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后现代"

 新用户8785tsO9 2022-01-20

      这段莫名其妙地"迷"上了后现代主义,虽然这个"后现代主义"在西方世界正在成为"过去式",但它反映出的问题意识似乎依然有效。
      当年读了另一译本的《后现代状态》,快忘光了(印象中译得差强人意),恐怕也与当时中国社会"后现代之文化症状"没有那么明显有关。看上去,一切都更像是似是而非之舶来的赝品。
      今日则大不同,后现代式的符号随处可见,它竟然扮演了另一重隐蔽的意识形态之角色,其表征乃为一旦一人承纳并接受了某类由后现代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比如后现代化的超时空媒介)其实已然在不自知中被它驯化了。
       后现代的典型特征如拼贴、戏仿、深度模式的平面化、杂耍、思想的游戏化均将以往自主性之人变得支离破碎。只见了满目的碎片,难见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主体皆在后现代的强势渗透下彻底客体化了,也即人成了某个富有诱惑性之客体(比如游戏机、科幻电影、互联网的无目的漫游)的附属物,也就是说客体反客为主,人则被它们反向地"客体化"之同时异化成了被(客体)支配物。
      主体性的丧失是今日后现代社会条件下最触目惊心的"现象",我们正在失去"自己"——这个曾经以主体的形式立身于世的"我"。
       这本《后现代状态》也是驾鹤西行的好友李向阳留給我的。他是后现代的拥趸,而我,始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与质疑者。向阳在书中留下了他大量的痕迹,各种鬼画符、眉批,说明他是认真的研读了这部"名著"的,而我,只是在他的痕迹下划上我以为重点的黄线。
       我还是坚持我的一贯立场:与时代保持必要的间距,以便尽可能地看清它的原由与本质。后现代文化下最大的症结乃是——它以一套时髦而闪亮的语汇巧妙地掩饰了人间苦难,或许我们只有在剥离了后现代的"云山雾罩"之概念后才能真正窥见人世被遮蔽的真相。

2021年10月28日手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