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典籍中的科学

 汪平书屋 2022-01-20


本号已入驻“个人图书馆”,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典籍中的科学

        作者:周立人(上海理工大学) 

1987年10月,在巴基斯坦的首都举办了一次以古代阿拉伯人典籍中的科学为议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科学家向大会提交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胚胎学、地质学、海洋学、宇宙学、天文学、生物学、航天医学等众多科学领域。

1.胚胎学

经典上说:主“将你们造化在你们的母腹中。在三重黑暗中,一再造化你们。”

胚胎学的研究表明:胚胎的确是在三层暗壁里发育生长的;那就是直接包裹胚胎的胎衣、子宫壁和腹壁。而且经典还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的每个阶段:“我把精液造成血块,然后把血块造成肉团,然后把肉团造成骨骼,然后使肌肉附着在骨骼上。”

由美国的马歇尔·约翰逊和沙特的马吉德·辛达尼撰写的《人类生育最初阶段的描述》一文,对生育的第一阶段“受精”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受精过程中,男性的精液由阴道向内移动并在输卵管内与女性的液体相遇而形成'一滴’nutfah al-amshaj (少许混合液体)。正如经典所说的:'他确已用混合的精液创造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解剖学家们曾经相信人是由经血创造的。这种看法一直盛行到16世纪。经典上还说,他'将精液安置在坚固的容器中’。这里'坚固的容器’指的是容纳胎儿并为其提供营养的子宫。子宫有肌肉和韧带保护其中的胎儿,同时还能随着胎儿的生长而变大,以适应胎儿生长的需要。子宫周围有羊水、羊膜、胎盘,子宫本身有很厚的肌肉层和腹壁层。这一切都为胎儿的正常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

2.地质学

经典上说:“我在大地上创造了群山,以免大地动荡。”并且“使山峦有如木桩一般稳定。”

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山峦的质量集中在能够保证地球重心稳定的那些地方,而且山峦对于稳定地壳有很大的作用,其原理是靠底部的根基。艾尔纳加尔在《经典中关于山的地质学概念》一文中指出:“经典把山说成是稳定大地表面的实体,它们使地表保持稳固,以免地球上的生物晃动不已。还把山说成是大地的尖桩(或桩柱),作为固定的手段;意即山是从底下支撑住大地的表层(即地壳)。所以简而言之,经典既描绘了山在大地表面上的外部凸起的部分,又强调了山在地壳内部的向下延伸以及它们作为尖桩固定地壳的作用。而所有这些只是在近世才被少数地质专家所理解。”[2]

3.海洋学

经典上说:“他是任两大水域交汇的;这边是很甜的淡水,那边是很苦的咸水。他在两海之间设置屏障和堤防。”“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笼罩的黑云,下有重重叠叠的黑暗。”

海洋学研究证明,河水和海水之间的确有一个交汇处,而且交汇处的水不能不受限制地流入或者流出这片水域;大洋中一个海与另一个海之间也有阻隔,如直布罗陀海底山脊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各种可见光在海水中传播时,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层次的黑暗。杜勒嘎普拉萨达在《经典关于某些海洋现象的论述》一文里指出:“虽然经典没有面面俱到地涉及海洋科学,但整部经典中许多不同章节的论述与通过精密仪器获得的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完全一致。”“传述经典的先知仅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具备科学知识的传教者,然而经典中竟出现了这样的科学知识,实在令人惊叹。”[3]

4.宇宙学

经典上说:“他志于造天,那时天还是蒸气。”优素福·阿立在英文版的注释中将“蒸气”解释为smoke(烟)。[4]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天体中部分星球是由“烟”组成的。“烟”也是宇宙形成的基础。“烟”中有很高的温度,内有暗物质的支撑。科学家曾经从宇宙飞船上拍摄了一些星球的照片:“烟”的燃烧呈红色的周边,中间聚集的部分燃烧愈加强烈,使得整个星球变为一个耀眼的发光体。巴基斯坦的著名学者哈桑·努里说:“'烟’实际上表示一团由分散的原子、简单分子以及尘埃等组成的一种气体状物质。太阳系生成于由最原始的气体形成的一团云(烟雾),这是杰勒德·奈弗于1950年提出的理论。美国生活图书馆出版的《宇宙》一书中的图片,恰好说明了这一点。”[5]

经典上还说:“天地原是闭塞的,而我开天辟地,并且用水创造一切生物。”

几乎所有的当代宇宙学家都承认,天与地曾经是混沌相连的一个整体,而且在那个时候,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聚集在一起,成为星团(或称“宇宙岛”)。后来,“大爆炸”(Big Bang)理论体系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该理论认为,大约在100至150亿年前,宇宙中的全部物质都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这些物质不断升温,最后由于变得过于灼热而发生了爆炸。

美国的沃尔特·奥尔·罗伯茨在《宇宙的起源与扩张》一文中说:“按照这种理论,大爆炸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正在不断扩张的宇宙。放射能天文学所探测到的宇宙间残留的放射物表明,大爆炸产生的余热仍然使宇宙的温度至少保持在高于绝对零度若干度的水平。另外,这一理论还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我们碰到的元素分布问题。”[6]他还说:“经典所描述的关于宇宙的历史和现在,与人类关于宇宙及其起源的大部分科学知识完全一致。”[7]

5.天文学

经典上说:“太阳不得追及月亮,它们各在一个轨道上浮游着。黑夜也不得超越白昼。”“日月是依定数而运行的。”

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和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曾经一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物质也是没有变化的。尤其是柏拉图,“他和巴门尼德一样,把运动变化视为虚妄不实的东西”[8]。一直到16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仍然认为,所有恒星(如织女星和太阳)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然而,早在1400年前,经典就明确地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关于这一规律,今天的科学家已经确信无疑了。巴黎出版的《拉鲁斯天文百科全书》中说:“与较近的星系相对而言,太阳目前正以每秒12英里的速度朝着天琴座星座中的一个地方运行。以后我们将明白,如果研究距离我们更遥远的星球的运动,就可以发现银河系中数不胜数的巨大星系都处在运动之中。”[9]

6.生物学

经典上说:“有些人舍唯一神而别求监护者,他们有如蜘蛛造屋。最脆弱的房屋,确是蜘蛛的房屋。”

这里把当时阿拉伯部落中的拜物教者比作“蜘蛛造屋”,而且“蜘蛛”一词用的是阴性名词。这曾经让许多经注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只有雌蜘蛛才结网,它们结好网后就引诱雄蜘蛛与它们交配,交配一结束便咬死雄蜘蛛。所以,经典中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是在向拜物教者发出警示,告诉他们拜物的行为(恋物癖的一种表现)是极其危险的。

7.航天医学

经典上说:“主欲使谁遵循正道,就使谁的心胸为正教而敞开;欲使谁误入迷途,就使谁的心胸狭窄,呼吸时犹如登天一般困难。”

在英译版中,优素福·阿立将该段文字翻译成“Those whom God in His Plan willeth to guild, He openeth their breast to Islam; Those whom He willeth to leave straying, He maketh their breast close and constricted, as if they had to climb up to the skies.”(6:125)[10]这里,英文的“close”有“封闭”和“闷气”的含义,而“constricted”则有“挤压”和“收缩”的意思。

美国航天医学协会理事兼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航天医学顾问埃尔·莫格拉比在《升入高空时的感觉》一文中指出,这段文字的后半句的意思是:“谁误入歧途而不知悔改,那么他的心胸就会感到憋闷,好似登天一样。”莫格拉比还说:“关于高空对人影响的许多研究工作大约始于200年前,而有关高空生理反应的一些新的和较先进的研究工作仅仅在10年前(1977年)才开始。在航天医学方面,我们所发现的与高空有关的各种疾病证明了经典的准确性。换言之,它用简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上述研究工作的结果。”[11]他把“高空病”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缺氧症,它是人在高空时遇到低气压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反映,如呼吸和脉搏加快,血压上升,胸部因受到挤压而感到憋闷甚至疼痛等;在25000英尺以上的高空,人还会出现循环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等症状。另一种是高空减压综合症,它是高空大气压降低后人体内气体膨胀所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人体内气胀导致的症状(受制于波义耳定律),另一类是由人体组织内部分解的呼出气体(主要是氮气气泡)导致的症状(受制于亨利定律)。第一类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的气体体积扩大并由此造成呼吸困难(因为膨胀的胃部压迫胸腔而造成胸腔收缩),第二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和胸痛(因为此时肺部组织内、血管内以及交感神经都发生了变异)。

此外,作为经典之补充的圣训,其中亦有不少论及科学方面的内容。

例如,据艾布·胡莱勒等人传述,“闪电是冰雹相互撞击产生的” 。这与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基本吻合——“难道你不知道吗?他使云缓缓移动,然后把它堆积起来。你就看见雨从云间降下。他从天空中,从山岳般的云内,降下冰雹,用来折磨他所意欲者,而免除他所意欲者。电光闪闪,几乎夺取目光。”也就是说,空中的电光(闪电)和云内的冰雹有关。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古代先民曾对冰雹、雷和闪电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是恐惧,因而他们往往运用神话来给自己的困惑和恐惧寻求解脱。“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中东,叉状闪电图纹或一束霹雳象征着雷。大约公元前2200年,古阿卡德时期的一个环状印章上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司气象的神坐在一辆四轮车上挥舞着鞭子发出雷声。后来,在赫梯人时期,人们崇拜的最主要的神是司气象的神。它也成了土著人和新来的印欧语系的小亚细亚民族共同崇拜的对象。古希腊文化也曾借用了和中东一样的闪电象征,但却把这些象征归于发出闪电的神——宙斯。而中国神话则演义出许多呼风唤雨的神,其中雷公位居泰斗。女神天母有两个用来发射闪电的镜子,代表闪电,而击鼓的雷公则是负责打雷的神。除了神话外,中国古代典籍里还有一些对雷雨的推测,如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雷虚》中说:打雷是“太阳用事,阴气乘之”而产生的“气激”声。南宋的杨万里在《诚斋集》中说:“天地犹一人之身也,雷风水火犹一身之血气也。雷者,天地一身之謦欬也;风者,天地一身之嘘呵也;雨者,天地一身之膏液也。”印度人则认为雷是天上落下的石头。大乘时期'掌握霹雳’的佛陀,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

而经训中有关自然现象的各种描述,完全走出了神话的藩篱。它们将宗教信仰与自然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积极倡导阿拉伯人通过观察世界和思考问题来追求科学知识。先知曾经说过:求知是信仰者的天职,“学者是最优秀的人。”“知识的冲淡”必然带来“蒙昧无知的泛滥”。[12]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阿拔斯王朝,“医学、数学、天文学等,都在哈里发、王公贵族、有钱人的庇护下发展起来。当时的科学家无论从事什么研究,都会有王公贵族的资助。所以,学者们都过着比较宽裕的生活。”[13]

这跟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基督教神学将一切科学研究都看成是对上帝观念的挑战,结果,从根本上剥夺了科学生存的权利,堵塞了人们求知和探索的道路。它曾禁止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运行,禁止用物理实验方法解释雷电等自然现象,禁止预防天花的接种法等等。在窒息科学的同时,也窒息了宗教本身。正如怀特在《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斗争史》一书中指出的,源于“古代迷信残余物”的神学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宗派偏见来解释《圣经》,结果把《圣经》弄得面目全非;而更为可悲的是,神学家们对科学进行了无情的讨伐,把所有的科学理论都视作异端。[14]     在当时的欧洲,代表封建时代正统学说的是基督教化的亚里士多德体系。它只承认一个有限的宇宙,其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圣经》“以赛亚书”第42章第22节说:“上帝坐在大地的圆顶上;地上的人看起来像蚂蚁一般。他把天像幕簾揭开,像帐棚铺开,供人居住。”[15]“圆顶”的希伯来原文意为“大圈”,指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圆形。《圣经》的原文暗示了地球的形状。据考证,“以赛亚书”写于公元前7世纪末,先于毕达哥拉斯的假说200年,早于麦哲伦的航行2000多年。但基督教神学却说:宇宙好比一栋房屋,大地是它的地板,苍穹是天花板;大地是一个平面,它的长度相当于400天的行程,宽度相当于200天的行程,四周被水围绕着。

此外,神学家们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往往是简单而随意的。例如,在证明地球不可能运动时,加拉曼齐在献给教皇乌尔班八世的一篇著述中写道:“凡有运动能力的动物都有四肢和肌肉;地球既没有四肢,也没有肌肉,因此它不能运动。”

和封建主结盟的教会,还对从事科学探索,从而违背神学说教的人律采取打击和迫害。罗吉尔·培根曾发明放大镜并建议修改历法,但因指出感觉经验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前提,批评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理论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撑,揭露了教会的阴暗面,便被教会以“研习危险的事物”等罪名,关入修道院的监狱达十四年之久。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阿斯柯利的齐柯,因认为地球另一面有人类居住,被指控“有巫师嫌疑”,在佛罗伦萨被教会活活烧死。1553年,西班牙生理学家塞尔维特因发现在人体血液大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微循环系统并反对神学所说的人的血液有不同等级,而且在翻译托勒密的《地理学》时,如实地描写了土地贫瘠的巴勒斯坦地区,触犯了《圣经》“流奶与蜜之地”说,加之发表《论三位一体的谬误》,认为耶酥是人而不是神,因而被加尔文出卖给西班牙宗教审判所。宗教审判所以“异端”的罪名用火刑将他处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积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有所发展和纠正。他在《论无限性、宇宙及诸世界》一书中指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一个恒星,太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的天体世界;人类所看到的只是无限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的尘埃”。他进一步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神学说教,认为地球同月亮等其他星体一样,也是星球;这些星球构成了“无穷无尽的无限的宇宙”。布鲁诺的理论在当时的教会眼里,无疑是极其有害的“异端邪说”。他们将其著作焚毁并把他囚禁在宗教审判所的监狱里。最后将他处以火刑。

18世纪,法国医学家布瓦耶向人们宣传预防天花的接种法。这立刻引起了索邦神学院的神学家们的高度警觉,他们很快找到了反对接种法的种种理由。在英国,爱德华·梅西牧师于1772年做了一次题为“危险的和罪孽深重的接种法”的布道,称“融合性的天花”这种疾病是上帝为了惩罚罪孽而传播的,因此,预防天花的尝试是“一种魔鬼的手术”。他的这一说法很快得到了德拉费耶牧师的响应,德拉费耶的布道的题目是:“接种与无辩护余地的接种法”。在信奉新教的苏格兰,许多牧师也加入到谴责者的行列,指责接种法是“公然抗拒上帝”和“阻挠上帝的审判”。

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位名叫扎布迪尔·博伊尔斯顿的医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进行了一次接种实验。但他很快遇到了神学界的敌视。他们称 “接种是对耶和华的特权的侵犯,因为利用疾病对有罪之人进行侵袭和伤害是他的权力”;若要医治疾病,除非让耶和华亲自出面,因为《圣经》“何西阿书”第6章第1节中明示:“以色列人说:'让我们归向主吧!他撕裂了我们,他也会医治我们;他打伤了我们,他也会包扎我们。’”[16]不久,接种的结果有力地驳斥了反对接种的人。

上述事实使我们不禁想起爱因斯坦在1940年论及科学自由时所说的一段话:“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的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17]

事实上,面对神学和教会的压制和迫害,一些卓越的科学家并没有退却,而是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实验,从而达到了内心的自由。例如,17世纪,伽利略得知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之后,便根据同样的原理制作了一架天文望远镜,用来观察天象。他很快发现天体并不像神学教义所描绘的那样。他观察到,银河由许多星体组成,太阳上有黑子,月球上有山谷和火山。伽利略从月球上的山脉投影的长度,测算出它们的高度。他还发现,金星的形状变化很像月亮的圆缺交替,而木星的周围有四个卫星环绕。他认为,这些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天文学。这显然是教会所不能容忍的。他们把他的发现视为“异端”,依据是:伽利略看到的“黑子”只是环绕太阳的一些云层,也可能是望远镜出了问题;木星不可能有卫星环绕,因为《圣经》上从未提及。为此,伽利略特意请一些人亲自用望远镜来观察。他们有的认为,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本身就是对神的不敬,干脆拒绝;有的虽然看了,却声称所见到的木星周围的小行星是“魔鬼制造的幻影”。于是,伽利略写信给高级僧侣卡斯蒂利,指出不能用《圣经》的个别经文去限制科学研究。卡斯蒂利的答复是:这种主张更加证明伽利略是个异端分子。结果,宗教审判所以“反对教皇,宣扬邪说”的罪名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

如果说基督教神学对科学采取的是打压的态度,那么佛教对科学的态度似乎跟古代西方怀疑论者的主张相一致。佛教最初的宗旨是:通过否定外在的物质世界来达到内在的“真性之觉悟”,因而它似乎用一种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南怀瑾先生说:佛教主张“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18],这就是说,学佛的人不应该在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之中久留,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碰到的、想到的一切事物皆为虚幻。

根据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色”还可以细分为“有表色、无表色、极微色和极迥色”。有表色主要指颜色、光色、长宽高、肉体以及土、水、火、风等物质世界。无表色主要指抽象的、无法表述的精神领域。极微色主要指微观世界,如原子、核子、中子、粒子、介子、细菌、病毒、基因、染色体等。极迥色主要指宇宙天体之宏观世界,如银河系、太阳系等。“不应住色生心”,即不要把心放在观察和思考事物上——不论这些事物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他说,佛教之所以主张“不应住色生心”,是因为“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词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佛所说的……”[19]他在解释“离一切诸相”时指出:“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维、意识和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一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思维、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哪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不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相’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20]

由此而知,佛教“不应住色生心”的观点不仅跟道家“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老子·第十章)[21]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老子·第五十二章》)的观点异曲同工,而且跟古代西方倡导“不动心”哲学的怀疑论学派颇有相通之处。众所周知,怀疑论思想在苏格拉底以前就出现了。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们都曾怀疑感性世界的真实性。高尔吉亚曾经认定:“一切都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是不能被认识的;即便被认识了,也是不能言传的。”[22]这和佛教所言的“空”、“虚妄相”以及“佛法不可说”(《金刚经》)如出一辙。苏格拉底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声称他所真正知道的知识就是他一无所知。希腊怀疑论之父皮浪,亦怀疑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可靠性,认为认识客观世界是不可能的,甚至认为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也值得怀疑。他说:“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明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23]他主张根据现象行事,以保持心灵的宁静。这一主张对柏拉图中期学园派和罗马怀疑论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代西方怀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休谟。休谟认为,知识的对象不包括经验以外的任何事物,是否有感觉之外的客观物质实体以及作为主观自我的精神实体,是永远不能回答的。他说:感觉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更带有反科学、反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

根据《中西文化论》“宗教与科学”补充整理


[1]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167.
[2]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119.
[3]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93.
[4] A.Yusuf Ali,The Holy Quran: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Amana Corp.,1983, p.1059.
[5]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49.
[6]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59.
[7]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62.
[8] 参阅刘蔚华主编的《世界哲学家辞典》,重庆出版社1990版,第731页。
[9] 《拉鲁斯天文百科全书》,巴黎拉鲁斯出版社1952版,第30页。
[10] A.Yusuf Ali,The Holy Quran: Text,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Amana Corp.1983, p.326.
[11] 参阅T.Sayyids,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Collect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Miracles of Quran and Sunnah , Islamic University of Islamabad, 1987,pp.82-83.
[12]《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宝文安、买买提·赛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第26-27页。
[13] 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2册,商务印书馆1990版,第125页。
[14] A.D.White,A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New York, Whitehead, Alfred North,1925.
[15]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香港圣经公会1979年版,“旧约”第900页。
[16]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香港圣经公会1979年版,“旧约”第1120页。
[17]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80页。
[18]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19]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20]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
[21] 天门指人的眼、耳、鼻、口,雌喻指安静。此句意谓人的感官接触万物,人还能保持平静吗?
[22] 引自苗力田主编的《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23] 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1-312页。

周立人原创文章

周立人:伊甸园故事新解

周立人:对人性的假设

周立人:对人性的假设(续)

周立人:历史学管窥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教育观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治国理念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人生哲学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法学思想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伦理学思想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人格塑造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妇女观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经济思想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文明观

周立人:古代阿拉伯人的服饰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