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课程设计,最好加入一条线索。课程内容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线索就是那根竹签。 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可选择孟子的语言(论辩)特色为线索,串联起文章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 比如,线索可以是“跟着孟老学说话”,以此为线,串联起文章各类知识。同时,还能涉猎一点说话(交际)内容、论辩艺术。如明修栈道、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绵里藏针、旁敲侧击、釜底抽薪…… 如此,课堂线索明晰,学生也较为乐于参与。 02 课程设计,需要好的线索,也需要好的角度。 有时候,线索与角度是合一的;更多的时候,角度只是切入课程学习的一个环节而已,不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线索,却是需要串联整个课程的——竹签穿起所有的甜脆山楂,才成为一个完整的糖葫芦的。 比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用“奥斯维辛究竟有什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个点,就是线索。 如果用几张二战时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以此切入对课文的学习,用图片强化情感,就是一个角度。 03 语文教师,其实也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集成块而已,有其基本的功能。 最大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搭桥吧——给学生在旧知识、旧能力,与新知识、新能力之间搭一座桥,让学生从桥上顺畅走过。 学习小说《祝福》,适时为学生补充马斯洛夫的金字塔理论,学生就很可能顺畅地理解祥林嫂在失去祝福的参与权之后,那样失魂落魄,最终死于酒肉飘香的祝福声中的缘由了——失去被承认、被尊重,就失去了活着的希望。 此岸,是祥林嫂最终因为无法参与祝福而死;彼岸,是人性中对承认、尊重的需求。补充马斯洛夫金字塔理论,就给学生搭了一座桥,让学生顺畅地从此岸走到彼岸去。 04 教师所搭之桥,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情感,更可以是思维。 搭什么桥,取决于学生从此岸走到彼岸去,到底需要什么。 学习《蜀道难》,从学情看,学生对大诗人李白对蜀道之难的三次惊呼,颇感不以为然:由秦入蜀,翻几座山,过几条河,犯得上如此大动肝火吗? 很显然,学生们对蜀道之难没有基本的哪怕是肤浅的体验。这就是从心底“”鄙视”李白的根本原因。 此时,放几张蜀道的图片,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蜀道,确实难于上青天啊! 用图片给学生的情感认知搭一座桥,学生对李白,大多就能从鄙视的此岸,顺顺当当走到钦佩的彼岸去。 05 在各种搭桥中,思维之桥最重要。毕竟,搭知识桥,相当于给“鱼”,搭思维桥,就是给“渔”啊——“鱼”只能吃一时,“渔”却能用一世啊。 学习《过秦论》。翻译“履至尊而制六合”,很多学生对“履”字很不感冒。此时,让学生联想现代汉语中包含“履”的词语或成语,学生很容易想到郑人买履等,也知道“履”是“鞋”的意思。从这个基础含义上联想、生发,再结合该字的下文“至尊”,就可以推断出“履”字已经活用做动词,意为“登上”。 缘何能如此推断?因为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没有断代的。也就是说,汉语从古至今,是永续流传的,一脉相承的。 啥意思?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汉语有密切关联。用现代汉语的含义去推断古代汉语词语的意义,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以此给学生搭一座思维之桥,学生就容易从已知的此岸,顺着思维的桥梁,走到未知的彼岸去。 当然,这样的思维之桥,最好的境界是,学生参照教师的做法,自己能搭桥——教是为了不教,意义就在此吧。 06 赏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我读得十分动情,大半学生读得八分动情,少数学生读得三分甚至零分动情。 特别是那句“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那叫一个美啊!看到几个学生对这优美的画面一片茫然、茫然一片,换作以前的我,就会大讲特讲莲花之美,莲花被风轻轻吹动之美…… 然而,动情的无需多说;不动情的,我说的更是废话。 有直接或者间接生活体验的,只要不是太愚笨,都能通过徐志摩的诗句,勾联起往昔的体验:记忆里的荷花,通过诗句的挑拨,再一次复现了,再一次生动了,再一次涌到眼前了…… 连电视机的荷花都未曾细细端详、品味的学生,我所有关于荷花之美的描述,都是废话。 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就很难发生文字与心灵的撞击和生发——没有关于荷花的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徐志摩就是在堆砌文字吧。 07 那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论述类文本的解答技巧的。一下子,我的脑袋就大了。 从文本特点,到阅读方法,到选项错误,到答题步骤,到注意事项……几个一级标题赫然在列,每个一级标题下,又有几个二级标题,每个二级标题下,又分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 林林总总,洋洋洒洒,全面,立体,大气,权威…… 可是,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有时间有能力回想到如此丰富、如此渊博的解答技巧吗? 难道,考场上,学生们遇到论述类文本试题,就会想到,这类试题,在阅读方法上应该如此如此,在分辨选项时应该这般这般,在作答时要注意一二三四……清风徐来,猛一回头,半个小时过去了!我去…… 08 学生写作文,教师的第一个工作,是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当然,需要激活的体验,需与当前写作的内容高度相似或相关。 如写作“生活是否需要仪式感?”的文章,动笔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以此来唤醒学生对仪式感的生活体验。 唤醒以后,可用某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动力,大多来源于欲。不是吗? 没有唤醒,没有激活,选个作文题就扔给学生:写一篇作文吧。 这是低效,更是无能。 09 没有高效的阅读,就没有高效的写作。 你见过哪一盆土壤贫瘠的花盆里,能摇曳出美丽的花? 阅读是信息输入,而写作是信息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哪有丰盈的输出? 要鸡生蛋,是不是需要给鸡们合理的膳食? 阅读作家凉月满天的《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就可以归纳出一个高端大气的立意模型“两栖人生”。 这个模型,几乎适用于所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生状态。一个模型在手,不惧万千试题! 一处水源供全球,化繁为简,不亦乐乎? 10 市面上大多数的作文课程,那叫一个丰富,那叫一个博大! 动辄十几万字,二十几万字。更有甚者,居然好几册书,字数总计达百万以上! 除非我们的孩子起五更爬半夜,天天抱着作文书啃,别的科目都扔在一边。否则,这样的超级大部头,得啥时候啃出个头啊? 深感此类课程之弊,我的课程,只用一篇范文,通过对范文局部内容的增删换,即包含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通透一篇范文,赢取作文高分。 化繁为简,是功夫;化简为繁,呵呵,你懂的。 11 语文学习,最需要的,不是大量记忆,尽管大量记忆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是感悟。遇到任何一个传播媒介,包括文字、图片、电影等,甚至一棵树,一朵云,都能勾起往昔的生活体验,并且心灵跟着有微微的颤动——想要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 没有类似这样的“感”,我敢说,这辈子怕是永远进不了语文的门,更别提艺术的门了。 读到作家李娟的名句“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那生活该贫乏到什么程度!”能联想到养花,是为了怡情悦性,而不是发朋友圈;读书,是为了扩展视野,而不仅仅是为了得高分。心里有所动,此即“感”。 如果能顺而联想到,人需要物质维系,更需要精神浸润,如果弹琴只是为了考级,那生活该枯燥到什么程度!如果写作只是为了挣稿费,那生活会无聊到什么程度?如果照相只是为了发朋友圈,那生活会贫弱到什么程度? 如此联想,得到的认识几乎可以无穷无尽。 根据一个思维模型,融汇自己的生活体验,向生活的最深处漫溯,你会收获满天霞光。 得一而能获万,此为“悟”也。 感,顶多能让你升堂,悟,才能让你入室。 12 作文训练,可以两条腿走路。 一条是自由写作。放开心灵,不限文体,少些束缚。目的是激发写作热情,唤醒体验,争取让学生喜欢写作。 一条是应试写作。定出基本规范,包括布局、语言、立意等通式。力求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再做适度创新。 前者,可赏析美文后,写一写读后感;赏析美文后,试着仿写一篇;针对一个现象,发表一点激浊扬清的棒喝雄文;针对校园的典型现象,发表有个性的见解;甚至教师提出一个见解,让学生千方百计反驳自己…… 凡此种种,可创新无数新方法。 后者,可以给出考场优秀作文的通式,引导学生打磨个性的变式。通式是基本规范,变式是个性创造。 只有前者,容易流于散漫,散乱;只有后者,则太过僵化。 二者交错进行,交融训练,方为正道。 13 一提到素材,绝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是这样:素材,不就是名人吗?比如霍金,比如屠呦呦…… 这种理解,虽可能算不上孤陋,却至少是寡闻了。 素材之“素”,意为原生态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材料。也就是说,从广义上讲,但凡能用于写作的材料,都是素材。这当然包括人物,也包括名句、诗词、事件、现象、哲理…… 比如作家林清玄《微波炉》里,认为微波炉做菜不好吃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人味”,即缺少人的主观操作。林清玄先生所列的这个现象,就是很好的素材。 为何?因为林先生提到的这个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把一切都交给机器,没有了人的积极参与,结果怎样呢? 14 以前写文章,一写就是几十篇,一个系列。那时觉得自己很牛,在《作文周刊·教师版》每周一篇,连载了近一年。 现在看来,那有点蠢。 蠢就蠢在,误以为多就是丰富,就是全面。 而今,总想化繁为简。记叙文,议论文,学一篇范文就行了。 当然,这一篇范文,必须是绝对的精品,在布局、构思、绘象、立意等方面,必须是标杆。 还有,通过对范文局部的微调,就可以实现布局的变换、重心的转移。 从繁冗中发现规律,化繁为简,是教师的使命。 学生不断丰富范文的内容,实现从简到繁的提升,是进步,更是成长。 精品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