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精神现象学(3-2)

 书虫小记 2022-01-19

事物就是这样在我们的知觉中从单一的特质,综合为统一体共相,然后又从共相,被分解为各种单一的特质,循环往复,黑格尔称之为辩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意识辩证发展为知觉,原先的视觉、味觉、听觉都消失了,客观事物变成了知觉中的观念——这也是一个辩证过程。

意识与对象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觉,知觉构造出了对象的共相,创造了一个新的中介体——位于意识与对象之间的中介体,黑格尔称之为“现象”。现象既不是自在的对象,也不是纯粹的意识,而是知性创造出来的中介体。

在现象界中,对象既可以是共相、统一体,又是分散的特质,一个个特性,这种从共相分解为特性,又从特性返回为共相的运动,黑格尔归结为——这就是“力”的本质。所谓力,就是在现象界中,让事物由共相展开特质,又由个体回归共相的作用,等同于牛顿的万有引力——这也是黑格尔对万有引力的哲学化和更加形式化的解释。

进一步,黑格尔由此提出,所谓规律的本质,就是事物各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规律展现的是差异。力则是消除差异的过程——一个个特性再次组合成事物共相的过程

意识通过现象界这个中介体,脱离了客观对象,进入到了一个超感官世界——不再需要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去感受,就能存在和感知的世界——概念、规律的世界。在超感官世界,意识得以反观自身,也就是力的作用,意识从现象回归到了自身——进入到第二阶段,自我意识。

第二阶段——自我意识。

相比客观对象,意识具备自在又为他物存在的特征——意识是自在自为的,它可以通过感官制造现象,从而构造概念;同时,意识又可以以自身为对象,使自己成为客体,被概念化。

自我意识是生命的起点——自我意识是这样一种意识,它既可以自为自在,也可以创造自己的对立物——自我意识的一个本能就是区别自我,区别自我与他物,有了区别,有了我与他物的对立,则能产生自我对他物的欲望——根本上也是意识从对象返回自身的趋势。

生命的本质就是意识把它自身分裂区别为多种形态,并维持这种差异性,建立个体性。生命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扬弃对象,不断扬弃自身分裂的多种形态,持续从对象上分裂和回归自身的过程。

自我意识由是拥有了这样一种双重性质——它既是自在自为的,同时又是依赖于自己扬弃的对象——另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既能创造出从自身分离出来的对象——另一种自我意识,同时又倾向于从对象上返回到自我,确认自我的存在。

自我意识对他物的扬弃,消解否定了他物,回归自我,从而完成了对自我的确定,成为自在自为的主体。因此,黑格尔指出,否定才能造就独立性,肯定不能获得独立性。所谓否定,就是自我意识把现象中的他物否定消解掉,回归到自身;所谓肯定,就是自我意识从自我分裂出了对象——他物,其他的自我意识。所以,肯定他物,实际上就是承认自己与他物之间的联系,依赖于他物而存在,因此说明自我缺乏独立性。否定他物,就是对他物的扬弃,自我意识成就了自我,因此拥有独立性。

黑格尔用此来解释了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关系。主人是一种否定性,消解自己对物的依赖,自主自为;奴隶则是既对自在自为意识的依赖,也是对他物的依赖,奴隶是一种肯定性,他承认一切他物。反过来,主人的自在自为这种状态,造成的结果是奴隶这种对主人和他物的依赖状态,这反而又说明主人的自在自为,并不是自我意识真正的自在自为,因为他客观上造成了奴隶的依附。而奴隶对主人的依赖和依附,却是在成就自我意识的自在自为,是在成就主人的自我独立

所以,奴隶的意识才是真正的独立意识,因为奴隶的意识处于依附的状态,但却指向自在自为的独立性。联系上文说的自我意识从他物对自己的回归——这种回归的力量,就是奴隶意识的力量。这段论述,估计非常合乎两百年前那些特定时代里马克思们和后来的列宁们的口味。

以下的推论,更能让大家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来源——

进一步,奴隶的意识是依附的意识,是对他物的依存,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奴隶的劳动。劳动是人与客观物质之间的交互,也就是自我意识与现象界中的对象相互作用,相互承认。劳动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外化,劳动本身体现出了自我意识的自在自为,也体现出了自我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依赖。

劳动既是自我意识的肯定性——肯定他物的存在,肯定意识的外化和物化,也是自我意识的否定性——通过劳动,否定了旧物,创造出了新物——劳动本身就成了自我意识创造现象,又从现象回归自我的象征

自我意识再一次通过外化分裂,产生新的他物,另外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意识的肯定性,又再一次通过否定他物和另外的自我意识,回归到自我意识,进而实现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确定性,这种自我意识基础上的新一轮扬弃,就产生了理性。所谓理性,就是自我意识直接对自身的确定性。

第三阶段——理性。

理性就是自我意识不仅自为的成为实在,也自在地成为实在。自我意识不但创造了对象,还主动从对象中回归、反思了自身,自我意识成为唯一的确定性和真理。

在这里,黑格尔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虽然二者都承认自我意识在人类认知和思维上的核心地位,但却仅仅停留于主观印象、概念以及范畴这些相对固定和初级的层面上,没有系统考察意识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到理性的扬弃过程,这个扬弃过程,恰恰就是从主观精神到客观世界的循环往复过程,也就是意识的外化,与意识从客观对象上的抽离,回复到意识本身的过程。

黑格尔哲学一直强调的,就是这种矛盾生成、否定消灭又再次生成的螺旋式前进过程。

这既是马克思哲学的动力来源,也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所忽略掉的关键——马克思其实是用黑格尔批判唯心主义的模式,反过来批判黑格尔。如果还记得当年大家学过的马哲,就会知道,马哲说唯心主义是静止而片面割裂地分析事物,只看到精神对物质的作用——结合前面所述,其实马克思只说了黑格尔有关精神现象的第一阶段:意识分化为客观对象,共相分化为各种特质,也就是意识肯定客观世界的过程,尚未进入到意识再次从客观世界返回到自身,构成现象界的阶段。

对他人的理论断章取义,也许才能批判他人的理论

理性的初级阶段,是理性尚未主动反观理性本身,也尚未发现理性的自在,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乃是统一的,因此,理性在这个阶段的主要运动方式——观察,是走向外部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事物,又是新一轮的扬弃——理性把客观事物的感性,抽象为概念,事物在此阶段被理性抽象为一种被思维着的存在

黑格尔先叙述了理性对简单客观自然界——无机物世界的观察提炼过程。

理性对世界的观察,首先只是“描写”,即复制客观对象的基本模式,比如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观察矿石各类形态等等。

其次,通过“描写”总结出事物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把客观对象从普遍连续性中分离出来——割裂开来,静止下来,进行分析的结果,特征就是理性赋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所谓人的理性为万物之尺度。

再次,特征的静止性和割裂性,导致理性无法全面地把握对象,理性脱离开静止不动的“特征”,观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观察那些特质如何演变为其反面,就进入到了观察到对象“规律”的阶段。

第四,“规律”其实是更高一阶段的“描写”。寻找规律其实是理性的一种习惯,总是寻找普遍性和共相,尽管大多数规律都是基于或然性——黑格尔举出了归纳法,这是典型的基于或然性而不是确定性的理性思维方法,总结了几十上百次的经验,就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规律,进而应用到一切相似的条件中去。

这里黑格尔不像后来的休谟或者康德,认为这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黑格尔认为,经验的或然性与理性的确定性,也可以是一致的——规律之所以为规律,在于它既是现象——经验,同时也是概念——理性。——这里展现出了黑格尔的中庸之道。

第五阶段,“实验”。理性观察得到“规律”之后,理所当然地就要对规律进行纯化——这就进入到“实验”阶段。实验的目的是要把规律提纯为概念,把规律的各种规定性与特定条件下的存在完全脱离开来,使之真正成为共相

第六阶段,理性在对规律进行实验提纯之后,就形成了“物质”这样一种基于概念的共相,从这个阶段开始,理性才脱离了感性和感官,进入到了超感性的理性世界。

接着,黑格尔再进一步阐述理性对复杂的自然界——有机物世界的观察。

有机物之不同于无机物,在于有机物是一大堆无机物以特定结构形成的物质,它本身就是一种规律的体现,而且有机物有自我维持的特征,就好像其本身就有自我意识和理性一样

当然,有机物的这种规律并不是其本质,其本质需要从目的指向性来理解——有机物,生命体,总是以其自在和自为为目的,尽管构成有机物和生命的元素与结构都有必然性,但有机物和生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脱离开这种必然性,把自身展现为一种偶然性,只有通过这种偶然性,它才成其为自在和自为的。——偶然性的重要。

这是何等惊人的见解!自由的基础是必然性,但自由的特征则是偶然性,偶然性造就了这种自在和自为的状态

有机物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外在,即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如生命的形态;其二是内在,即有机体的内在结构机理。外在这一方面又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形态与机理的内在联系,其二是形态与外部客观环境的适应关系!内在这一方面也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机理与有机体的自在自为,其二是结构与机理形成的概念。外在是一种数量关系,是静止的、割裂的关系,内在则是一种共相和概念的关系,是生动自在的关系。

有机物本身就体现了概念的方方面面和发展的过程。最重要的当然是生命的普遍性与个别性,生命既在类属上(如门纲目科属种)展现出一种普遍性,又在个体有机体身上展现出一种生动的个性。就像自我意识一样,从普遍性分解和肯定了个性,又从个性的扬弃中回归了普遍性。

第三步,黑格尔阐述理性对自我意识的观察。——真的步步为营的深入渐进,丝丝入扣的精细思维。

首先是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纯粹自身进行观察的结果——思维规律与心理规律。

理性对自我意识的观察,就是理性对自己的观察,体现为对思维规律的观察。思维本身就是对感性的抽象,已经进入到了脱离必然性的领域——自由的领域,因此,与无机物和有机物世界的规律不同,思维规律的本质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

思维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就是心理学规律——即行动的意识,在这个领域,可以观察到精神何以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行为方式。精神要么否定自己的个体性,接受现实,适应环境,要么是否定自己的普遍性,拒绝现实,进行独立思考,让环境适应自己。这两种态度造成了道德、法律的起源

思维规律和心理学规律都揭示了理性是这样一种存在——自在和自为的。自在是基础,表明理性首先是一种存在,受到环境条件的规定;自为是目的,表明理性又是自由的。因此,理性个体就是一种矛盾,既是理性的运动,又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而现实存在。理性自己产生了自己,个体的身体也是自己产生了自己。

其次是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直接现实性进行观察的结果——面相学和骨相学。其实就是理性对于个体的自在,即现实存在——身体的一种观察。

很有意思,黑格尔相信面相和骨相,这是他有关自我意识与理性理论必然的结果——理性的自在与自为,是一体两面。身体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形成,都是理性运动的结果。如果之前我们秉承唯物主义否认诸如面相骨相这类说法的话,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类知识的持续增长,这种决断性的说法也已悄然改变。

精神影响言行,言行即为精神和心理的外露,言行反过来会塑造人的外形,要说这三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恐怕连马哲也不能下这种结论。如果还记得前年敝号推介的《曾国藩嘉言钞》,曾国藩之那么强调以端正的言行礼仪来刻苦训练和规制自己,就是认为,通过外部的言行和礼仪训练,可以逐渐影响到人的精神品质,改变人的个性。

理性是提纯了的自我意识,越是纯粹的概念,越是纯粹的精神,其外在的表现常常越低级——头骨的形状,每一个凹凸。这当然不是说一块僵死的骨头就是理性本身,死了的人谈不上面相和骨相的,只有活生生的人,那皮囊之下有活生生的理性在运行的人,才谈得上精神在肉体上的表现。

对于理性之表现为头骨的形状,黑格尔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最高级的事物有着最低级的表现,就像生殖器官常常和小便器官结合在一起一样

第三是理性的自我意识。

理性的自我意识,就是理性经过新一轮扬弃运动,从理性外化出来的另一个对立的自我意识中,反观到了自身。理性从其他个体的自我意识反观到了自身,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伦理的展开——不同个体之间的独立存在,同时又拥有自我意识的普遍存在,这构成了自我意识之间的关联关系——伦理关系。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理性可以从与自身对立的自我意识中看到并反思自己——说白话就是从他人言行上看到我们自己,因此自己所作所为,总会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