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得透”系列022:有无模型:写作构思的精美“筐子”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写作中,精巧的构思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想法绝了!亏得这孩子能想得出来!

是的,精巧的构思里面的,是思维的灵动,是思维一瞬间的机巧勃发,电光石火间,精巧的构思闪现,外化为精巧的布局。

世间美文,构思亮点多多,有没有一种稍微浅易的、通用的构思方法,能让大多数学生快捷掌握的?

建模师遍读美文,踏遍坎坷,上下求索,终于,直到那篇《江南无雪》进入我的视线。是的,这篇美文的构思方法,是一个可借鉴的通用的“筐子”。

借助这个“筐子”,我们可以装进去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筐子”是别人的,里面的东西是自己的,此即为继承。

限于篇幅,对美文《江南无雪》的构思简介如下:

前文,用了大量篇幅,细细描摹了作者小时候故乡的雪景——有细腻的刻画,有心动的感受,有梦中的遐想……

后文,方点出如今“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孩子盼望下雪,可是“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

很显然,前文大量描写故乡雪景,以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因如此对比,突出表现了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

你看,以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这种构思,因昔日“有”的细腻、美好,从而使当下之“无”的伤感、遗憾之情更加浓郁。对不对?

以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就是一个通用的构思的“筐子”。

这个构思的“有无模型”,其核心就是:以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

其妙处就在于,昔日之“有”描画得越细腻、越迷人,当下的“无”就越让人伤感、难受,并引发深思。

所以,写作时,对昔日之“有”的描画,必须够量,必须足量,足量到读者被深深引入其中:真美啊!真妙啊!近乎乐不思蜀矣。

至结尾处,再用少量语言点出当下之“无”,即可。当然,此时,倘能用“煽情”的语言,煽动起读者对昔日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当下的无比伤感,就更到位了。

比如著名风景胜地乌镇,黄金周里游人如织,小巷内几乎摩肩接踵。游人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乌镇的寂静——喧嚣之下,焉有美景?

你可以先写乌镇尚未全面开发之时的景色:人流稀少,小桥流水,黑白墙壁,飞檐翘角……你可以细细描写坐着乌篷船,在悠悠的绿水中飘荡的舒适、惬意……你可以极尽描摹之能事,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走进乌镇……

结尾处,你可以点出以上描写只是从前景色,而今全面开发后,每至黄金时间,人头攒动,窄窄的小巷里,人声喧哗,挨挨挤挤,已然全然没有了寂静。

如此,前文极力刻画昔日之“有”,后文点出当下之“无”,有与无的强烈对比中,你的情感、思想就在其中矣。

笔者曾写《黑白乌镇少风情》,即采用上述“有无模型”构思而成。这个模型,让我们的文章架构非常清晰,且情感浓郁,足够动人。

《江南无雪》的“有无模型”,可以变通使用,更可以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做独特创造——可以把“筐子”加固一些,或者稍微改变一下外形,或者添加一点花饰……

模型嘛,本就有被继承后可以创造创新的意味。

以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这个模型,可以有如下创造创新:

变式一:虚拟与现实的有无:想象有、实际无;想象无、实际有;想象有、实际有;想象无、实际无。如张晓风的美文《春之怀古》,即为想象有、实际无。笔者曾写游记散文《盆景山水红石峡》,即为想象有、实际有。

变式二:过去与未来的有无:此模型,还可以变通为“过去”与“现在”的“有无”联系。此为时间上对比。可分解为过去有、现在无,过去无、现在有,过去有、现在有,过去无、现在无。

变式三:此处与彼处的有无,也可以细分为四种。这属于空间上对比。

变式四:表象与内在的有无。还可以变通为表象无、内外有。如梁衡先生的《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即是。

你看,一个模型,思维变通后,就有更多的创造——思维是智慧的花朵,思维灵动则花枝烂漫。

笔者曾写游记散文《盆景山水红石峡》,先铺陈想象中的红石峡美景,最后点出真实的美景确实如此。即为上述模型的变式:想象有、实际有。

如生态环保类主题方向的试题,即可用“当下之无”反衬对“将来之有”的渴望之情,来反映对美好自然生态的渴望。

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向的试题,即可用“昔日之有”反衬“当下之无”,来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