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凡文丨老家农村过年情怀

 读在现场 2022-01-19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风俗,过年的色彩是一种心情和情结的展露。炮竹声声除旧岁,锣鼓喧天迎新年,乡下里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庆春习俗,热闹非凡,当然别有一番韵味。

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可我依旧怀念向往老家农村过年,可惜今年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没有回去,回想起来令我十分感念。

许多人都不由得感叹,年越过越没滋味了。是的,随着年龄递增及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过年没了期盼,有时反倒是一种束缚。但与其叹息,倒不如改变一下过年的方式,给自己一些全新的体验,也许能寻找到特别的情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各个地方的经济都在进步,虽然现在还是有城乡的差别,但说到日常的饮食其实并不差多少。尤其是现在过年了,对于整日忙碌的城市人来说,年味根本没有农村里的浓厚,而吃食方面甚至还没有农村健康。有一个习俗,就让城里人羡慕死农村了。

那就是“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生活再拮据,也要杀年猪来庆贺新春佳节的到来的。一户杀猪,全村热闹。下午三四点,小孩们带着请人吃肉喝酒的任务忙碌在村东村西,一家不到,第二三天也会诚挚邀请,凡有老人之家,还要送一碗送过去。过年拜年,家家互拜,要是不喝的面红耳赤飘飘然所以然,实属待客不周。

虽说酒水只有廉价的用地瓜干换的,菜都是最简单不过的杀猪菜,但是绝对是原生态,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这在城里几乎是吃不到的。一切情谊都凝聚在茶水酒水里,举手划拳,在推杯换盏中,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豪语中,往昔的矛盾与隔阂,一概冰释前嫌。那浓浓的年味,一直延续到二月二的岁月里,充分体现了农家人礼尚往来,尊老爱幼,勤劳朴实的纯朴风尚。

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不仅仅在城市,也扩散到我那思念的故乡。回乡过年,回家团圆,除了亲情的黏合,也少不了舌尖上的诱惑,家乡独具特色的美食,那独领风骚的年俗、永不褪色的年饭味道,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十几年来,成为我漂泊闹市时难解的浓浓乡愁。

我的家乡也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年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根本没有改变。因此回老家过年,那是别有一番情趣景象的。

按照老家的习俗,所说的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祈福来1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再有就是上小年坟。男人们便带着孩子拎了祭品(香、蜡、裱纸及酒等)打着手电筒到坟地里给先人们点蜡、烧香、焚纸、奠酒、磕头、放鞭炮,一座坟也不能拉下。而且边点蜡便给孩子们介绍这座坟里的人应该叫啥,那座坟里的人又是谁家的。烧香的时候只能分成一根或三根,断了就扔掉等等,生怕后辈们忘了先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将来自己老了,也好让孩子们将这个习俗延续下去,子子孙孙,绵绵不绝,衍衍生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账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和姐姐身上,因为老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匆忙吃完早饭,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把父亲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

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了,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在我们这里,饺子馅料一般都有韭菜肉馅、牛肉和羊肉馅,还有硬币饺子,在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

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早上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

大年三十天黑之前,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

请完家堂回来,人们就各干其事,小孩子们玩游戏、放烟花炮;大人们给灶王爷烧香、磕头,接灶王爷回来过新年,完了之后才看春节联欢晚会或是细说当年的喜与忧,盘算来年的好光景;老人们则早早就烧了炕暖被窝,但毫无睡意。

这一夜,全家老老少少都熬夜守岁。这一夜,列祖列宗开垦的土地,让季节在热烈酿成乡下人血脉中温情的酒,在共举的杯中,穿透历史的尘封,诠释一个叫团圆的梦。

过了午夜零点,就算是大年初一。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发纸马”在大门外的台阶上,烧香、焚纸(黄颜色特制的“标纸”)、奠茶、奠酒、磕头、放鞭炮,迎接“天爷”、“财神爷”进门。

一时间,整个村子里像炸开了锅,这边轰隆一声,那边噼里啪啦一片,震耳欲聋响彻天空。一家比一家的声音响,一家比一家响得时间长。这样的盛况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接近十点多才算告一段落,留下满地的烟花爆竹皮。

初一清晨,给长辈们拜年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5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饺子吃早饭。

吃完饺子后,一家人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均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早已经拜完年了。

当然了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乖巧嘴甜的喊声会得到甜甜的糖块与五元,十元不同数额的压岁钱的。虽然数额不大位数不多,但是孩子们心里是高乐,甜滋滋的,大人们心里是热乎乎的,体现了浓浓的年味,吉庆祥和的气氛,亲情深厚的浓郁乡情。

磕头,是拜年不可少的礼节。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场面甚是壮观。

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者家中的主前磕三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由于当时才蒙蒙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村头巷口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初二,去姥姥家走亲戚。大年初二,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并且必须带礼物,倘若你是新婚的女婿的话,这个礼物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等下的伴手礼选择可一定要认真看哦。外甥走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这个风俗在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初五以后,走亲访友,喝酒必不可少。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十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都在十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只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总之,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过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对过年会有另一种体会。

到乡下过年与在城里景况是截然不同的。城里人大多封闭在单元斗室里,看电视打扑克,甚至连春联也懒得贴。 

年假放的太长,一家人都挤在一起没事可做,出来进去就那么大地方,要是一天两天还可以,但是时间一久,彼此各自的空间没有了,就会你看我不舒服,我看你不顺眼……等情况出现了,又没有地方可去,有什么办法呢,楼上楼下一起多少年彼此不来往,甚至是哪儿的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老家农村则不一样,过年的气氛特别浓,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似乎更多了一份亲情,更多了一份热闹。同学老乡,难见一面,一旦遇到,亲热寒暄一番,自然别有情趣。有时候话题扯开,还会勾起儿时的许多记忆,有时在城里是无法感受到的。

更有就是当你心烦意乱,想避开世俗烦恼时,可以拎着狗儿带着猫儿邀约儿时长大的伙伴去山间田野放松心情……顿时会感觉心情愉悦,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所有的不快都会烟消云散!

乡下则不一样,过年的气氛特别浓,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似乎更多了一份亲情,更多了一份热闹。同学老乡,难见一面,一旦遇到,亲热寒暄一番,自然别有情趣。有时候话题扯开,还会勾起儿时的许多记忆,有时在城里是无法感受到的。

“近乡情更怯”。临近家乡,心境总有些特别,既企求又害怕碰到什么。到了村前,打招呼的人多了,便有了到家的感觉,认识的不认识的,热语阵阵,笑声连连。有人让小字辈尊叫,怯生的女娃,忸忸怩怩的,盯着你看,就是不开口;不怕人的傻小子,左一声右一声,雅气悦耳。父母等长辈,则笑意盈盈极开心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于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年的美好时光便开始了。

在外的游子,到了乡下老家总有停泊港湾的感觉。父母会让家里人把最好的铺让给你睡,把最可口的东西给你吃。

吃饱喝好便围坐在一起长谈。老年人关心的是年景好坏,世道变迁,谈说间不免沧桑之气;青年人热心的是电脑、汽车,多的是英武声色;母女、婆媳、妯娌之间容易形成共同语言,絮语喁喁,和和睦睦;父子兄弟朋友间,则不免互相抬杠,争个面红耳赤也是常事。不过话锋一转,三两句一扯,就又心平气和热烈开了。除夕夜,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天南海北谈谈说说,就这样拥着父母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谁不觉着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大年初一,村前村后的鞭炮声会惊醒你的睡梦,任你怎么揣摩也辨不出这吉祥的爆竹到底来自何方。不能再睡,家里人祝福声早就透过窗帘。于是“恭喜恭喜”“如意如意”不绝于耳。不由你不信,这一天的小孩最听话,这一天的老人最慈祥,这一天的男子汉最宽容,这一天的女人最漂亮……

回乡过年,少不了串门儿走亲戚,乡里乡亲的再穷也要给你敬茶递烟。这时喝一口大碗茶,吸一口土生土长的大旱烟烟,会使你永远也忘不了乡亲,忘不了生你育你的这片土地。

在广阔的村上走几圈,你会发现乡村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变化。这边村后的荒沟填了,那边村前修了马路,张家的楼房砌起来了……这时只要你耐心听认真看,就会真切感受到乡里小村跳动的脉搏,同样折射出时代进步的光彩。于是静下心来认真想想,你会由衷感叹:家乡真好。回乡过年——永远定格在记忆里了。

作 者 简 介

陈凡文,男,山东蒙阴人,41岁,1975出生,部队转业军人,中共党员,现在临沂从事房地产买卖交易房贷生意。文学写作一直我的业余最爱,劳动创造文学,文学成就经济发展,是文学造就了我今天的小有成就。笔墨不辍,在学习中不断寻求进步,锻炼文笔提升自己的文学写作水平。现已在《中国崮文化网》、《江南早报》、《蒙阴作家报》、《扬子晚报》、《江山文学网》、《沂蒙晚报》、《临沂作协青藤文学网》等文学网站,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