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藏神,脾藏意!抑郁症就是心脾两虚,李发枝教授用方很准、快!

 华华YHBH0207 2022-01-20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抑郁症的事儿。

先抛给大家一个观点:心藏神,脾藏意。抑郁症很大程度上和心脾两脏有关系。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有一个46岁的女子。

一年前开始出现了心境低落,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闷闷不乐的现象。身体比以往容易感到疲劳。

最近十天,症状开始加重了。脑海当中经常出现幻觉、幻想,甚至想到应该以什么方式,尽早地离开这个世界。晚上会失眠,会莫名其妙地恐惧。

家里人赶紧带患者就医。某医院精神科做出诊断是典型的抑郁症。

相关药物吃下去后,觉得症状减轻。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反复。

图片

后来决定让患者尝试中医治疗。

刻诊,脉象细涩,舌质淡,苔薄黄。懒言少语,自觉心悸心慌,脑袋晕晕沉沉的,月经量还偏多。常觉得心烦,心中莫名焦虑。身体会莫名发热、出汗。

了解到这些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配伍:党参,当归,茯苓,制远志,炒酸枣仁,龙眼肉,熟地黄各20克,炒白术12克,炙甘草15克,炙黄芪40克,广木香6克,淮小麦,夜交藤各30克,黄柏,大枣各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共开7剂。

结果患者用药后,二诊时,诸证大有减轻。接下来效不更方,继续服用20剂。

患者自述心情已经很好了,焦虑抑郁和失眠妄想等现象都几乎不见了。

这是2013年,在《中医研究》上刊发的验案。里面的医家是当代杏林名宿,李发枝教授。

患者是属于心脾两虚。

图片

心脾两虚就是心气心血不足,加上脾气虚弱。

患者脉象细涩,舌质淡,头晕沉,心悸心慌,懒言少语,之前容易疲劳。都是典型的心脾两虚的表现。比如心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引起脉象细涩,舌质淡。头部没有气血的濡养,导致头晕头沉。心血不足,导致心悸心慌。心脾不足,气血乏源,引起懒言少语,容易疲劳。

脾主气血的化生,为后天之本。心主血脉,对血液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当心脾两虚时,一身阴虚就会不足。阴血不足,虚热迫津外出,患者就会烘热汗出。虚热内扰,导致舌苔薄黄、心烦焦虑。

中医有一个藏象学观点就是心藏神,脾藏意。心主喜,脾主思。当一个人心脾两虚时,就容易发生情志问题。抑郁症算是其中之一。心主喜,藏神。心血不足,就会心神不定,不能主喜,就会焦虑、苦闷,惴惴不安,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高兴不起来。另外脾主思,藏意。脾虚,不能主思,心意失藏,就会胡思乱想,甚至产生幻觉、妄想。

患者在出现心脾两虚的体质偏颇后,很自然地发展为抑郁症。

要想改善问题就必须补益心脾,解决心脾两虚的局面。

当时医家用的配伍是归脾汤的加减。其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木香,可以健脾,促进气血生化之源。当归、枣仁、龙眼肉、熟地黄,可以养心血。心脾两虚的局面可以改善。

患者阴血不足而生虚热,用黄柏可以清热坚阴,用淮小麦可以清心热敛汗。远志和夜交藤,可以安养心神。

图片

抑郁症作为当代国人高发的一种疾病,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从中医视角看,抑郁症或者有严重的抑郁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具备心脾两虚的症候特点。比如懒言、乏力、头晕、舌淡、脉细、容易疲劳等。还有的会心慌心悸、心神不安,睡眠不佳。整个身体可能处于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还有的可能伴随贫血。

这个时候以心脾两虚论治,算是中医的一大临床思路。抑郁症中医分型有很多。不能说任何一个人都适合用归脾汤加减。比如更常见的疏肝解郁之法和补养心脾完全不一致。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藏象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