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天定丨“中华门”上话中华

 读在现场 2022-01-19

南京游的第二站是玄武湖与中华门,而重点是中华门。

玄武湖跟北京昆明湖一样是城中湖。位于南京城中,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之一、四A级旅游景区。玄武湖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与政要名流都曾到此游览观光,留下了很多诗文墨宝,宋人欧阳修曾称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后湖”即玄武湖。但因园林、湖面太大,景致太多,我们无力详细赏览,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看了一些,重点去看旁边的“中华门”。

中华门是中国现今保存规模最大,最壮观,结构最独特、最严谨、最复杂的城门。素有'中华第一门“之美称。共有三个相连的瓮城组成,每一个瓮城都有一门闸,瓮城城内两侧和顶部共设有27个藏兵洞,可容兵三千多人。瓮城上面是露天的,守城将士不仅能从城门内两侧共计进犯之敌,还可以从城楼顶部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射杀,使进入瓮城之敌无处躲避,逃窜致死无疑。在冷兵器时代,再强的敌人也难以从瓮城城门攻入城内。

瓮城的设计千古绝伦,体现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高超智慧与建筑艺术才能。

中华门原称“聚宝门”。有关“聚宝门”的故事很多,很美妙、很有趣:有朱元璋与财主沈万三打赌之说,有向沈万三索借聚宝盆之说,有张养成将盆埋入城门底下之说等等。这些传说,都不过是文人墨客和好心人胡编臆造而已,无凭无据,听听一笑了之。真正的故事,我看应该是瓮城内那筒黑色的小石碑。

在瓮城内西侧,我看到一筒石碑,碑上端端正正地写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个醒目大字。这九个字才真正道出了中华门的真谛。

元朝末年,诸侯割据、称王称霸,相互讨伐,征战不息。到底谁能战胜对手重新统一中国很难说,朱元璋当时也是其中一霸,雄踞一方。为了战胜对手,他礼贤下士,召集群臣,寻求良策。文武百官各抒己见,有人说:赶快称王,捷足先登,有人说:先打胜仗后再说,还有人说:边称王边打仗。意见不一,难以定论。最后一位谋士叫朱升,他不慌不忙地献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并根据当时各方力量情况详细阐述了理由。朱元璋听后大喜,采纳了他的意见,不急于称帝,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高筑城墙,广积粮草,打造兵器,精练士兵,积蓄力量,后发制人。特别是“高筑墙”为朱元璋战胜对手,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胜利登上皇帝宝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门是“高筑墙”良策的见证,也说明了中华门建造的真实故事。

看了朱升的九字碑之后,我自然地联想到了上世纪六七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主席是活学活用历史,借鉴历史的典范。他根据当时北有苏修百万大军压境,南有美帝国主义在台湾海峡与南海封锁的严峻局势和国内情况,将朱升的九字策略稍加改动,变成了我们当时的反帝、防修战略,发动了群众,武装了自己,缓解了危机,胜利度过了难关。

中华门,经理无数次的战斗洗礼和风雨沧桑,仍昂首挺立在中华大地上。它是中华人民的骄傲,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睿智精神。若从军事角度讲,中华门堪称是战斗门、胜利门、英雄们!

作 者 简 介

杨天定,学名世俊。生于1931年6月,原籍河南省汝州市。河南省作协会员。1948年参加工作,1949年参军渡江南下,1963年专业。曾任舞钢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等。1949年开始写作,6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曾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羊城晚报》、《大河报》等军内外3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文集《征途放歌》、《秋韵》、《再回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