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社群的同学布置了一个自查问答作业,通过几个问题,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认清自己很重要。 当时我就在群里说,如果你能把回答,写的让自己难受想哭,那这个问答的目的就达到了,认清现实很难,也很痛苦。 这样的跟自己对话的机会太少了,我们都不太擅长跟自己相处。 这次的问答,没有正确答案,能写出来就已经成功了,在看大家的回答时,发现对自己下手越狠的, 通常都是之前吃的亏太多的人。 比如,之前有人囤积了很多课,有人追了好多大 V ,眼睁睁得看着别人变厉害,自己还是一点变化没有。 有人抱着愧疚、有人带着决心、有人带着焦虑,找到我们一起觉醒改变。 通常我的第一个回答,都是先让大家冷静下来,要真想解决问题,情绪稳定很重要,过度的狂热会让人失去思考能力。 比如,看到别人很厉害,很羡慕,也想学习别人的方法,但是自己用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看到别人有成绩,很羡慕,自己去做的时候,写了几十篇,拍了十几个视频,一点反馈都没有。 遇到这些问题,通常都会很焦虑,很着急,但在我看来,很正常。 在我长期的行动总结经验来看,真正的成长,就是要接受自己有不同阶段。 1,人的能力有不同阶段 2,做事本身也有不同阶段 比如,一个长期读书的人,看到别人分享一个“1 小时阅读法”。看完很激动,而是方法步骤也讲的很清楚,感觉自己用了也可以做到。 你真的去读的时候,就会遇到很莫名其妙的阻力,比如,看书不到 5 分钟就走神,看一个案例就被绕晕了,结果半天也没看完,这种感觉就像,你拿着漂亮的刀叉,去吃牛排,就是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这里有一个重点被忽略了,就是个人哪里的基本功,有些技巧,在一个读书老手那里,就是很平常的能力,但他是经过长期训练才得到的,在教你方法的时候,会默认你跟他的能力一样。 但真相是,人的能力是有不同阶段的,读书老手有阅读习惯,有文字获取的能力,而新手还没适应用文字获取信息,整个读书过程都是坎坷不习惯。 一个是新手,一个是高手,就算使用同样的方法,也得不到同样的结果。 这个就是个人能力有不同的阶段,不管个人是否喜欢,这个就是客观规律,只能接受。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大 V 写作 10 年的积累,这个时候他在去做其他事,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同样,把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学的时候都觉得有道理,但是自己真回去做的时候,还是没做起来。 除了个人不能坚持,这些常见的原因指望,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本身积累的影响力,这个是你怎么学都得不到的。 对大V 来说,积累到一定程度,出课程,出书是很自然的过程,但是你才开始写,什么积累都没有,告诉你方法一样出不了书,拿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来说,一本书 20 万字,而且是有效的内容,看看自己才写了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从一个人开始写作,找到领域坚持输出积累,慢慢形成影响力,再到出课程,出书,这些都是不同阶段。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里面的逻辑弄混了,1 级的时候,就想用 100 级的技能,马步还没站稳,就想去学降龙十八掌。 有句话叫:“最好的不一定最对,适合的不一定最好。” 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真正的改变自己。 做一件事,别人夸你方法厉害,这个没什么实际价值,你真正把事做成,只有拿出结果才能赢得尊重。 这里要提醒一下,不是不要你学方法,而是要认清自己什么阶段,把当下最重要的事做好,才是你成功的助力。 那什么样的成长方法才是最适合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的标题,真正的成长,是先接受自己有不同的阶段。 把不同阶段要做的事做好,每个阶段都是扎实的,一层层累积下来,最终涌现的力量,让你不得不成长。 这样的成长,显然更加让一个人有信心。 比如,你从来不读书,就接受自己开始阅读能力差的事实,然后一点点去训练学习就行了。 最怕的就是,明明自己基础很差,也不去行动积累,还天天问别人,自己为什么没有成长。 就好像一个人刚开始跑步,前几天就是会腿疼,抽筋,肌肉酸,这些都正常的必要阶段,只要你坚持跑,度过了这个阶段,后面自然就越跑状态越好了。 接受自己不同阶段,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心态特别平衡,不再到处找人攀比。 你是新手没什么成绩,这个是正常的,不要跑去跟积累很久的人比,这样比出来只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我是新手阶段,就做好新手该做的事,找到自己的节奏努力就好。 如果你有兴趣,也想读书,却迟迟没有行动,可以来读书群找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