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一结束,考生一片嘘声,对全国卷作文题“难”、“偏”、“怪”之类的评价不绝于耳。今年的作文话题的确有点难。以往的话题不论“诚信”,还是“心灵的选择”,其思维形式都趋于单一,而今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就注重了“思辨”、“理性”、“哲理”色彩。这是备考教师及考生始料不及的,也是考生感觉“难、偏、怪”的症结之所在。这也正是今年话题作文出新之处——把考生由简单记录现象、演绎所给主题,导引到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现象内部的本质上来,也警示了考生理性思辨薄弱的缺点。其实,这个话题只要考生思维灵活一点,就能找到写作切入点。
每个考生在备考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其实,每个素材都具有多角度的立意点。如历史人物中的屈原,最直接的立意点就是其爱国精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立意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亲信”吏治传统、任人惟贤惟能或任人惟亲惟近的现象、亲贤臣远小人的忠告等,这些完全可以用来表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历史中诸如屈原式的人物又何其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可以反映“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的素材。拉帮结伙的小集团现象、人情超越理法的现象等都可以用来表现这个话题。如若活用一下,就是一篇很切合题意的文章。提及贪官腐败,人人深恶痛绝。如果这些人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熟人,就“情”有可原,就酌“情”处理,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可以紧扣话题立意的吗?不是没有材料可写,只是不善于观察,不善于联想,不善于活用而已。在考生自己周围,也有许多可写之事。譬如陕西一考生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周围选择了窗帘等物象,紧扣“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起兴,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本身具有的朦胧性来说明感情这一抽象事物所具有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用层层比喻阐述了感情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从而得到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满分。再如对“迟到”这一现象,在众多的立意角度中也可挖掘出符合“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的素材,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说:“晚上又加夜班了?”对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则说:“就知道睡懒觉。”同一件事,“情”字所为!非理智所定。要想活用素材,首先要积累素材,那需要考生多读。我们所见到的现象是,考生备考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就是写作中不会去用。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有意识地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也就是对同一材料进行多角度的立意训练,或对类似材料归类而进行同一立意的训练。同一素材可以多角度立意,类似或不同素材可以趋同立意。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就是“活”用素材的体现,就是培养“思辨”能力的体现。这样训练,素材便成为“活”的素材,活用也便是“素材”的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