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州各大区统考大战拉开序幕,越秀区考生身先士卒,一往无前。 走出考场后,他们不禁想问作文出题老师一句—— 又或是扬天长啸一句—— 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打开方式,拆掉思维里的墙,就能玩转任何作文题,写出新高度!下面请看明师教你如何拆墙—— “越秀期末作文题” 【作文题目】 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之旅还有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旅行中,你听风、看雨、赏景、读人……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带给你一次次精神的享受。请以“给__________的一封信”为题,给教科书编者或某篇课文的作者写一封信。 【明师拆墙】 分析:本次越秀区作文题十分新颖,对语文功底较好的考生来说,这是让他在众多考生中突围而出的一环,而对功底一般的考生来讲,与其说是考查知识水平,不如说是考验心理素质。 审题:首先,题目“给__________的一封信”决定了这次作文必须正确使用书信体格式,并提醒我们要注意使用第二人称,否则就会失分。 立意:回到题干的材料,“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之旅”限制了取材范围需紧贴初中语文内容,在“听风、看雨、赏景、读人”的过程中得到的“精神的享受”提示我们立意可从某一篇或几篇的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志向抒发、道理传授或审美体验三大类角度切入。 例如:从言志角度出发,写《给文天祥的一封信》,可以这样—— “那天,乌云盖顶,波涛如怒,片片浮萍无根无家,漂泊不定,任凭风吹雨打,却总未深沉,你只身漂泊伶仃洋,惶恐滩前全无惶恐之情,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石破天惊,万世流芳。是的,你教会了我——只要家国尚在,又何惧身世浮沉?……” 选材:明确立意后,选材可有横向——即从空间维度出发,和纵向——即从时间维度出发两大方向。 如从多位作者表达的共同主题出发,写《给教科书编者的一封信》—— “每日困于两点一线的我,因为有了你,得以不出门而游览天下,品味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雄奇壮丽,感悟三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凄清哀婉,领略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旷达超然。感谢你,带我见识世界之大,明白人生路漫,让我不再浅薄,远离浮躁……” 又如从单个作者的人生经历出发,写《给苏轼的一封信》—— “遇见了你,我学会细味‘簌簌衣巾落枣花’这幅初夏画卷所蕴含的生活美学;遇见了你,我才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乃人生常态,毋用怨尤,不必嗟叹。……” 除了从紧贴课文进行立意和选取素材,我们还可以把课本和生活结合起来,写一篇运用书信格式的记叙文,如写自己与社会底层人士的交往,可结合《老王》里的名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行写作。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作文素材可以挖掘的范围之广容易导致考生立意思路不清晰,选材太广,从而把文章写散。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先把立意范围确定好,切忌写成大杂烩,造成立意不明。 “海珠期末作文题” 【作文题目】 请以“陪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明师拆墙】 海珠的这道作文题设题中规中矩,考生一般不易审偏,但它的典型属性同时决定了这次作文想得高分并不容易。 审题:面对命题作文我们第一步要“解词”,“陪伴”,即“陪同+作伴”,文章涉及的主体对象应有两个,且“陪伴”比“陪同”与“作伴”的程度要深,因此文章主体之间当存在一种较深的羁绊,才能体现“陪伴”的深刻意蕴。 “解词”后的第二步,是添加成分,如把题目扩写为“他人陪伴我”、“我陪伴他人”,甚至是“他人陪伴他人”,但最后一个立意方向因为缺少写作者的出现,在考场上不好操作,因此不作建议。 选材:面对“陪伴”这个题目,考生一般容易局限在亲情类和友情类的选材范围当中,即“别人陪伴我”,但这类素材已在考场上泛滥成灾,除非语言绚丽之至,否则难以出众。想得高分,必须另辟蹊径,路径有二。 一是把“他人陪伴我”中的“他人”改为“非人”——“非人”,可以是有生命的,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有了它们的陪伴,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有了它们的陪伴,我感受到了精神充实的愉悦之感;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理想——有了理想的陪伴,我才能怀揣不竭的动力奋发前进;如孤独——有了孤独的陪伴,我才能在黑夜摸索着中步上成长的道路,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甚至可以是一首歌、一句话——长辈的一句“多走一步”陪伴我度过每一个几欲放弃的时刻,最终成就了获得辉煌的我。 二是舍与我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他人”而取与我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他人”——如我们熟悉的李白、苏轼、鲁迅、徐志摩等,这类选材写法与上面“给____的一封信”异曲同工,在此不作赘叙。 要留心的是,上面提到的两大方向只适用于“他人陪伴我”这一立意方向,若是“我陪伴他人”的方向,这里的他人就必须是有生命的、与我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他人了,另外,题干要求“以‘陪伴’为题目”,即作文题目必须只有陪伴二字,所添加的人或物只能在行文过程中指明。 “荔湾期末作文题” 【作文题目】 题目:积攒 【明师拆墙】 荔湾区的作文题同样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面对这道题目,考生遇到的第一道坎是对“积攒”词义的理解,当明确了它的词义与“积累”相近后,下一步要做的是确定立意,本题容易使考生立意聚焦于“积攒”这个话题中,若是这样就容易走入大谈积攒之重要性的死胡同,言之无物。 别忘了,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补全题目,把作文主题选定在我们熟悉而又便于自身发挥的范围内——如积攒快乐、积攒幸福、积攒勇气等。如此一来,作文题目就回归到我们所熟悉的话题类型中,而“积攒”,我们只要在写作时留意呈现出积攒过程中由少至多、由数量的累积促成质量的转变这一过程即可,至于如可避开泛滥的素材,我们可以在选定立意时同时进行这一步骤,例如小敏在“智慧”这一话题上有独到的素材,就可以把题目定为“积攒智慧”。 “总结” 三区作文题目命题形式不一,有材料作文,有全命题作文,有半命题作文,看似五花八门,其实殊途同归。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设定以下备考方向: 一、积累数个主流作文话题的独特素材,让自己的文章别开生面; 二、加强审题的训练,以求在立意上“高人一等”; 三、关注课内作家和文章,从中挖掘可作参考的立意及可以化用的素材; 四、以记叙文训练为主,适当加强议论文和书信体的写作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