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奥匈帝国作出正式反应,已经是刺杀事件的两个月后了,两个多月后!!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政府撤出贝尔格莱德,把陆军集结待命。奥地利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塞尔维亚已经完成了三十万大军的调动。此时开始行动起来的康拉德,以及接替斐迪南大公的弗里德里希大公,也都没有,也不愿意对塞尔维亚周遭情况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尤其对俄罗斯的动向并不清楚,一旦开打就是撒开了军队直接打。 比奥地利更了解情况的是英国,还专门派了特使前往维也纳,向约瑟夫一世和康拉德说明具体情况,要求奥地利不要轻举妄动,至少要把军事行动停止在贝尔格莱德。因为很有可能这样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建议仍然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德国的威廉二世和毛奇也知道,不过毛奇认为,从当时英法对德国施加的压力来看,不如干脆引发一场世界大战,反而有助于德国压力的解决,拖得越久,法国和俄国的军力会越强大。 其时,奥匈帝国和德国,都认为这只会是一场局部、为时半年的战争。——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主动发动战争的领导人永远都会告诉大家,必须一战,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选择,而且一定取胜很快结束。 毛奇和康拉德的差异在于,康拉德认为解决塞尔维亚就解决了一切,毛奇则认为,解决塞尔维亚的关键是俄国,把俄国遏制住才是关键。这种差异也展现出了毛奇作为战略家的高明,而康拉德把重心全部放在塞尔维亚边境,几乎是完全放弃对东线俄国的防御,则决定了德国和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 接下来奥匈帝国的表现,就是关于怎样通过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瓦解自己的表演。康拉德的战力布局完全是依照德国能在6周之内解决西线英法战争然后调头来支援自己,而且此间俄国不会大举出兵来进攻奥地利这个假设基础之上的。行动之缓慢让所有邻国都很惊讶——非常典型地让己方的士气再鼓而竭的做法。德国的毛奇对此布局极为震惊,震惊于康拉德的天真和大意——什么叫“猪队友”,这一情形,在后来二战中,也完美地体现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协同上。 1914年7月开始的战争,以奥匈帝国军队四分五裂地进入塞尔维亚领土为开端,如果要了解战争细节,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值得一读——关于一战的传世经典幽默小说,里面那些混乱的指挥所、混乱的战场以及士兵们混乱的人生,与真实的初期一战战场,确实是神似。8月初,刚刚进入塞尔维亚领土的奥匈帝国军队,因为自行分散,被塞尔维亚军队非常轻松地分割包围,逐一击溃。 8月末,在塞尔维亚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康拉德回过头来应德国的要求,准备调整到东线去进攻俄国,尝试打击波兰。但奥匈帝国缓慢的调整和进军,以及后勤补给调整的不及时,又给了俄国以充分的时间。到奥匈帝国把兵锋调整过来之后,俄国已经布置了近三百万军队在边境,奥匈帝国离他们还有一百六十公里的距离,光是行军,就能拖垮奥匈帝国的军队。 当然,俄国也有他们的烦恼——从战争一开始,就有多个权力中心,政出多门——总司令是尼古拉大公,但军权却在苏霍姆里诺夫手中,任何调动都需要至少两个人的同意。下面的将领也是互不买账,所以,俄军尽管占据优势,却也因为低效而未能利用。 双方在边境上的克拉西尼克进行了第一次交锋,整体上以奥匈帝国军队败退为结局——由于奥匈帝国军队常常用人海战术,忽略了对火力的应对策略,导致其死伤甚重。德军的加入支持了奥匈帝国军队,在科马鲁夫战役中,奥匈帝国军队以自伤八百的方式,击退了俄军的进攻,并借此侵入俄国领土。俄军的指挥混乱和后勤补给跟进不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9月,俄军以围魏救赵的方式,进攻奥匈帝国的伦贝格来减轻科马鲁夫的压力。伦贝格是奥匈帝国的一处军事要塞,是连接前后方的枢纽,属于奥匈军队不得不保之处。于是在伦贝格双方进行了两次战役,两次战役均以奥匈军队失利告终。康拉德的第三子也死在伦贝格保卫战中。——奥匈帝国军队的损失,以军官为主,每战必损耗半数以上军官,因为奥匈军队的传统就是军官必须冲在最前面,而又因为缺乏军官,所以一场战斗结束后,没有人有序组织撤退,奥匈的军队又是在武器装备上损耗最大的一方。 不仅在东线一直陷入拉锯的泥沼,在塞尔维亚,奥匈军队也始终没有真正占据上风,被塞尔维亚军队的游击战术打得晕头转向。9月底,奥匈帝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战争,损失了四万人马却一无所获,连一个城市或要塞也没有攻下来。也正是在此时开始,欧洲报界一些观察者提出,奥匈帝国不久就会垮掉的预言——战争才打了一个月,奥匈帝国在南线兵败塞尔维亚,在东线连续发动三次攻势也都被俄军击败,全军减员50%。 西线德军本来已经取得了对英法的占优,这种势头却在著名的马恩河战役中受阻——英法也是以人肉战术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把德军阻滞住了——著名的马克辛机枪,在一天之内就杀死了5万名英军士兵。开战后六个月,德军损失了两百万人,这导致了参谋总长毛奇的下台。 两线战事不利,很快就引发了奥匈帝国和普鲁士德意志的政治动荡(这恰恰是每个主动发动战争的领导人所难以预料到的)。在德国,法尔肯海因接替了毛奇,但军权却落在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手中。俄国的尼古拉大公被彻底架空,沙皇尼古拉二世支持了苏霍姆里诺夫。这两国军权掌控者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一战的持续扩大。 在德国方面,总司令法尔肯海因坚持毛奇的思路,重点是西线与英法作战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兴登堡则坚持认为,如果奥匈帝国被俄国解决了,那么德国就会腹背受敌,面临入侵危险,所以重心应当移到东线,直接打击波兰来遏制俄军,扶持奥匈帝国。 俄国这边,尼古拉大公认为重点是解决奥匈帝国,而不是去招惹德国。结果苏霍姆里诺夫受到法国人的蛊惑和利诱,决定直接进攻德国,给德奥同盟来个釜底抽薪。 其实这也都是政治和人性,新人上台,总倾向于抛弃前人的路子,另辟蹊径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到了战争中,就成了新上位的指挥官希望开辟新的战场来创造战绩。 此时的一战,西线就是法尔肯海因一人独立支撑,东线则有兴登堡、康拉德和鲁登道夫兴风作浪。一旦确定了俄国为主要打击目标,德军的行动比奥匈帝国快了不知多少倍,兴登堡很快就确定了波兰华沙为主要进攻目标——从战术上讲,这是非常高明的举动,对于俄军战线也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可以把俄军从中掐断,逼迫俄军把战线后移。 俄军与德奥联军在华沙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打到十月份,因为奥匈帝国越来越弱的供应能力,奥匈军队战斗力锐减,俄军得以利用德奥无法协同的弱点,持续通过侧翼突袭和包围,把德军再次赶回了边境线。 1914年11月,此前领导人们认为只需要两个月就能结束的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的意思——在兴登堡的运作下,德军得以从西线调度一部分兵力移向东线,试图再次夺回华沙。冬季作战对于双方而言都苦不堪言——受制于双方混乱的指挥和蹩脚的装备,在华沙附近的罗兹方面你来我往地干了几仗之后,俄军损失了70%的兵力,德军也损失过半。双方只能相对后撤。 南线的康拉德依然在与塞尔维亚死磕——毕竟塞尔维亚国力要弱很多,奥匈帝国军队磕磕绊绊地在游击队袭扰之下,终于把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拿下了。这是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12月,这个情势又在塞尔维亚和俄国的新一轮攻势下土崩瓦解,刚吃进去的,奥匈帝国又再次都吐了出来。塞尔维亚三次击退了奥匈帝国的进攻,连德国都意识到,这个盟友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 1915年,俄国和塞尔维亚都意识到了奥匈帝国的脆弱,继续组织对德国的攻势。奥匈帝国军队已经完全无法抵挡,把德国的后背都露给了俄国。双方又开始在喀尔巴阡山脉展开拉锯战,虽然德奥军队士气弱,俄国军队却也面临补给困难的局面,几乎是七八个士兵共用一条步枪。因此,俄国军队就是用人肉和人海战术,不断地冲锋,靠尸体堆积起来对德奥军队的优势。 到1915年3月,奥匈帝国军队已经伤亡了两百万人,但在战场上一无所获,基本都是失败,整个帝国只剩下了25万人的部队。此时,意大利也宣布对奥匈帝国作战,几乎是给了奥匈帝国致命一击。此后,奥匈帝国军队就已失去了独立作战的能力,彻底沦为德国的附庸。 一年之后的1916年11月,86岁的约瑟夫一世终于去世了,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继位。卡尔大公此前一直不赞同康拉德的顽抗到底战术,此时一上位,立刻抛弃了盟友德国,转而与法国和俄国通过外交手段取得媾和。这一招数彻底惹恼了德国的威廉二世,以军力威胁,转而又软弱屈服于德国的压力,让德国接管了国境内所有事务,并且确保奥匈帝国与德国一起抗战到底。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在战争激烈关头,撤出了一战。这使得奥匈帝国居然又想着通过瓜分波兰而获得新的领土。起初要调停一战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并未想到要重组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两面派行为,倒是让他下定决心解决这个几乎已经毫无用处的政府,于是协约国共同于1918年9月,承认了捷克和南斯拉夫的民族委员会,这被视为肢解奥匈帝国的开始。 1918年10月,卡尔一世还在向国民承诺政府变革的时候,原属奥匈帝国的匈牙利、波兰一部分、捷克均宣告独立,奥匈帝国就此分崩离析。 把宏观的眼光收窄,让我们暂时放开东线的奥匈帝国,看看我们一直没有怎么关注的西线一个战场——德法的松姆战役。 1918年5月,在德军巴伐利亚第十六步兵团驻扎的阵地上,德军士兵们正在晨雾中用早餐。突然间,一颗炮弹落在了阵地上,爆炸之后,一股浓烟迅速弥漫了整个阵地。士兵们来不及反应就被毒气窒息,有一个连队最后只剩下十余人,这十余人也只剩下一个歪着头,肩膀瘦弱不堪的小个子还能行动自如,他受毒气侵袭,视力受损,只能模模糊糊辨认后方阵地方向,于是这十余人就由这个小个子带着,一个牵着一个,步履蹒跚地回到了后方。这个小个子是步兵团里的通讯班长,他叫阿道夫·希特勒,1914年战争开始第一年在慕尼黑征召入伍。 一战留下的对世界最大的两项遗产,一是欧洲心脏部位两个帝国的解体,二是历练出了意志坚定、满腔热血、充满思想的Hitler。 参军前的Hitler,只不过是一个梦想着当画家或建筑师,流浪在维也纳、林嗣、慕尼黑之间的落魄青年。他在这些地方饥一顿饱一顿地于社会最底层混了24年,一事无成,连续5次被他钟意的艺术学院拒之门外。最后干脆落到了露宿街头,接受救济的份上。 即便如此,一旦卖出去几幅画,换来了几个马克,他也会饿着肚子到剧院去看瓦格纳的歌剧,他甚至自己重新为瓦格纳的几部歌剧谱曲和填词。他当时的犹太朋友回忆说,Hitler几乎每周都会去剧院,看完就回来写谱子、写感想——想象一下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维也纳的氛围。 流浪汉Hitler为人有些怪异,但对人热情和蔼,他租住过数十个地方,几乎每个房东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很少欠房租,主动帮忙,经常替人打抱不平。但确实生活非常窘迫,经常是拿着几个面包和一根香肠,在屋子里一呆就是两三天不出门。他瘦弱不堪,经常生病,两次应征入伍都因为身体条件不行被退回来。 军队给了他全部的生活,全部的自信——也或者说,国家和集体的感觉给了他自信。他在军队找到了归宿感——从最基层的士兵干起,他很快就成了最受团里欢迎的通讯员,简直无可取代——以至于他打了四年仗,收获了五枚勋章,也始终只是个通讯班长,因为哪个团长都不希望他离开。1915年他第一次获得三级铁十字勋章,1917年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在阿尔萨斯战役中,他独自一人活捉了四名法军士兵。 四年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斗,像他这样总是冲锋在前,对上级和战友忠诚如一的人,居然没有死,也真是上天眷顾——他所在的连队,先后至少有两次全连覆没,只剩下三四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他总是把头歪向左肩,皮鞋永远擦不亮,也经常不修边幅——虽然他坚持洗澡,见了长官也不立正,但大家都喜欢他,他那种为人仗义和热爱德意志的情感,让战友们不得不敬重他。 不得不提的是,二十多年后,成为国家元首的Hitler,依然非常惦记和照顾他当年的第十六步兵团的战友和上级,都授予了官职或者生活补贴。当年步兵团的团长,在战争间隙打猎休闲,从来都是Hitler负责拿着棒子到树林草丛里赶兔子出来,让团长射击。后来Hitler还专门把这名团长提拔为将军。 他一共受过两次伤,一次是1915年在前线,他本来在通讯班的坑道里,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爬进了另一个坑道,刚离开,炸弹就落在了原地,炸死了一堆战友,只是把他的腿炸伤了。一次就是1918年这回被毒气弹侵袭,导致双目暂时失明。由于受到毒气影响,在医院治疗期间,他多次出现了幻觉——就是类似当年洪秀全考秀才落第之后发烧出现幻觉那种,这段幻觉经历,使他悟到了些什么,后来零零散散提到过,具体这幻觉扮演了什么角色,估计也难以判定。——英国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造的毒气弹,给了一个人以神秘的天启,恶魔开始出现。 “战争使人思考人性”,他后来写道。在战场上,根本就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活着的环境里,Hitler一有时间就埋头攻读历史和哲学,尤其是在后方医院休养或者休假期间,孜孜不倦地阅读。他的一套叔本华文集已经被他翻得稀烂。这可能是Hitler之不同于同时期同地域同行业的人的特别所在——能在那种环境下,还能沉下心来读哲学和历史的人,还真不多。这说明此人确实有思想,有抱负,他在精神领域寻找问题和答案,寻找解决之道。 哎,不怕疯子,怕的是疯子还有思想。 1918年7月,德国柏林发生了第一次工人大罢工——这是一战后期,德国即将瓦解信号。罢工是由共产党和左翼分子们联合发起的,指挥者是绰号“红色玫瑰”的罗莎·卢森堡等一干激进革命者——斯巴达克团,他们中有很多是犹太人。对于这次罢工,在前线作战的士兵们看法不一,有的和工人一样,认为自己被皇帝和贵族们欺骗了,但以Hitler为代表的军队一方,则切齿痛恨工人和共产党——我们在前线卖命,居然被国内受保护的人出卖了,我们最应该信任的后方,他们不要这个国家了。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之后,庞大的军队全部被遣散——这最终成为了德国国内革命,以及后来迫使魏玛共和国再次走向极端的力量。满怀怨愤和受到不公待遇的士兵们回到家乡,看到的是满目疮痍,以及自己付出血的代价保卫的东西,突然间变得一文不值。退伍的士兵们很快就组建起另一个极端势力——自由兵团,Hitler也参与其中。正是这个自由兵团,摧毁了德国的共产党和左翼统治势力,最终演变为他的冲锋队。也正是在不断冲突、争论和街头演说中,Hitler历练出了惊人的演说煽动才能。 也正是在1918年7月开始,Hitler此前并不明确的对犹太人和共产主义的看法,变成了明确的仇恨——1917年之前,他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还对其中很多观点表示赞同,而在军队里,一直照顾他提拔他的上级军官,就是一名犹太人,他参军前在维也纳也有几个犹太朋友。1918年之后德国开始的一系列巨变,一个刚刚统一了48年的强国,一夜之间就又解体回到了从前,这对于热爱军队、崇尚强国的Hitler而言,毫无疑问是刻骨铭心的打击。作为革命中间力量的共产党,以及一些杰出的犹太人,也毫无疑问成了他的敌对目标。 以上是读约翰·托兰的《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联系到同一时间这本著作,插播一段。哈哈。因为你懂的,这随笔不可能全发出来。 奥匈帝国并非一个正派的强权,它是在一个岌岌可危的皇权统治之下,稀里糊涂走进战争的国家。它的心态极其矛盾,而且对于战争的把控和后果的预计几乎是零,实际上就是几个目中无人、才能欠缺而又刚愎自用的封建贵族,不计后果地把整个欧洲拉入战火——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主动发动战争的方式来维持领土,必然危及政权自身。 值得注意的是,从1914年发动战争,到1918年国家解体,四年间奥匈帝国的爱国主义宣传和鼓动。毫无疑问,这样一场不义的战争,也被冠以“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顽强对抗国外敌对势力的联合压迫”这样的名号。在国家舆论控制和宣传下,奥匈帝国内部首先是集体动员,紧接着就是在内部宣传敌对意识,宣扬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波兰人对塞尔维亚人、俄国人的敌对,不仅对外侵略塞尔维亚,对内也不断开展人民互斗,造成国内紧张气氛。两百多万年轻的奥地利人、匈牙利人被忽悠走向战场,并且死在那里。 到1918年解体之后,卡尔一世流亡,原来宣传爱国的政府官员和贵族们摇身一变,成了解体后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国家的领导层,又反过来讽刺当初他们宣扬的奥匈帝国的爱国主义是何等愚昧。原来被打成叛国罪的民族独立者们,突然间又成了各自独立国家的爱国者。 真是一幅翻云覆雨的浮世绘。扎扎实实在这过程中经受生离死别、苦不堪言的,恰恰是被忽悠的百姓。 早已湮没于民族革命的奥地利帝国,烟消云散的奥匈帝国,带有浓重怀旧与道德感的,陈年韵味的镀金时代,经历了岁月的斑驳皇宫拱门里,佝偻远去的国王的背影——这是在通读此书期间时常会浮现的意象,这一切在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中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现,敝号在2018年推介过他的《烛烬》,可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