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是如何出现的?

 古稀老人赵 2022-01-19


对联: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又可以被叫做“楹联”或者是“对子”,古时候是写在纸或者布上的对偶诗句,又或者是雕刻于柱子之上。到了现代,人们可以在商场中购买到制纸的对联,将其贴在门口,以此表达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对联是怎么出现在社会上的?

如果要追溯对联的历史的话,那就要提到《楹联丛语》这本典籍了,在这本书中是这样说的“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意思是在中国的五代(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个割据的国家)时期,对联就已经在社会上出现了。

孟昶(五代时期蜀国的最后一位帝王)在桃符(桃木板)上写的题词,当时的蜀国国君创作的对联是“新年纳余应,嘉节号长春”。而且到了宋朝,人们就已经将对联贴在柱子上了,我们也能从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曾写过诗中发现对联在宋代已经很普遍了,正所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对联的的出现也要多亏了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对偶句。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对偶这种文学体裁进行作诗了,对偶指的就是用相同的字数、结构、意义去表达两个相反或相似的词语的文学修辞方式,主要的特点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这种对偶题材为日后对联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此外,相传在太古洪荒之时,在东海处有一座名叫“度朔”的高山,山上生长着一颗巨大的桃树,而这颗桃树是由两位神兵“神荼”和“郁垒”看守着,因为这颗桃树镇压着无数的魑魅魍魉,于是后世的人们为了向着两位神仙表示敬意,就在桃木板上画出二位的画像,悬挂在自己的大门两侧,从而达到驱鬼避邪的效果,这两块木板就是“桃符”

桃符最初的功能就是祈祷福祉,驱除灾祸,而后因为蜀国国君王昶,桃符就变成了对联,这种演化其实也是古代的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美好祝愿,并且起到平安祈福的作用。

神荼和郁垒:中国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因为这两位仙人的职责是看守鬼怪,所以古代的人们就将他们的画像雕刻于桃木板之上,以求事事安康,而这两位神仙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门神。

关于对联的发展

到了北宋时期,社会上就出现了两种对联的形式,一种是在桃符上画着神荼和郁垒的画像,另一种就是在桃符上书写一些祝祷平安的话语,第二种方式就更类似于现代的对联了。众所周知,宋朝拥有着大量的文学家,这也使得对联文学在宋朝得以发展和完善。

公元977年,归降于大宋的吴越国君钱俶在一所寺庙参拜的时候,就感叹了一句“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这句话是在赞叹明朝发达的海运事业,可以惠及全国,随行的僧侣听闻,立刻就说出了“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度两潮”,利用一天之中潮起潮落的工整地与“一水之利”相呼应,这幅对联于是就被刻在了寺中亭子的柱子上,这也可以说明在宋朝对联已经开始盛行了。

不过对联在古代开始真正臻于成熟,那就是提到明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了,他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一位勤政的帝王,而且他也酷爱对对联。根据明朝的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定都南京之后,就下令“无论是朝堂中的文武百官,亦或者是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张贴对联”,由此可见这位君王对对联之事是多么的执着和上心。

正是帝王对对联的热爱,才使得对对联的风气在明朝很是流行,这也将对联的发展又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桃符在明朝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即春联,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其取名的。在明朝的文人雅士几乎人人都要学会写春联来作为自己的必备技能,比如说明朝的第一位内阁首辅(辅佐帝王的内阁丞相)谢晋,他就极为擅长写对联。

在谢晋年幼的时候,他家境比较清贫,但对门住着一位拥有良田万千的员外,于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同时也想讽刺一下这位员外,因而他便写了一副“门对千棵树,家藏万卷书”的对联贴在自家门上当这位员外看到了谢晋的对联之后,无比气恼,就命令自己的家仆将竹园中的树木都砍光。

接着谢晋就在自己的对联上添了两个字,即“门对千棵树短,家藏万卷书长”,这又把这位员外气的不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发现,在明朝的时候,即使是比较贫困的百姓都会在春节前期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可见对联在明朝是多么的繁荣。

明太祖朱元璋:由于朱元璋特别喜欢对对联,后世也将他称为“对联天子”,所以对联文化能在明朝得以蓬勃发展也要多亏了这位君王。史料中记载,朱元璋只要一有兴致,就会对对联,无论对方是朝廷命宫,还是平民百姓,可见他对对联的痴迷。

在清朝时期,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这也意味着对联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清朝关于记载对联形式的典籍就足足有三十八种之多,在清朝之前社会上只有八种形式的对联。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写自于清朝,书中一共有二十七处的对联描写。

除此之外,清朝的乾隆皇帝(大清的第六位帝王)也是一位极其热爱对联的人,根据资料显示,在北京名胜古迹上贴的对联,有170多对都是乾隆帝亲自书写的,另外在乾隆爷居住的紫禁城中,宫门中几乎都贴着帝王所书写的对联。

而且在清朝,有名的文人创作对联的人数也是空前增多,比若说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孙然翁的“天下对一长联”等等,这些对联都是在历朝历代的沉淀之下才变得如此繁荣。

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帝不仅擅长书画,而且也精通诗文创作,他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中作最多的一位君王。正是由于乾隆帝爱好诗文,所以他也喜欢写对联,在他的大力倡导之下,清朝的对联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因为古代中国有着用“桃符”祈福的历史传说,后来由于蜀国国君在桃符上写下过祈福的话语,于是就在古代社会上出现了“对联”的这种文学形式,而后在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倡导之下,写对联的风气变得无比盛行,因而我们在现在才可以欣赏到这种对联的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和沉淀,中国的对联文学艺术早就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这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