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创始人的自传。貌似是个人就说看过了。 这本号称商业促销和零售业圣经的书,倒确实有一种圣经式的写法。因为还真不像一般成功者们辉煌事迹介绍一样,就是一个真心热爱零售百货,热爱超市的老头子,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体会。 一个个简短的故事,一句句明白的定义和判断。比如以顾客为中心,注重沟通,及时掌控一手信息,善于改变调整,高效率地对市场做出反映,献身精神,追求细节上的卓越。这些都是再明白和通俗的道理,但从这样一个把这些都做到极致的商业巨子口中说出来,这每一个明白的字后面,所经历的,所思考的,所意味着的,都是汪洋大海。什么叫深入浅出,浅出到让一般人浅尝辄止,非得要玩味揣摩才能找到其中暗含的细节。 沃尔特始终是那个在本顿维尔经营着几家小百货店的人,他始终没有改变过他的初心——对开杂货店的热爱,对零售的热爱,对融入小镇生活的热爱(这段话是在2016年写的,想想现在其中某个词)。他没有当代那些所谓商业巨子、金融巨子们的夺目光环,他始终都是隐藏在货架后面,捣鼓商品排列,擦橱窗,洗地板的杂货铺老板,他简朴地过着生活,始终奉行为他身边的每个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刚刚开始他事业的两个基本原则,居然就一直贯穿到他把沃尔玛做成全世界最大零售商,把自己做成美国首富的地步:第一,不要进入太大的城市,两三千人的小镇就好;第二,一定要面对面地服务顾客,获取顾客的需要。 前一条原则,让他得以避开早期大型城市中,零售业白热化的竞争,所谓农村包围城市。他在每一个小镇里都做起来,做到最佳,做到极致。使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把杂货铺转变为沃尔玛——恰好是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之战略,夺取全国政权的时间。 第二条原则,他得以始终围绕如何尽快获得顾客的真实信息,不断对越来越庞大的组织进行改良优化,始终保持高效率,一切围绕如何保持对客户需求的精准获取,从早期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服务,到后来的电话订购,再到后来的网络——沃尔玛是最先应用先进信息系统的零售商,也是最先应用卫星系统的零售商——一切就为了实现他的,能够最快地得到一手客户信息,并对之做出反应。 于是你就会很惊讶,凭什么蜗居在某个很不起眼小镇里的杂货铺老板,凭着那么几条显而易见的原则,居然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先是走出自己的乡镇,到了州里,然后跨州,再是从东部到西部,从北部到南部,最后走向世界。那么几条小镇杂货铺里悟出来的原则,居然能够横行世界——这是否在商业的角度说明了美式生活作业模式的普适性? 不久前第一次到美国,与大多数去美国游玩的人不同,我挺幸运地能一开始就接触美国三线城市郊区,接触最原汁原味的美式田园生活。与后来到访的国际大都市相比,深感小城镇生活和工作模式,才是美式风情的真谛——空间、距离、规则、自助、方便、丰富、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小城镇里既有我们熟悉的大型沃尔玛,也有小型方便沃尔玛,员工少而淳朴,简单直接,乐于助人。正是从这些小镇中的超市,从设施的便利,到物品之丰富,再到人的行为,我看到了美国模式能够侵袭全球的根源。 有一个很鸡汤的观点,即是沃尔特这样的成功者,与当代的马斯克,拉里·佩奇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对自己梦想和目标的坚持,他们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绝不是为了简单的盈利,利润率,财富,这些只是附带品。他们是在为自己人生的目标,或者职业生涯的极致去闯荡。他们不过是这部分人中阶段性成功了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竞争者,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财富,或者是在奋斗过程中目标发生了转变,于是他们没有坚持这条路,展现出来的就是事业中断了,或者企业解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在竞争道路上离开的人就失败了,很简单,他们只不过是转移了路径而已。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依然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 这是沃尔特对自己所谓成功的认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最强的,因为那不过是竞争者失却了这个特定的目标,而他一直在坚持而已。也从来不认为坚持这个目标就是“正确”的,这不过是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