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穉(老生)及夫人張氏墓誌》,全稱《大隋故蘯邊将軍信州典籤馬君墓誌铭》,蓋篆:故蘯邊/将軍馬/君墓誌。(春秋六十有五終於平樂鄉廣世里殯於正寢;夫人南陽張氏)大隋开皇廿年岁次涒滩(公元600年)月居困敦(十一月)日在摄提合葬于洛阳三市之西南八里地多。隸書25行,行25字。側刻:“天帝告塚中王氣五方諸神趙子都等馬老生善人”(吿地券之辭)。 馬穉(老生)及夫人張氏墓誌: 大隋故蘆邊將軍信州典籤馬君墓誌銘 君諱稺,字老生,扶風郿邑人也。其先則趙靈王之子,馬服君之後。尚書博學,六藝皆通;刺史多才,五經咸悉。康成云去,恨吾道之東行;蔡子言歸,惜智囊之西返。漢朝名德,三十有餘;晉室宰平,八九而已。蔭華蓋,轉朱輪,標暎壹時,望參四海。祖顯,除平遠將軍。鳳骨充姿,龍毛挺器。翩翩書記,不異陳琳;倩倩風流,還同謝昆。輕於世事,貴在無爲。父寶,解褐挽郎,又除通直。知名月旦,望重府寮,又授冠軍將軍。宋義之才具深沈,清塵尚遠;文欽之折旋揖讓,羽儀非匹。君甫就勝衣,不爲錢杖之戲;纔喻弱冠,有懷英惈之心。迺授蘯邊將軍。揮戈動日,魯陽之應感;渡水結冰,王霸之消息。又授內均將軍、信州典籤。尺牘機辯,精神迥悟,蒲柳旣衰,深思樹靜。卓王孫之業,聊置於懷;石季倫之宜,略相沿襲。遂有家僮數百,緡貫聯輝,亦旣安遷,聚而能散。入伽藍之室,累日忘歸;陪講肆之堂,終朝莫返。澡心迴向,傾倉廪之資;設意行檀,捨絲桐之玩。經疏壹切,貝多之葉已空;像鍊十區,育王之功未盡。奄歌梁木,恰被年侵。春秋七十有五,終於平樂鄉廣世里,殯於正寢。夫人南陽張氏之女,斷機弘訓,爲世母儀,存則縱式有爵,死便同穴以禮。粵以大隋開皇二十年歲次涒灘月居困敦日在攝提合葬于洛陽三市之西南八里。地多形勝,宅兆惟宜。前對直坤,却崇邙阜。固不可以驟雨崩頹,豈復爲年深陊落?昔廉頗、藺相如雖死,逸氣長存;曹悇、李君志不亡,事同泉下。太山如厲,蘭桂垂芳,金石未銷,迺爲銘曰:爰初志學,歷官宰相。聰馬聯鑣,清塵可望。衹園布鎏,招提坐帳。預置福田,心焉放曠。其一鑿石見火,流電過隙。漏盡鐘嗚,箭馳風迫。痛感喬路,悲傷溫客。空見遺書,共招魂魄。其二蒼芒宅兆,冥漠泉基。松深烏思,路迥人稀。寒雲漸密,輕沙細飛。維看墳土,灑淚霑衣。其三 版本二: ![]() ![]() ![]() ![]() ![]() ![]() ![]() ![]() ![]() ![]() ![]() 2、《馬穉夫人(继室)張姜(元姬)墓志》,蓋篆:张(夫人)/墓誌,仁壽(三年终于本地道俗春秋五十有六)四年歲次甲子(公元604年)十一月癸巳朔廿八日庚申附葬君墓之側。隸書16行,行16字。 馬穉夫人(继室)張姜(元姬)墓志:墓誌序曰:在河之州,聞君子之配德;言採其蕨,見夫人之有禮。用之風化,人倫厚焉。夫人諱姜,字元姬,清河東武城人也。黄帝之苗,白水侯之胤,晋司空茂仙之後,瓊根寶葉,陪駕東京,乃爲河南人也。祖,清河太守;父,本郡功曹。夫人資於事親,躬奉訓戒;教於宗室,足聞詩禮。蘋藻維敬,紘綖是懃。周建德六年,後適信州典籤扶風馬老生,以爲繼室。春秋五十有六,大隋仁壽三年終於本第。道俗悲嗟,風雲慘色。粵以仁壽四年歲次甲子十一月癸巳朔廿八日庚申附葬君墓之側。嗚呼哀哉,乃爲銘曰:相韓累世,佐漢重藩。封侯萬戶,畫地千門。四德無爽,一二從維一。訓子停機,從夫有秩。霜分桂菀,雪減蘭林。朝梁日去,秋水蓮沈。風氣已悲,松聲卽古。高唐此夕,應無行雨。 志石四侧刻有与天干地支相呼应的十二生肖,志石右侧刻有“天地高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子都等马老生善人”20字的“告地策”。汉魏时期,钟繇、钟会父子和韦诞、韦熊父子皆擅长隶书。 该墓志书法师古而不泥古,似乎由于魏晋南北朝书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隶书从字形上已由汉代的宽博变成了方正,介乎汉唐之间的转变,唐隶之风貌已具雏形,整体结构严谨、神态凝重、平正大方、精密通透、端庄灵秀、华彩伟貌。据悉,墓志铭上的“告地策”在史书记载中极为少见,在墓志铭上刻“告地策”亦属稀有。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对这一时期的文风产生了很大影响。马樨墓志铭采用骈体的偶句对仗,文字生动简练,用词用典巧而不骄,毫无浮夸华妍之字句。隋代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志主马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他既不像其祖“志在诗文”,又不像其父“有意战功”。他将尘烟功利、人事纷争抛于身外,冷眼相向,蔑视福禄享受,修身养性,心恋“伽蓝之室”。由此也可以折射出他所处时代官员的心态、格调以及社会精神等。此墓志铭的另一特点是将儒、佛、道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墓志载:“粤以大隋开皇二十年岁次涒滩月居困敦日在摄提,合葬于洛阳三市之西南八里。”所谓“涒滩”“困敦”“摄提”三者均是我国古代历法纪年之称谓,而此墓志铭将其分别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是将纪年之称借用至月日,即志主马樨和其妻张氏合葬时间为隋开皇二十年(600)七月初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