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同时讨好所有人是愚蠢的

 走读生日记 2022-01-19
标题这句话是富兰克林说的,我认为这是近似于真理的一个洞见,只是它毕竟不是真理。
 
不论世事如何,总会有一些独立、果敢、有思想又富于远见的人,除了真理和内心的理想,他们不会讨好任何人。
 
站在这个角度而言,分开批次,或者各个击破,一个一个讨好以至于理论上可以做到讨好所有人,这种人依然还是愚蠢的。
 
阅读沃尔特·艾萨克森又一本人物传记《富兰克林传》,继续分享读书笔记。


P s:以下墨绿色字体为原文,阅读笔记以正常字体显示。
 
几十年间,富兰克林将自己打造成朴素而上进的商人形象——坚守勤奋、节俭、诚实的美德,热心于社区的公益事业。
 
沃尔特·艾萨克森评价一个人总是简单又格外精准,对乔布斯达·芬奇爱因斯坦的点评都是如此。对富兰克林的点评也同样,这段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一个伟大的商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没有什么比这精练的推荐语更吸引我把这本传记认真读下去!
 
单从这句评语,就让我深刻感受到一个伟大的人与那些见利忘义之徒之间的天壤之别。
 
他们喜爱阅读和写作,信仰坚定,但又深知如何不轻易表露。
 
这种优秀的家族基因,是后代出现伟大人物的先天基础。阅读和写作,善于思考,沉稳低调,这一切都意义非凡。
 
任何家庭拥有了这些好习惯好品质,即便再困难,也会保持内心的富足,从而渡过难关,东山再起!
 
商业本身是一种道德,经济上的成功并不妨碍精神的救赎。
 
这个原则只适合那些坚守道德底线的商人,对贪婪无度道德沦丧的商人并不适用。不论是小商小贩,还是巨商巨贾,都一样。
 
从小就喜欢看书,几乎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到了买书上。
 
又一个从小喜欢读书,并因为喜欢读书而改变了整个命运和人生的例子。
 
当一名男子开始追求异性的时候,他就会变得比一生中任何时候都要愚蠢可笑。
 
这是富兰克林借助他创作的人物之口来表达他对人的洞见,言外之意,他似乎在承认“恋爱中的男人是盲目的”。或许,这除了借以展示他幽默风趣的一面,也还有他自嘲的成分在内。
 
国家内部最危险的伪君子是那些拿着福音书又宣扬法律的家伙。一个以福音书和法律为幌子的人很可能会用他的宗教信仰欺骗人民,并以法律的名义糟蹋国家。
 
富兰克林借助笔下人物杜古德夫人,直陈时政之弊,一语切中要害,且有强大的预见力和警示作用。
 
对照现实,这段话还依然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当时他在詹姆斯的店里并没有多少伙食费,如果吃素的话可以省下几乎一半的钱来买书。所以当他的工友们到外面去享受美食的时候,富兰克林通常一个人躲在店里吃面包和葡萄干,省下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关于吃素食,富兰克林的做法站在了这一行为的金字塔尖——省下的伙食费全部用来买书,省下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这让我内心对他满是崇拜。
 
上天给了我一个天生喜欢吃素食的命,我却并没有因此做出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的所作所为,这一方面是不具备富兰克林的禀赋,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懒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总算在喜欢读书的外祖父和舅舅们的影响下,自己也从小爱上了阅读。当然,那时候外祖父家里的藏书,为我的幸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实里,有那么多(或者说越来越多)把“吃素”当成一种标榜自己清雅生活的装逼犯,甚至很多装逼犯刻意去一些寺院吃一顿“斋饭”,拍一些矫揉造作的照片大肆宣扬,好像它们的生活真的足够清雅一样。有时候,这种刻意“素食”的装逼作秀行为,成为判断一个人的有效参照。
 
人们作为理性动物崇尚便利,其原因在于实用总是能为其所作所为提供一个借口。
 
富兰克林为开始吃鱼找到的借口,让我想起苏轼。苏轼自己不杀生,却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杀生之后的鱼羊猪肉。这一点跟富兰克林总结出的这句格言,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当然,因为他们是苏轼和富兰克林,我们就有意无意的淡化或者直接忽视了他们矫情或者说鸡贼的一面。
 
饮食男女,粗茶淡饭也好,大鱼大肉也好,本就无可指摘,但是如果在这一点上为了张扬自身,而刻意做出“食素”“不杀生”的样子来愚弄众人,就有点不厚道了。
 
还是自然一点好,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如果也跟那些浅薄庸俗的“佛媛”一类妖孽一样装逼作秀,实在恶心。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富兰克林和苏轼都绝不会作秀。
 
如果你能够不让人心生嫉妒,他们就更容易赞赏你的工作。
 
有一种天性嫉妒成性贪功成性的人,并不适合这一原则。
 
要教育出版者,使其相信,当人们有不同看法时,双方都应有同等权利让公众知道他们的看法;相信当真理和谬误公平较量时,前者总会压倒后者。
 
这样的至理名言只会启发和打动那些富有正义和远见的出版人、编辑和记者们,不适合那些奴性缠身习惯了当走狗和奴才的出版业从业者
 
这也是现实中很多报纸、杂志和各种出版物不值得一看的根本原因。
 
富兰克林的信仰中没有出现对某一特定教派的盲从,而是强调精神的作用自我反省自我救赎
 
这种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我成长的作用。换言之,秉持这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活成独立的自己,而不是活成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来自天空的闪电,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可以用一根风筝线捕捉,并能进行研究的某种东西罢了。
 
有这样的认识,自然不会把上帝奉为无所不能的神明,否则没有人能用一根风筝线捕捉闪电,富兰克林也不能。
 
这种研究闪电的方式,本身就是非凡好奇心和想象力双重加持的结果。
 
假如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可以在此刻考虑为孩子做一只风筝了。倒不是非得也跟富兰克林一样去捕捉闪电,大可以在春风又回的时节,跟孩子一起把风筝放到春天的天空里去。
 
相信,这只风筝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比给孩子多少金钱和许诺更有意义。
 
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愿意再次帮你,他们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如此。
 
我忘记了在哪一本书中也读到过这句格言,此刻我怀疑这句格言就是富兰克林自己的原创。
 
多年以前,我就被这句格言打动,并且因此铭记在心。遗憾的是,我至今还不能给那些一次又一次帮助我的人以满意的答复——这个答复不是物质回报,也不是言辞恳切的感恩语——而是自己当年立下的目标,一定要尽可能完美的实现。
 
帮我的人并不是为了任何回报而帮我,他们是为了我的志向和抱负而帮我,他们都特别希望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假如真希望有所回报,他们都希望看着我达成目标而开心。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我宁愿别人说他活着的时候很快乐,也不愿意说他死的时候很富有。
 
这句话体现了富兰克林的认知远远高于同时代同时期其他人,这毫无疑问也成为他行事作风的准则之一。本着这样的认知和行事作风,富兰克林自然很容易就达成“快乐与富有”完美统一的人生目标了。
 
在多次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改进,并被电击了无数次甚至昏厥之后,富兰克林这个总是保持谦虚的人,发现“目前为止,电唯一的用处就是帮助一个骄傲的人变得谦虚”。
 
沃尔特·艾萨克森这种风趣幽默又不乏精致细节的语言风格,把富兰克林描摹得活灵活现,就像站在你眼前,一本正经的跟你说这席话。说完,听者忍俊不禁,而他自己还是保持着一本正经的样子。
 
当其退休之后,富兰克林在自然研究阅读中获得的快乐更加坚定了他创办学校的想法。
 
这段话给我带来的思考:
 
自然研究的前提自然是强烈的好奇心和非凡的想象力,这一点,富兰克林从小具备,并保持终生不衰;阅读,让富兰克林更善于学习和思考,并且助力好奇心和想象力走向持续深远。
 
更重要的是,自然研究和阅读让富兰克林感觉到快乐,而快乐才是奇思妙想的来源和动力,创建一所学院,是快乐的终极体验和结果,至少对富兰克林而言是这样。
 
新英格兰人打算除掉那些吃粮食的乌鸦,结果那些往日是乌鸦口中食物的害虫大肆繁殖,毁掉了草丛和庄稼。
 
因为一位老父亲呼唤媒体写一写他“天才儿子”的文章刷屏,我才了解了他的儿子——天才翻译家金晓宇。昨天第一时间在微信读书平台阅读了金晓宇翻译的博里亚·萨克斯《乌鸦》这本书,并且发布了读书笔记。

父亲,总有那一刻让人忍不住落泪
 
而这一段内容在《乌鸦》这本书中也有体现。
 
这就再次验证了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读过的书,终有一天会在另外一本书的阅读中被唤醒,并且一些记忆会互相碰撞出火花。这种体验非常美妙,不阅读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
 
富兰克林天生就厌恶权威。
 
爱因斯坦也是如此!所以才有爱因斯坦那句名言: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不敬,命运使我自己成了一个权威。
 
一位明智的好母亲不会那么做,限制等于削弱,而削弱了孩子也就等于削弱了整个家庭。
 
道理古今相通,朴素实用的道理也必然是简单直白的,一看就懂,却很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等所表达的,几近于富兰克林这句话所表达的。
 
一个没有大局观,一个不能深谋远虑的人,终归成不了领袖。别忘了,家长也是一个家庭的领袖。
 
2022年1月1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