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之外的话

 苏迷 2022-01-19
《苏州日报》2022年01月15日 B03版

  □赵 珩

  沈慧瑛女士撰写的《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出版了。对于过云楼的历史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化氛围,我可以说是完全外行的,但有幸在出版之前拜读了即将付梓的原稿,应她的要求,于此写几句读后感,恐怕也只是隔靴搔痒,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罢了。

  毋庸置疑,近年来,过云楼与顾氏家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首先是其收藏。关于这点,仍然要依赖未来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但仅近十几年间过云楼在拍卖市场上令人吃惊的表现,就足以展现出它的雄厚实力。先是王蒙的《稚川移居图》,然后是以宋椠的《锦绣万花谷》为首的古籍善本。还有就是任熊所绘的《姚大梅诗意图》册页,当众人质疑这套册页是否经过顾文彬收藏时,沈慧瑛女士根据过云楼日记有“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九日以三百六十金得任渭长六本”的记录,证实了确经顾氏之手。由此也可以看出沈慧瑛女士对过云楼档案的熟悉。

  如果说,《锦绣万花谷》等古籍善本的出现带给人们以惊喜,使人们注意到过云楼藏书的丰富,那么作者在书中揭示的傅增湘先生在20世纪初访问过云楼,在古籍流通方面的交往或许更有意义。可能出于双方的约定,傅增湘的《顾鹤逸藏书目》在顾麟士故去后的1931年才得以发表。这部藏书目共录宋元明清善本539种。傅氏自言“目录下漏注尚多”。据作者所言,现有《鹤庐藏书志残稿》存世,两相对照,必然会有新的发现,也由此更佐证过云楼收藏之富。

  沈慧瑛女士在全面把握和研究过云楼文献档案的基础之上,又多次采访过顾氏家族在世的后代子孙,因此能够形象地刻画出过云楼五代传承人的不同面貌,以及各自的成就与贡献,并能够梳理出顾氏家族在一百五十多年中的传承脉络,以及在关键节点上的个人选择,使读者对苏州过云楼传承的精神有了清晰的了解。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顾氏家族不仅将过云楼和怡园与苏州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能在百余年间,将人文荟萃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团结在一起,融入江南文化的大发展之中,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事业。

  这部著作还揭示出过云楼不仅仅在书画收藏方面蜚声海内,它的主人们在诗词文赋、文献整理、国学研究、昆曲、古琴,甚至对西洋绘画的推介和摄影的实践上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和贡献。由此使我们对顾氏家族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评价。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使顾氏家族子弟受到熏陶和教育,对传承家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苏州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书出版之前,沈慧瑛女士由于多年从事苏州过云楼档案史料的研究,已经陆续出版了多种相关著作,都是研究过云楼乃至苏州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这部《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应该说是她在整理与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部系统而通俗的著作。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追溯到三国时期《玉篇》的作者顾野王,也并非没有根据,因她利用档案文献找到了从顾鼎臣到顾文彬祭祀顾野王的材料。到了顾文彬这一代,历经了从太平天国到清末的战乱,经商与做官并重,开始了书画和古籍的收藏,规模不断扩大,奠定了过云楼的基础。

  过云楼收藏最重要的时期当是顾文彬和顾麟士祖孙两代,也可以说到了顾麟士时期达到了最为辉煌的高峰。因此《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也对这段时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第二章至第五章做了重点描述,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史料。但是,顾氏过云楼的藏品因后来的几经分家、离乱等因素,散失于各地,许多现存于上海、南京、苏州的博物馆以及海外和私人之手。这就造成了档案史料与藏品脱离的问题,许多档案材料中论及的藏品见不到实物,这也是作者撰写这本书时所面临的很大困难。尽管如此,作者还是通过档案尽可能叙述了其重要的收藏。

  作者在《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中,十分重视梳理过云楼历代主人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档案研究工作者的学术素养和功力。过云楼的存在离不开时代的文化氛围,离不开与之发生联系的社会交往,本书正是通过大量的书札、题跋、日记、书目等反映了围绕在过云楼这个文化环境的文人社会。

  档案史料是其他古籍和收藏品所不可替代的,日记、信札、题跋、书目、杂记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性,比其他文字更具说服力。作者在这本著作中,筛选了许多类似的材料使其内容更为充实,通俗之中也具有学术价值。顾氏五代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可以说都是以过云楼为集合点而形成的,档案的记载保留了他们过往真实生活的鲜活史料,是理解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

  收藏从来离不开收藏品的流通与买卖,本书也记录了一些过云楼藏品的搜集收购过程,这些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古籍和艺术品的不同认知,以及经济价格的浮动。同时,也体现了收藏者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对过云楼顾氏家族和苏州文化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从第六章到第七章,作者关注了顾氏子孙在过云楼和怡园内的文化活动。虽然自顾麟士去世后,过云楼的收藏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对于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却并没有衰败,怡园雅集仍然延续,昆曲的传承和新文化的接受也成为顾氏后代的追求。顾氏子孙或钟情书画艺术,收藏之余从事美术教育与传播,或研习昆曲,以曲社传承昆曲艺术,直到淞沪抗战之前,都以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重镇。这些,都得到了作者的深切关注。

  过云百年,文脉长存。过云楼文化是中国近代收藏文化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现象。一个家族的收藏不仅仅是一种个性活动,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私家收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可能永远为一家一姓所占有,天籁阁圮,秋碧堂空,这是历史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所幸的是,过云楼为我们留下了相对丰富和完整的档案,又经作者锲而不舍的研究整理后,梳理出一本系统的通俗读物,使读者不仅看到了拍卖会中流转的藏品,更看到了顾氏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从严肃的档案中捕捉士民生活的真实留影,通过一个家族的谱系展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这或许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罢。

  (作者系文化学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