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他的朋友乌费尔的安排下,维也纳的加仑堡伯爵正式邀请肖邦进行一次公演。也算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肖邦在没有告知他的老师和家人的情况下,就接下了公演邀请。1829年8月11日,肖邦在维也纳的首演开始。他拿出了自己谱写的两首管弦乐,在排练的时候,出了岔子——肖邦写钢琴曲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写管弦乐则缺乏那种细致,乐团在演奏他的作品时很快就发现了不少问题,为此双方闹了个不和谐。肖邦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肯修改,提出干脆取消管弦乐,换成他自己的即兴演奏得了。——首次到维也纳演出,他就显示出了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固执。然而首演非常成功,当然是因为他实在是技巧高超,而且展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当时维也纳本地钢琴家的时尚——大力锤击,肖邦的风格当然是指触纤柔细腻,高度灵活的指法。 很快就进行了第二场公演,从第二场公演开始,他就成了维也纳的新星。赞誉有佳的同时,也有一些批评,主要是认为他弹琴音量太小——不是锤击出来的。对此,肖邦不屑一顾,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是弹琴的风格而不是缺陷,他认为自己是弹钢琴,而不是在敲琴。他回馈这些看法的方式,就是又来了第三场公演,第三场公演几乎就已经完全征服了不同意见。他向维也纳听众和音乐界展现了肖邦式演奏比之锤击法能提供更多的变化维度和拓展空间。 肖邦此时已经撰写了多达三四十部钢琴曲、钢协或管弦乐作品,几乎已经达到了当时很多作曲家的全部创作数量。从元素上来讲,他大量吸取了他少年时期在华沙乡下所听到过的波兰民乐,儿童时期在家中玩耍,他就和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创作玛祖卡舞曲和各类回旋曲。这无意之举,让他的音乐在波兰人看来,染上了一种民族主义色彩。 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进行了在国内最高级别的公演,演出了他的代表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和管弦乐作品。当时,俄国对波兰的统治开始让波兰人感到不满,肖邦的演出,期间浓厚的波兰民乐风格,激起了几乎所有人的热情,他们把肖邦贴上了爱国的标签。 这个阶段的肖邦已经有了对爱情的初涉。想象得到,这么一位天才少年的周围,一定少不了诸多倾慕的女性。与肖邦关系甚好的女性,既有王公贵族的女儿们,也有他在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还有知名的女歌手,更多的是听过他演奏的女性。这个阶段,最让他动心的是自己的同学康丝坦斯。问题在于,康丝坦斯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虽然说肖邦不怎么善于表达自己,但这么一个性格的人,在各种场合对她的关注,又处在青春期,怎么会感觉不到呢?——这是当时康丝坦斯的理由,因为肖邦没有表达过。肖邦再次去奥地利学习演出之后,康丝坦斯很快就嫁入豪门,不过她三十多岁就双目失明了,一直活到了七十九岁,比肖邦多活了四十年。 肖邦还有一个至交好友——蒂塔斯,这是一个他中学时期的男朋友。有很多人认为,从蒂塔斯的情感上来看,肖邦有同性恋倾向——确实,两人关系非常好,通信里也写满了爱你,吻你这些字样——不过,爱你吻你诸多词句,不过是当时波兰人通信常用的一些语句,并不代表其实质意义。而且,可以想象一下,肖邦在十七八岁年纪,音乐造诣远远超出了实际年龄可以承受的范围,人际交往和情感上面又相对发育迟缓,这很容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和困扰。在尚未明确自己的恋爱对象的情况下,同性知心朋友当然就会成为倾诉对象。何况蒂塔斯本人也是一个音乐修为极高的人,很难得有这么一个一点就通透的朋友在身边。 1830年11月,肖邦和好友蒂塔斯一起开始了在奥地利和德国的演出旅行,他们接到了一长串的邀请,打算逐个赴约,并在途中拜访音乐名家。但旅行刚开始没多久,1830年11月29日的华沙起义就爆发了,这中断了他们的旅行。 从1825年开始,波兰对于俄国人的统治开始普遍不满,加上后来俄国、奥地利和德国三国会议不允许波兰再独立,激怒了波兰爱国者。1830年11月,俄罗斯的康斯坦丁大公到访华沙——此时之前的波兰国王,也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已经去世了。波兰爱国者组织了敢死队,试图刺杀大公。虽然没有成功,但很快就得到了华沙爱国者们的响应,他们组织起了三万人的部队,赶走了康斯坦丁大公。消息传到肖邦和蒂塔斯这里,两个年轻人立即决定,中止一切演出,回国支持革命。 蒂塔斯却劝阻了肖邦,他认为肖邦的身体和精神过于孱弱,不适合去参加这种激烈的革命行动,对于肖邦而言,继续演出,用音乐报效国家更好。于是肖邦就留在了奥地利,不过他也深刻感受到了政治运动对于社会的影响——由于波兰革命,奥地利开始排斥波兰人,他的演出也难以排上。很多经理人对他说,维也纳已经不是舒伯特和贝多芬在世时的维也纳了,帝国的政治操纵越来越强,维也纳的舞台也越来越小。因此,肖邦只好把大量时间用在走访音乐家们和创作上。也正是这个阶段对波兰和家人的担忧,使得他创作激情如火山般喷涌。 1831年上半年,肖邦在维也纳的苦闷中创作完成了十六部作品,而且还惊讶地发现,维也纳虽然不再热情地对他,但却仍然把他的作品列入了名人曲目中。6月11日,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他在这里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就永远地离开了这里,前往巴黎。在途经斯图加特的9月8日,他收到华沙最终被俄军占领的消息,极为震惊。当天晚上,他写下了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进行曲。紧接着,还有冬风练习曲,这首曲子在电影《绿皮书》green book中有展现。黑人钢琴家Sherley不相信喜爱爵士的人们接受不了肖邦的古典曲,于是在酒吧里演奏这首冬风,瞬间征服所有人——古典的威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电影绿皮书。肖邦的钢琴曲是诸多知名电影的配乐。 冬风练习曲是肖邦撰写的系列练习曲中难度最大篇幅最大的一首,对手指快速跑动的耐力和准确度是一个考验,而且,确乎是肖邦的纤弱风格更能展现纵深与阔达的最佳体现,在可能想象的范围内展现最丰富的音色。大家可以看看片尾这首曲子,为整部影片都镀上了一层光彩。 1831年9月,肖邦只身一人、一箱,来到了巴黎。在巴黎,他收到了知心朋友蒂塔斯的来信,蒂塔斯很幸运地只是在战争中受伤,并无大碍。这让肖邦极为开心,巴黎那巨大陌生城市带来的初期不适应烟消云散。他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城市,反而能给人以孤独和自己的空间。有意思的是他对巴黎的描述,与之后几乎所有人对于国际大都市的印象都类似——这里既有无比的华丽,也有极端的污秽,既有至高无上的美德,也有邪恶至极的丑行。每条街的拐角都能看到专治性病的广告,你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里到处都是污泥,到处都是喧嚣杂闹。你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人会在乎你,你反而会很方便,你可以穿成破衣烂衫上街,但仍可以去拜访名流显贵。 这段话确乎就是一流都市的写照,时至今日,诸如纽约、华盛顿这些城市也是如此,要说干净整洁漂亮,那绝对赶不上北上广深,即便是华尔街、白宫周边,也都是游荡的乞丐流浪汉。但那就是国际都市,既有最顶级的机构和显贵,也有所有人间该有的烟火气,最重要的,乃是开放与包容。 肖邦最为满意的,就是巴黎对于波兰人的开放和包容,这里虽然混乱,但却极为自由和宽松。很快他就决定定居巴黎,于是通过维也纳宫廷御医为他写的介绍信,找到了法国宫廷乐长巴耶尔,巴耶尔很热情地帮他办理了在法国的长期居留证。而且,巴耶尔还把肖邦引见进了巴黎的音乐圈。 在这里,肖邦结识了当时公认为欧洲第一的钢琴家卡尔克伦纳。肖邦对自己的琴技很自负,但见识了卡尔克伦纳的演奏之后,他深深感到了自卑,也才认识到,其实自己并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钢琴课,因为第一位钢琴老师茨威尼其实是小提琴演奏家,恩师埃尔斯纳也并非最好的钢琴教师。他赶紧找到卡尔克伦纳,卡尔在听了肖邦的演奏之后说,小伙子你还需要接受三年的正规训练才行。但卡尔克伦纳的学费非常昂贵。 肖邦赶紧给父亲写信,央求父亲给与资助——实际上他一直离不开父亲的资助。尼古拉听到居然有人认为儿子还缺乏正规钢琴训练,顿时就惊呆了,赶紧联系了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埃尔斯纳听到了之后,立刻火冒三丈,他始终认为自己的学生就是欧洲第一流钢琴家,而且他认为所有的乐器演奏者,都有一种狭隘的音乐观——还记得之前说的埃尔斯纳的教学观吗,他认为技巧是其次的,关键是音乐修为。埃尔斯纳赶紧写信给肖邦,说,你不能让他认为你就是个钢琴演奏者,他不能仅凭一次视听就下结论,你要再次向他展示你的作品以及演奏。 肖邦遵从了老师的教诲,再次找到卡尔克伦纳。卡尔第二次听了他的演奏之后,果然改变了看法,他认为用不了三年,而且,他可以免费教授肖邦。肖邦开始认为,要真正成为一名音乐家,首先应当成为一名演奏大师,他开始发现自己过去过于沉溺于自己的灵感,因此演奏水平有起伏。他跟随卡尔的学习实际上只持续了大概两个月左右,就结束了。 这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首曲子的文本来源是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康拉德·华伦洛德》,讲述爱国者赴死的故事。肖邦拿这个题材谱曲,当然有他对于波兰命运的担忧,诠释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悲恸之情。 这首曲子,我是在电影《钢琴家》里听到了全本——电影说的是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的故事,几乎也是到了电影尾声,席皮尔曼在饿困之际,像乞丐一样坐在钢琴前,为一位德国军官弹奏的,情境确乎如肖邦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算是我认为最接近肖邦形象的一位,配上片中战后废墟的城市夜景,这部曲子只能说是令人窒息的绝美,大家可以翻出电影来听那一段。 电影钢琴家,看看这氛围,月光,乞丐般的钢琴家,灰尘 他在巴黎的首演整整等了五个月,1832年2月26日,才得以公演。演出反响还不错,但就是没有什么收入。过了三个月进行了第二次公演,此时他被评价为,是一名为钢琴家作曲的音乐家。在巴黎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可真不像是在华沙或者维也纳,肖邦发现,要在这样的地方真正立足,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他现在不过是诸多波兰穷音乐家之一。 就在此时,他很偶然地遇到了当年在华沙的亲王拉德齐威尔,拉德齐威尔是很早就欣赏肖邦才华的贵族之一,曾经多次邀请肖邦到自己的别墅中去演奏和教课的。拉德齐威尔立刻把肖邦拉到了罗斯柴尔德的沙龙。 肖邦在罗斯柴尔德家的沙龙里演奏极为成功,当晚,罗斯柴尔德夫人就要求拜他为师。有了欧洲第一金融家族的背书,他的名声突然就显赫起来,教授钢琴课的聘书纷飞而至。肖邦的钢琴课费用标价到了20法郎每小时。而且还开始与李斯特、门德尔松、希勒等一流钢琴家同台演出。他与这三个音乐家的关系都不错,而且这种级别的相互切磋,对于其技艺的提升极有帮助。 应该说,李斯特是与肖邦同级别的演奏家,肖邦比较欣赏李斯特的演奏能力,也就是他所说的那种演奏大师。因为李斯特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肖邦的作品弹到肖邦所设想的那个程度。不过,他同时也认为李斯特过于张扬,而且涉猎过于广泛,比如哲学社会科学李斯特也很感兴趣,肖邦认为这分散了他的意志,使得李斯特的演奏越来越像“杂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