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为“建模大语文”的思考之一。 系统思维:在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其“作用” ——对“建模大语文”的思考 一 语文考试里,常见“有什么作用?”“有何好处?”等题目,很多学生对此类题目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只好能写感觉走,迷迷糊糊写上一两条答案——至于对不对,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很显然,学生们完全不知答题的方向,眼前一片迷茫。 不知答题的方向,根子还在于不知此类题考点的核心。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大卖关子的时候,学生们又开始叽叽喳喳起来。他们认真地看着我,眼睛里全是攫取的光。就等着我说出答案,浇灭他们心中的焦急之火。 嘿嘿。如果我即刻说出来,省事是省事了,可是他们的印象肯定不深刻。印象不深刻,就导致理解不到位。理解不到位,就导致无法掌握。掌握不了,我为什么过早说出来呢? 扫视了一下全体同学,我慢慢悠悠地问:班主任有啥作用? 乍听之下,不少学生有点暂时性蒙圈——怎么,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啥药?中药?西药?粉剂?片剂? 但大家多已熟悉了我的招数——逐级铺垫,大卖关子,马上也就进去思考状态了。于是,各种靠谱不靠谱的答案满天飞起,几乎要响彻教室了。 “管理学生……” 这个答案还算靠谱。 “找家长……”虽是班主任的作用之一,但是用词不够准确。 我说:班主任的作用,一般说来,是管理班级、联系家长、沟通教师吧? 大部分学生微微点头,尽管几个学生还在往外冒自以为是的答案。 我说:以上所述班主任的作用里,有没有涉及班主任本人的?有没有? “没有”。这回倒是异口同声。 我又说:可见,班主任的作用,都发生在与班主任密切相关的其他要素中。管理,联系,沟通,是不是班主任与其他要素的“联系”? 所以,一个事物的作用,都发生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这种联系,就是作用。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说实在话,端坐认真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为了强化对作用的理解,一个例子显然是不够的。量上不足,就难以形成质的变化。正好,窗台上摆了几盆花,我又说: 教室里放了几盆花,有啥作用? 马上,好几个同学就嚷了出来。不过,这几个同学虽然精神可嘉,但因为思考匆匆,答案显然没有条理,用词也不够准确。像好看、舒心等词语都冒了出来。 我说,教室里摆上几盆花,一则可以净化空气,二则可以悦目怡情,三则可以装点环境。对不对? 大家点头。我又问,盆花的作用,是不是都是盆花与其相关要素的联系?如净化,怡情,装点,这几个作用,是不是盆花与空气、学生、环境的联系? 学生们大有所悟,有不少在点头。 差不多了。给出两个例子,应该可以打穿学生们理解的厚障壁了吧。 其实,这些例子,生活中是无穷无尽的。可关键是,几乎没有人将试题中的疑问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这可是大问题,很大的问题。 好了,做个总结吧:可见,一个事物的作用,或曰好处、妙处等,就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抓住这些联系,就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发现作用。就比如班主任的作用,就是管理班级、沟通家长、联系教师,对不对? 对。讲台下一片回答声,也夹杂着一两个听得兴奋而忘乎所以的怪叫。 好了,我们来看下一道题……我的话还没说完,角落里就传来一个淘气包马小跳一样的回答:老师老师,班主任还有一个作用——趴窗台…… 全班哄然大笑。 我摊摊手,表示很无奈。是的,前些天说到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是我告诉他们,笑话里调侃班主任的那种说法,现在倒好,他们活学活用了。那句话调侃班主任的话,就是: 趴窗户的,除了壁虎,还有班主任。 二 前几节课,我都一脸郑重地告诉学生,马上要进行小说要素模型应用的测试。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努力保持严肃,脸上尽量凝固着庄重。 当然,永远避免不了的,是很多人的漫不经心,不少人的淡然又淡然。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地强调:各位同学,我们马上要进行小说要素模型应用的测试了,请及时复习奥。 讲台下边,一片叽叽喳喳。我这一句话,就是清早的阳光,拂过密密的绿叶,闪过熟睡的鸟儿的眼睛。于是,醒来后的鸟儿,就让树林里喧闹起来。 我走到一个女生身边,那时,她正在摆弄着一个小巧玲珑的布娃娃。 我面对着她说:刚才老师又一次强调要进行测试,老师的这番话,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有什么作用? 她一脸蒙圈,其他的同学差不多半脸蒙圈。虽然对老师这一套见识过不少,但如此不做铺垫,直接提问的场面,似乎确实不多。 课堂里又一片叽叽喳喳,几乎沸反盈天:老师这葫芦里,都是啥药啊? 几个性急的学生,早就喊出了答案: ——提醒我们重视考试…… ——让我们赶快复习复习…… ——制造紧张气氛。 停!这样的思考,还是老旧陈腐僵化的那一套——只从第一感受出发,不愿去或者不习惯去做理性的分析,仅凭荷尔蒙的膨胀做判断,显然不如柏拉图的理性可靠。 敲一下讲桌:这一阵子,我们多次给大家强调,高考命题人希望看到我们对问题怎样的分析? “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哗……一阵潮水涌过来,声势极大,带着年轻的蓬勃,也带着少年的简单。 再敲一下讲桌:那,刚才大家对问题的分析,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了吗? 潮水暂时退了回去,海滩恢复了平静。 总是这样,听讲时,都明白,对老师的提醒一脸不屑,好像老师低估了他们的智商,八九分的不乐意;一到新的情境出现,先前的自信满满,都被思维偏失这根针扎破。 所以,从听懂到会做,到熟练解决新问题,有一段路是必须要走的,这段路叫练习。 所以,教师授课,对思维偏失,也要单独抓,抓反复。 我把先前的问题又重述一遍,并再次强调分析问题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再次强调要从要素的联系中思考。 回归理性,借助模型,学生们的成果还是很丰硕的——红艳艳的苹果在枝头红艳着,哪个园丁不是一片欣慰呢?哪个园丁不是拎着重重的筐子却也丝毫不觉得劳累呢? 这些答案,正是对某个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结果。 这还差不多,我重新整理出满脸笑容,走上讲台:各位可爱的孩子,打开教材吧。(注:班级后面,曾有一条幅,上面的字就是“我们都是可爱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