算跟魏国交换土地,把黄河以南几个城池给魏国,换取黄河以北几个城池。大臣公叔不愿意,劝阻公仲,公仲坚持要换。两人吵起来,公叔斗不过,负气之下就要出走他国。

当然,为啥公叔会负气,估计涉及到交换土地里有他的地块之类的。加上与宰相不合,不好混。

这时,公叔的门客史惕建议说,公叔您如果出走,那就全然失败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出走,不能放弃。您不如顺着宰相的意思来,表面赞同和拥护。实际上您只需做一件事——把这个交换土地的消息,透露给南边的楚国和北面的赵国。因为这两块土地正好与上述两个国家接壤,突然间换了属国,相当于楚国本来面对韩国的,现在要与魏国接壤,赵国也是,本来只要面对魏国的,现在要与韩国接壤。两国不会愿意,就会干预。自己不正面反对,借助别人的力量干预不是更好吗?

这一策也很重要。历史上,很多名人在权力斗争中失利,就想到出走或者直接放弃。看起来出走或放弃是一种退出,实际上还是对抗,而且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法反抗的对抗局面中。

史惕的这个建议牛在,意见不合,斗争失利,我也不走,我可以顺从你,但我可以引入其他第三方第四方的力量,来对你形成牵制。这样,表面上既消除了对抗局面,内陆里我还能对你形成阻碍。说得不好听的,决策上我斗不过你,要坏你的事,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八个案例。韩国如何让秦国主动联盟。韩王想与秦国建立联盟,不过又不好低声下气主动去找秦国。怎么办?大臣锜宣提了个建议,大王您派重臣公叔,大张旗鼓去楚国,说韩国愿意把三川之地用于交换楚国的几个城池。之后,您再派宰相公仲去秦国游说。怎么游说?请看后来的发展——

公仲到秦国见到秦惠王,秦惠王有些不满意地问,怎么你们会主动把三川之地给楚国?公仲回复说,三川之地的人民都说,因为离秦国太近,所以终有一天会被秦国占领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拿三川之地去与楚国交换土地得了。让楚国对付秦国。我建议大王您也主动一点,把您的公子襄子派到韩国去做人质,以示对韩国的重视和信任,表示秦国不会夺取三川,这样韩国就不会与楚国交换土地了。

秦惠王的儿子襄子,并非太子,而秦惠王对襄子特别宠爱,使得襄子和太子之间早有不和,所以,能把襄子作为重臣派驻韩国,也免得两人争斗。所以秦惠王也愿意,那秦国太子就更乐意了。

所以秦惠王很痛快地照做了,这样,韩国与秦国就结成了联盟,楚国看到韩国骗自己,但因为有秦国在,也不敢怎样。

锜宣这一计,既达到了韩国与秦国建立联盟的目的,还让秦国主动交了人质,很有面子,而且还间接讨好了秦国太子。这种招数,即设计挑起两国建立交往或者达成某种政治交易的做法,现在还挺时兴的,只不过受制于信息管控,我们很少能直接从国内新闻上看到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