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丞相”和“宰相”是同一回事吗?仅有1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无风起念 2021-08-29

看古装剧时,我们常听到“丞相”、“宰相”的官名,如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清乾隆年间的宰相刘罗锅等,相信很多人都以为“丞相”、“宰相”是同一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其实两者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差一字往往意思天差地远!看完这篇你将了解“丞相并不等同于宰相”。

▲古代官名繁杂,其实很多人并不知“丞相”、“宰相”有何差别!(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中国古代官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古装剧里常出现的“丞相”、“宰相”,意义就不同;先来说说“丞相”,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时,秦朝才又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丞相、右丞相、中丞相同时存在。

▲说到丞相的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就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丞相。(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西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

▲古代官员各司其职,丞相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此时会发现为何没有“宰相”的官名出现,答案出来了!因为“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明朝丞相胡惟庸(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丞相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射皆为先秦礼仪如射礼酒礼中辅助仪式之人。

简而言之一句话,“宰相肯定包括丞相,但丞相不能代表宰相”,两者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中国官名果然很有学问吧,下次看古装剧时不会再傻傻分不清了!

明朝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度(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关注【无风起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