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里·瓦罗的断代史名著。诚如杰弗里所说,要搞清楚一战的根源,必须从维也纳开始。那场惨绝人寰战争的远因和近因,都与哈布斯堡家族奇特的世界观和其难以驾驭的中欧领地有关。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心脏地带被一群喜怒无常、心态保守、惴惴不安的君主们统治着,缺乏民主制度作为安全阀,肆意妄为而又疑心重重,衰老昏聩而又自大狂妄,造就了“火药桶”般的氛围。杰弗里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奥匈帝国是如何衰退乃至最终解体,并导致德奥联盟最终落败于一战的。 奥匈帝国是个特异的存在,1866年是帝国的分水岭。此前,奥匈帝国只有奥地利王国,王国是一个由多个大民族、居于欧洲中部心脏地位的跨地域邦国共同构成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就连奥地利本地人也主要以德意志、匈牙利、乌克兰、意大利、塞尔维亚、波斯尼亚人为主,其中德意志和匈牙利是支柱人种。迟至1913年,奥地利帝国是欧洲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人口第三大国。 要治理这么一个多民族跨地域的国家本来就不容易——尤其是以匈牙利、塞尔维亚为主的斯拉夫人,文化认同和民族主义感极强,十分排斥其它民族。奥地利一直实行的是贵族分治、地方议会和民族社团共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说白了,国王约瑟夫一世实行的是一种在联邦制和集权制之间摇摆的方式。 导致奥地利衰落的主因主要有四个:民族独立潮流下的分裂主义运动、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自由主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者的个性以及战争技术的革新。 第一是自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开始的民族国家独立潮流——它周边的德意志邦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都纷纷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奥地利此前一直是德意志36个邦国的实际统治者,随着邦国中普鲁士王国的崛起,36个小跟班构成联盟分崩离析,普鲁士的俾斯麦要致力于德国联邦的统一,如司马昭之心。同时,南边曾经的威尼斯,早已被意大利王国吞并——在漫长的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威尼斯对于欧洲而言是一个类似腰眼的位置,控制了这个战略点,就能控制整个中欧,威胁西欧和东欧。紧接着,连最接近奥地利的威尼西亚也在酝酿着并入意大利。 1866年之前的奥地利军队,拥有四十五万之众的庞大陆军,曾经在英国海军的支持下,连续击败了拿破仑法军——四年前敝号的《勇敢的心——米歇尔·内伊元帅》以及前年《拿破仑大帝》中都说到过——这支武装力量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是维系奥地利震慑欧洲诸国的中流砥柱。普鲁士的毛奇元帅在联合德意志小邦国来对抗奥地利军队时,还需要做详尽考察——1848年我们的恩格斯预言奥地利将在普奥意战争中取胜——恩格斯此前是一个军事评论家。然而,接下来的普奥意战争却以奥地利惨败告终——1866年尼科尔斯堡战役的失败,极大震惊了整个欧洲,导致奥地利被逐出了德意志和意大利,奥地利帝国的“虚胖”已经被新兴的民族国家看穿。 败象一现,引发了奥地利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匈牙利。匈牙利也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构成匈牙利人主体的乃是马扎尔人,匈牙利这个Hungarian中的Hun,实际上就是匈奴的意思。也就是匈牙利实际上是近两千年前北匈奴西迁到高加索后,留下来的一支。匈牙利语也是以马扎尔语为基础,而马扎尔语本身就是突厥语系中的一支(关于突厥帝国扩张的影响,可参见近期敝号推介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匈牙利人是奥地利帝国中仅次于德意志人的一股力量,在当时甚至是议会中的主导力量。匈牙利也开始考虑独立的可能。 考虑到尼科尔斯堡的惨败和由此带来的领土削减和民族动荡,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同意了议会关于建立一个“二元帝国”的提议——承认匈牙利一定自治权,实行维也纳、布达佩斯双首都制,约瑟夫一世既是奥地利帝国皇帝,同时兼任匈牙利国王。也就是说,1867年开始,奥地利帝国就转为了奥匈帝国。这是奥地利帝国衰弱解体的开始,也由此埋下了一战的远因。 约瑟夫一世柔弱治国的理念下,加上普鲁士王国俾斯麦不希望一个大一统的奥匈帝国出现,不断在奥匈帝国内部开展分裂运动,帝国的二元化分裂走向越来越明显——匈牙利很快拥有了国民自卫军,帝国纸币克朗,一面是奥地利维也纳的图案,上面印制有德语、意大利语、马扎尔语、塞尔威亚语、捷克语、波兰语,另一面则是布达佩斯的图案,只有匈牙利的马扎尔语一种语言。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多为二元化的对立所困住,在任何一件涉及外交和军事行动方面的事项上都很难达成一致。 有了匈牙利的分裂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影响,帝国治下的捷克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也都纷纷见异思迁。而处于中坚地位,作为多民族粘合剂的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文化,现在也因为普鲁士德意志联邦的强大而逐渐失去了权威性——权威转移到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手中。即便连德意志的奥地利人也开始主张干脆与斯拉夫人断开联系,分割为数个民族国家。 导致衰落的第二个主因,当然是工业化进程所引致的自由主义泛滥。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了铁路、通信、轮船阶段,随之兴起的,则是来自曾经帝国和王国最底层的势力——农民、商人。尤其是帝国的犹太人族群,几乎是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就垄断了商业贸易和金融业,不仅遍布整个欧洲,还占据了新兴市场——美国。这种基于商业贸易和银行业发展的阶层变化,激发了普遍的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诉求,人们发现提升和改善社会地位的方式越来越多,反过来,帝国越来越难以通过官僚系统和军队系统吸引和留住中青年人才了。 十九世纪下半叶,大量的中高级军官离开军队,向商业和金融业发展,成为一种潮流,金钱的吸引力,逐渐超越了荣誉感。同时,原本由德语统一的军队,也退让为德语和匈牙利语可同时使用,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帝国军队协调性的降低。军队中下级军官也逐渐从原来的贵族和乡绅阶层,换成了后来的农民、店员、手工业者阶层,从荣誉性军人变成了职业性军人,战斗力急剧下降。 导致衰落的第三个主因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者的孱弱。帝国皇帝此时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这是一个彬彬有礼,文弱有余而果决不足的领导人——在特殊时期领导人的个性是一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约瑟夫一世治下的整个政府体系,因为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造,越来越充斥着观念守旧、头脑僵硬的官员,包括整个哈布斯堡家族的杰出贵族们,也都被当时的普鲁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领导人们认为缺乏领导力和远见天赋。约瑟夫自己的太子因为恋爱原因自杀,由此只好把皇储的位子给了自己的侄子——那个著名的斐迪南大公,斐迪南大公一贯以其刚愎自大、缺乏变通为处世特点。这样一个领导层,加上一个臃肿守旧的官僚体系,越来越难以应对强硬的民族主义者们。 第四个原因是战争技术的革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火炮射程是2000米,到十九世纪中叶,加农炮、榴弹炮把射程提高到了7000米;冶炼和浇筑技术的提升,使得枪炮管都可以刻上来复线,炮弹的射程和精确度大大提升;TNT已经取代黑色火药,爆炸力惊人;配上了液压装置和弹簧的火炮,吸收了后坐力,使得射速得以提升,加农炮每分钟可发射15发炮弹;1880年又出现了气压装置自动装填子弹的机枪,每分钟可发射600发子弹。1813年普鲁士滑膛枪兵一场仗下来能打上二十发子弹就不错了,到1905年日俄战争时,士兵可发射两百发子弹。所有这些改进,都带来了军事上的各种革新——军队建制,后勤供应,战场布局以及战术组织。 机枪和火炮火力的提升,使得供应成为大问题,如何组织运力,以及如何布置阵地,确保弹药能够供给到位成了一个技术问题。同时,普法战争、普奥战争时期的密集阵型中央突破战术,也已经完全不再适用——强大的火力会把密集阵型变成人间地狱。这既需要革新军队体制,也需要重新训练士兵。当时的奥匈帝国,在火力配置、军队建制、战术体制上既没有进行更新,也没有加大投入,长达二十余年没有进行过实战军演——受制于匈牙利民族势力的阻碍,斐迪南大公关于加大军费投入,强化义务兵役制的建议始终没有通过。 直到1906年,奥匈帝国的参谋总长康拉德,还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精神与刺刀的重要性,他认为战斗成败取决于心理素质,只要有不怕苦且勇敢的部队,即使面对壕沟和火力,都会赢得战斗。刺刀是进攻精神的最佳体现。 约瑟夫一世为了改变奥匈帝国被普鲁士、意大利所困的地缘政治局面,决定向南开辟一条征服塞尔维亚和马其顿,直抵萨洛尼卡与爱琴海的通路,获得出海口。当时,塞尔维亚正在积极谋求扩张,向东获取地中海出海口,向南侵占奥斯曼领地,向北抵制奥匈帝国,并且不断与匈牙利接近。约瑟夫一世要制约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动议却因为议会中亲塞尔维亚的匈牙利势力阻挠无法成行,约瑟夫一世转而求助于华尔街的库恩勒布公司——库恩勒布公司是由移居美国的维也纳犹太银行家库恩和勒布两人创立的早期投行,后来成为美国十九世纪八大著名财团之一,垄断了当时美国正兴起的铁路行业。即便有了钱,约瑟夫一世也发现他无法指挥主要由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人组成的奥匈帝国军队,甚至于,参谋总长也被发现长期出卖情报给俄国和普鲁士。于是出兵干预巴尔干的行动就此中止。 1907年,塞尔维亚野心激增,意图进一步北扩,侵占奥匈帝国的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南匈牙利,当然,这后面有俄罗斯的支持和分裂中欧的意图。最可悲的是,帝国内部普遍同情塞尔维亚。此时,普鲁士的强大已经到了让英、法、俄三国都十分警惕的程度,三国达成了反普鲁士协约——国际局势的变化,让原本对奥匈帝国保持高度警惕的普鲁士,反过来又希望奥匈帝国能够强势起来,于是俾斯麦怂恿约瑟夫一世,要主动出击,普鲁士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和俄国开战,遏制塞尔维亚的扩张势头。 皇储斐迪南大公宣布,等他继任奥匈帝国皇帝之后,他的第一要务就是南下拿下巴尔干,把波斯尼亚、黑山并入奥地利。他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外交方略和战略扩张计划,他与约瑟夫一世完全不一样,政见也不同,甚至约瑟夫一世也很不喜欢这个将要继承自己皇位的侄子。斐迪南代表的是奥匈帝国的德意志势力,这股势力要求重振奥地利权威,压制匈牙利势力,以武力阻止并打击塞尔维亚的扩张野心。 1867年,塞尔维亚好容易才从奥斯曼帝国中独立出来,以贝尔格莱德为首都,逐步恢复了十四世纪的旧版图。普鲁士的崛起更激起了塞尔维亚的雄心,他们要做巴尔干的普鲁士,要把分布在巴尔干岛上的南斯拉夫人全部整合起来。塞尔维亚傍上了俄罗斯这个大腿——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后的俄罗斯,痛定思痛,决不能再在欧洲遭遇一场失败,必须借助奥匈帝国内部的这些纷争,推动一场分裂运动,以使俄罗斯可以借助塞尔维亚的扩张,把手伸向地中海。 1908年德皇与约瑟夫一世会面,正式签订联盟合约,并规划了未来的战争——德国打算把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法国,东线战场主要依靠奥匈帝国,牵制住塞尔维亚和俄国即可,待击溃法国之后,德军再移师东线,与奥匈帝国一起打击俄国。 这一年的巴尔干,已经充满了销烟的味道——阿尔巴尼亚独立,塞尔维亚与希腊开战,俄罗斯支持奥斯曼帝国的青年党暴动,保加利亚侵占马其顿,俄国陈兵三十万到塞尔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读到此处常常感到这些区域的民族激烈的个性——经常是妇孺皆上阵,要么是卧轨组织运兵的列车,要么是直接挡在两军阵前。伴随着的,是奥匈帝国军界高层的各种叛国和出卖情报丑闻迭出,让军队士气涣散。 1913年,奥匈帝国在斐迪南大公主持下,于波西米亚进行了多年未进行的一次军事演习,旨在考验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当然,军演在英国、法国、德国武官的眼中,与耍猴差不多。斐迪南大公虽然以强硬著称,但却好大喜功,也不注重实际,全然不顾参谋总长康德拉的建议,把军演变成了表演。军演最大的后果,即是让塞尔维亚人认定,只要斐迪南大公接任了奥匈帝国皇帝,奥匈帝国必然出兵塞尔维亚,未来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1914年,约瑟夫一世已经84岁,脆弱到了无论斐迪南大公到哪里,都有专列跟随,以便皇帝一驾崩,他就能第一时间回到维也纳继位。斐迪南大公于这年的六月开始巡视奥匈帝国军队的驻扎地,其中一站就是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都是在找死——巴尔干一团战火,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一触即发,而且他偏偏选择了塞尔维亚人居多的地区,挑选了6月28日这么个吉利的日子——十四世纪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的日子——他几乎就是故意向塞尔维亚人展现他的挑衅。他又要求在这年9月举行一次军演,目的就是向塞尔维亚示威。 由塞尔维亚、俄罗斯支持和训练出来的极端组织青年黑手会,专门训练了7名刺客,在斐迪南大公巡视的路线上排开。前两个刺客都没有成功,一个打偏了,一个炸弹炸错了地方,斐迪南大公对此嗤之以鼻,不仅没有改变路线,也没有做任何加强防卫的措施。整个过程中,斐迪南毫无战场经验和刚愎自用展露无遗。第三个刺客——波斯尼亚的大学生普林奇普挤过人群,在斐迪南夫妇车辆停下准备倒车的一瞬,近距离向大公夫妇开枪,一枪一个。斐迪南夫妇两人都在几分钟后即告殒命。 有人发现斐迪南大公当时身上挂着不多不少正好7个护身符。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此是塞尔维亚政府行为。 参谋总长康拉德得知消息后,立即敦促约瑟夫一世向塞尔维亚宣战。约瑟夫一世立刻向德国的威廉二世征求意见。威廉二世和德国参谋总长毛奇都认为,应当借着这个机会,奥地利要尽快行动,不必等到德国军力支持,以最快速度打击塞尔维亚,就很可能在俄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拿下塞尔维亚。——这是非常清醒理智的判断,也确实是一个绝佳的以正义之师之名,征服塞尔维亚的机会。 然而,约瑟夫一世也好,奥匈帝国的军方也好,已经充分显露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族的特点——永远都没有做好准备。在征求了德国意见,以及刺杀发生一个月后,参谋总长康拉德和司令官奥芬贝格将军,都开始准备照例休长假!到约瑟夫一世向塞尔维亚发出战争通牒了,这消息居然是通过报纸,通知到正在休假的司令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