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得美”系列026:在众人喧哗之所,你能得到智慧的生发吗?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在众人喧哗之所,你能得到热闹,能得到智慧的生发吗?喧哗热闹之处,人的眼睛被光色牵引,心灵被喧闹诱惑,不会有智慧冒出哪怕是一丝小芽的。

静谧之处,才是智慧生发之所。心要安静,就需孤独。独处一方,才有静谧。请看下面语段:

孤独本身是一种美,它令人精神容易集中,思考容易自由。模糊的会清晰,隐藏的会浮现,像一团雾,必须静静地在荷叶上沉思,才有可能搓出一颗颗珍珠。(白灵《十句话》)

1.  孤独,远离了喧嚣、热闹,才有精神的专注和思考的自由。在喧嚣热闹的地方,你不可能专注思考的。比如,在所谓歌星的嘶吼声中,你不可能专注思考的。

2.  惟有在孤独造就的寂静中,先前认识模糊的,会渐渐清晰;先前隐藏的,会慢慢浮现。历史上,大凡有造就的人,多是孤独的钟情者。诸葛亮居于草庐,终有达于天下;国画大师齐白石衰年变法,十载关门,成为中国画之巨擘;达摩禅师,寓止于蒿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十载冬暑,终成正果。

3.  因为孤独,所以寂静;因为寂静,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成就——像一团雾,必须静静地在荷叶上沉思,才有可能搓出一颗颗珍珠。一代才女李清照,南渡之后,惨惨戚戚,夜雨敲窗,心思绕梁,于是搓出了《声声慢》这颗诗词史上的珍珠。

当然,建模师要提醒大家的是,孤独绝非孤僻,不可混为一谈。孤独是一种独特性情,是一种远离喧闹、独享心灵自由的独特性情。而孤僻,大概可以归为一种病,得治。

作家白灵的话,你理解了吗?如何强化理解呢?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如果根本不会踢球的人,却眉飞色舞地大谈特谈足球场上的精彩,就连一个伪球迷都算不上。对不对?

一切没有自身体验参与的阅读,都是假阅读。是不是?

1.  走在街上,高音喇叭里的歌曲震耳欲聋,行人高调的声浪汹涌而至,你的心灵,被声音严重干扰,甚至有一种发疯的冲动。回到家中,门一关,顿时万籁俱寂。那种安静、清爽,真是最美的享受。

2.  夜半时分,睡不着,临窗而望,黑黝黝的街道,点点的灯光和星光。这个时候,最容易泛出诸多往事,曾经的欢乐嘻闹,曾经的苦涩泪水,曾经的伤感失落……寂静、独处是往事自由泛滥的温床。

3.  人群中只有喧闹和迷醉,孤独中却有清醒和专注。你有没有孤独时的大收获?如夜半时分的一篇满意作文,晨曦初露时的一个绝妙顿悟?

孤独是美,当然也不能刻意追求,须得任其自然——凡刻意所为,皆是心魔。

精妙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大多是被某事物触发而生发的。牛顿先生沉浸于物体下落之谜,那天,偶然见苹果从树上掉落,瞬间心结解开。

我们将句子白灵的认识,与作家周国平的认识并列在一起。周先生的认识,能不能让你对白灵的语句有更新鲜、独特的认识?一般的思维流程如下:

1.  细细研读,找到二者的接口。

2.  在联系处,生成新的认识。

3.  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新的认识。

孤独本身是一种美,它令人精神容易集中,思考容易自由。模糊的会清晰,隐藏的会浮现,像一团雾,必须静静地在荷叶上沉思,才有可能搓出一颗颗珍珠。(白灵《十句话》)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句话都会有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周国平《在无趣的时代活得有趣》)

1.  找到接口:前者的“精神容易集中,思考容易自由”等状态,正可以是后者“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具体表现。这就是一个接口。

2.  生成认识:新认识的基本框架是“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可以令人精神容易集中,思考容易自由”。

3.  表达认识: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独处之时,拒绝喧嚣,拒绝热闹,让人精神容易集中,思考容易自由。此时,先前模糊的会变得清晰,先前隐藏的会渐渐浮现。那些模糊的隐藏的认识的积累,像一团雾气,此时在寂静的荷叶上沉思,就有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滚落。

需说明的是,两个语段的接口不止上面那一个。即使接口一致,表达出来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