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滥竽充数,制度不合理导致的闹剧

 东瓜聊成语 2022-01-19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者以次充好,有那么点儿“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味道。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

俗话说“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集体大了、公司大了,就难免会有监管不到的地方,在这种地方,就会有人想方设法钻制度的漏洞,从而导致“滥竽充数”的事情发生。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芋”,而且他特别喜欢大场面,喜欢气势恢宏的乐章。于是便派人搜罗天下善于吹芋的乐工,组成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没事的时候就磕着瓜子,吃着火锅,吃着空调,听三百人演奏。

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浪荡子弟,整天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待在家里整天和老父亲不对付,于是一生气就离家出走了,发誓一定要混出点儿人样来给老父亲瞧瞧。

可他除了吃喝玩乐吹大牛,哪里有什么本事。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嗜好,觉得有机可乘,就想办法贿赂了招募乐队的人,向他吹嘘自己演奏“芋”的技术如何高明,成功混进了吹芋的队伍。

实际上,他那里会吹芋,每当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候,他极力地模仿乐工们的样子,摇头晃脑,配合节奏摆动着身体,好像很卖力很投入,装出一副沉浸在演奏中的样子。

而齐宣王则闭着眼睛,哼着小曲儿,悠哉悠哉,面对几百人的乐队大合奏,根本没注意到南郭先生。

就这样,他侥幸蒙混过关,混了一个“编制”,一晃好些年过去了,一直平安无事,连南郭先生自己都相信他已经是一名优秀的乐师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但凡有点儿觉悟的人,面对身边那么多老师,虚心讨教一下,花点儿心思练习一下,很多年下来,好歹混过二流、三流的水平,起码以后还能混口饭吃。

可南郭先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假成功里,一点儿进步也没有,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他也喜欢听大家吹芋。

  

可是偏偏韩昭侯是个好事之徒,他对齐湣王说:“那么多人一起吹,不过是声音大一点罢了,怎么听得出谁吹得好,谁吹不好,没劲。”

这时,大臣中有一个叫田严站出来建议道:“那还不简单,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单独吹,不就知道了吗?就当做是考核,吹得好的留下。吹得不好的,拉出去砍了,也好节约一点儿开销。”

齐湣王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可是,毕竟是三百多人的大乐队,考核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

南郭先生一听,吓得直筛糠,这个时候总算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了。他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这一下别说饭碗,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了。赶紧收拾好包袱,趁着夜色一溜烟地逃跑了。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明显存在制度漏洞,监管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才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这样的事例,古往今来还真不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典故》《韩非子·内储说上卷·经四》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