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2-01-20

维生素C

别名:抗坏血酸

英文名:Vitamin C, Ascorbic acid

天然食物来源:柑橘类水果、番茄、猕猴桃、辣椒、苦瓜、 菜花、草莓、荔枝、绿色叶菜(如:西兰花和菠菜)等。[1]

简介

维生素C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以还原型抗坏血酸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和细胞内,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具有分子结构最为简单,理化性质最不稳定,人体每日需要量最大,膳食分布最为集中等特殊性质。

临床上广泛用于辅助治疗多种肿瘤和癌症、眼部疾病、抗衰老、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还能防治坏血病、高铁血红蛋白症,加快伤口愈合,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1][2]

维生素 C 是一种极强的还原剂,遇水、热、光、氧、 烟极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理活性, 应避光、防潮、隔绝空气保存。[5]口服摄入食物或补充剂是维生素C的主要途径。[16]

体内代谢

肠、血、肾之间的运输机制

摄入的维生素C主要穿过肠上皮, 通过主动转运(抗坏血酸 ASC--SVCT1转运体)和 协助扩散(脱氢抗坏血酸 DHA--GLUT1或GLUT3转运体)而被吸收。随血液输送到各个外周器官。最后在肾小球排出,并通过肾小管细胞重吸收。组织浓度取决于所有这些过程。[6][7]

吸收机制的效率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每日摄入量在30~200mg时,约有70~90%的维生素C被吸收,而超过这一剂量时,吸收率则大幅下降。随着膳食摄入量的增加,肾脏的排泄量也会增加。[6]

维生素C的储存量因组织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白血球、眼睛中的浓度较高。血浆和唾液中的浓度最低。[6]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作用机理、功效及对应人群

眼部抗氧化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机体内氧自由基(如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的产生超过其清除能力的一种代谢失衡的病理状态。[12] 年龄老化、超重、紫外线照射、辐射、吸烟、药物及环境污染等内源性、外源性自由基的侵袭都可造成机体的氧化应激。太阳紫外线辐射(UVR)是眼睛形成ROS的主要环境诱因。[13]

眼球的晶状体细胞膜被自由基逐渐氧化,晶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和氧化剂含量的增加是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抗坏血酸在眼睛中的积累主要是通过主动运输通过虹膜-睫状体进入房水,随后运输到角膜和晶状体中。泪膜 (665 μM)和房水(530 μM)中的VC含量最高, 在晶状体里的浓度是血浆中的50倍。抗坏血酸可以吸收280-310纳米之间的UVB,从而保护眼睛内部结构免受紫外线引起的损伤。[15][17]

维生素 C可通过减少体内过氧化物质的产生,抑制晶体细胞凋亡等途径防止晶体的损伤。晶体皮质中的维生素C可防止巯基蛋白的氧化;房水中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保护无血管的晶体上皮被氧化损害。维生素C亦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等有害物质,在维持晶体透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

其他抗氧化作用

美白: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这意味着它可以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照射造成的自由基破坏。它还能抑制皮肤中黑色素的产生,有助于减轻色素沉着和褐斑,均匀肤色,增强皮肤光泽。

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脂溶性抗氧化剂协同作用,在体内还原超氧化物、羟自由基、次氯酸及其他活性氧化物,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将不易吸收的Fe3+ 还原为易吸收的 Fe2+ ,促进铁的吸收,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辅助用药。

2)将无活性的叶酸还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防止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抵御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防止氧化性LDL和泡沫细胞的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4)防止和延缓维生素A、维生素E的氧化,使生育酚自由基重新还原为生育酚。反应中生成的维生素C自由基,在一定条件下经NADH酶系还原为维生素C。

5)能与维生素E及beta-胡萝卜素联合作用,提高机体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红细胞,减少溶血的发生。[8]

提高机体免疫力

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的作用依次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介导体液免疫。

维生素C提高机体免疫力主要通过两方面的作用:

1)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依赖于血浆维生素C水平。体内维生素 C 的含量高时,白细胞更加活跃,清除病原菌的能力更强。[5][8]

2)通过抗氧化作用促进抗体形成,在抗体分子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二硫键(-S-S-),这些二硫键由2个半胱氨酸构成,较高浓度的维生素C能通过使二硫键还原为巯基 (-SH)。促进食物中的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从而形成抗体。[8]

维生素 C 能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 mRNA 转录和 DNA 复制,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维生素 C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变形能力,提高杀菌效果。[5]

维生素 C 可通过增加产生干扰素IFN-α/β, 在病毒感染,特别是对流感病毒的感染有良好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可通过促进淋巴母细胞的生成,提高机体对外来和恶变细胞的识别和杀灭,参与免疫球蛋白合成,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力 。[5]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C在吞噬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 趋化性利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将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吸引到感染部位,确保该地方的病原体被消灭, 每天400mg VC可以大幅度提高中性粒细胞趋化性);

增强对微生物的吞噬(吞噬作用);

刺激活性氧物种(ROS)的生成, 破坏病原体,杀死微生物;

维生素C支持酪氨酸酶依赖性凋亡,增强巨噬细胞的摄取和清除,并抑制坏死,从而支持炎症反应的解决和减轻组织损伤。[10]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HPV

HPV是大多数宫颈癌病例的原因之一。感染HPV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但HPV感染者并不全都进展为宫颈癌,宿主因素如致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几乎所有的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HPV;感染了HPV可由自身的免疫力进行清除;若要进展成癌症,需要感染高危型HPV且持续反复感染数十年。高危型HPV(如16、18型)的E6基因癌性蛋白可使肿瘤抑制基因p53失活,引起细胞生长失控,发生癌变。[18][19]

维生素C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主要的途径可能是维生素C可经过一系列电子交换后生成H202,大量的H202进入细胞后通过DNA双链断裂、损伤线粒体内膜、干扰戊糖支路等途径导致ATP耗竭,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21]

维生素C在免疫系统中可以下调某种转录因子的敏感性。在体外试验中,已证明抗氧化剂可以抑制转录因子AP-1(致癌型HPVs的癌蛋白E6和E7表达的核心转录因子)的激活和表达。[20]

在体外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株生长实验中,维生素C对Hela细胞的抑制可能通过三条途径实现: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凋亡率增加,及端粒酶活性的下降。VC能下调E6和(抑制促凋亡)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p53和(促凋亡)bax蛋白的表达。p53能使分裂细胞阻滞于G1期,E6下调能恢复p53正常表达和功能,从而使肿瘤细胞发生周期阻滞;并通过影响下游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下调Bcl-2/Bax的比率,从而使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9]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其他效果相等或相似的成分

眼部

虾青素:

虾青素是一种橙红色的类胡萝卜素,存在于三文鱼、虾、蟹等中,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其功效分别是维生素E的1000倍和β-胡萝卜素的40倍左右。与大多数抗氧化剂在膜的内侧(如VE和β-胡萝卜素)或外侧(如VC)起作用不同的是,虾青素可穿过双层膜,通过清除细胞膜内层和外层的活性氧(ROS)来保护氧化应激,是唯一可以穿越血脑屏障的抗氧化剂。虾青素通过睫状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输送到睫状体,能增加视网膜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量,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睫状体TNF-α的增加,防止睫状肌功能的丧失,从而放松眼部睫状肌,达到提高眼睛调节能力、缓解眼疲劳的作用。[25][26][27]

多项临床试验强调了虾青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年龄有关的黄斑变性、青光眼和白内障在内的各种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改善。[26]

叶黄素: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是一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脂溶性,抗氧化,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与某些藻类生物中的天然色素,有8种异构体,至今只能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多项研究表明,通过饮食或营养补充剂摄入大量的叶黄素,对眼疾有好处,可以预防甚至改善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和白内障。但目前没有发现关于补充叶黄素的适当剂量的明确数据。[28][29]

摄入量范围大概为0.67 mg/d至20 mg/d以上。[28]

是人体黄斑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 但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远离黄斑区时显著减少,减少了100倍。叶黄素抗氧化剂补充试验纳入90名萎缩性AMD患者,证明单独或与其他抗氧化剂联合补充L(10 mg/d),近1年内有明显的有益效果; 特别是观察到L能增强黄斑色素密度值(MPOD)--MP通过吸收有害的蓝光来保护你的眼睛,还能改善视力(VA)和敏感度(CS)。在126名AMD参与者中,补充组(20 mg/d,3个月,然后10 mg/d,再3个月)与安慰剂组相比,可显著增加MPOD约28%。

叶黄素的另一个保护作用是过滤蓝光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光毒性损伤。推测叶黄素的特性可能通过其在视网膜最脆弱区域的定位以及在膜中的特殊取向而被放大。[28] 黄斑色素 (MPs)吸收的峰值约为460nm,位于蓝光的波长范围(450-495nm)。根据浓度的不同,MPs可以吸收40-90%的高能可见蓝光。吸收蓝光可以保护视网膜免受光引起的损伤,减少光散射。[30]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体外研究表明,叶黄素能够通过抑制晶状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来预防牛细胞的白内障,并能防止人类晶状体细胞的紫外线损伤。补充叶黄素2年(15 mg/d)可有效改善年龄相关性的核性白内障受试者的视觉功能,但仍尚存争议。[30]

免疫

维生素D3:

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物效应是通过核受体(nVDR)和细胞受体(mVDR)介导的,其中nVDR是主要受体。1,25二羟胆钙化醇与nVDR结合,作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发挥作用。nVDR在人体中的30个靶细胞包括经典的小肠上皮细胞、甲状腺细胞、骨细胞、肾细胞以外还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表明1,25二羟胆钙化醇除调节钙磷代谢外还有调节免疫的功能。[21][22]

1,25二羟胆钙化醇可直接作用于T细胞,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和相应细胞因子的产生。其中CD4+ T细胞是其作用的直接靶点。CD4+T细胞在功能上可分为两个子集Th1和Th2。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诱导免疫排斥,Th2细胞介导体液免疫,诱导免疫耐受。Th1和Th2互为抑制性T细胞。当VD缺乏或VDR传递信号减弱时,Th1活动增强,Th2和调节型T细胞活动减弱,由此可以诱导出Th1优势免疫应答。1,25二羟胆钙化醇能直接抑制Th1分泌的细胞因子,即1,25二羟胆钙化醇能调节Th1/Th2免疫偏移。[21][23][24]

1,25二羟胆钙化醇还可抑制T细胞的凋亡。1,25二羟胆钙化醇激活VDR后抑制FasL的启动子活性,减少FasL的mRNA表达,抑制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21][22]

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美白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产品形态优势

VC形态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又叫L-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的最纯,生物利用率最高的形式,易通过血液被人体吸收。

抗坏血酸钠: 纯抗坏血酸对一些人的胃来说会很酸(引起胃灼热)。注意盐的摄入量,抗坏血酸钠形式的维生素C会提高体内钠的含量。

抗坏血酸钙:抗坏血酸与钙结合,和抗坏血酸钠一样,可以中和酸性。抗坏血酸钙非常适合对胃很敏感、生病或不能忍受其他形式的维生素C的人。

其他矿物质抗坏血酸盐:可能会在多种维生素中看到抗坏血酸与其他矿物质结合,如镁、铬、锌、锰和钼。当服用任何矿物质抗坏血酸盐形式(包括钠和钙)时,要注意矿物质摄入量,不超过该矿物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31]

安全性及推荐剂量

安全性

UL: 幼儿-400mg,9-13岁孩子-1,200mg,青少年-1,800mg,成人-2,000mg。本品500mg/d安全合理。[33]

维生素C缺乏症:100-250mg,每天一次或两次。[3]

推荐剂量

美国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为65-90mg/d, 最高摄入量为2000mg/d。

我国每日推荐膳食摄入量(RDA):男性90mg/d,女性75mg/d;孕期和哺乳期:<18岁为115mg/d;19-50岁为120mg/d。[3]

英国和印度:40mg/d;一些欧洲国家:110mg/d;荷兰:75mg/d。[33]

副作用 & 禁忌人群

副作用

大剂量的维生素C补充剂可能会导致: 腹泻、恶心、呕吐、胃灼热、腹部痉挛、头痛、失眠症等。[4]

特别注意事项和警告

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无专业医护人员的监督下,避免服用含有维生素C或其他抗氧化维生素(β-胡萝卜素、维生素E)补充剂,可能会干扰正常的愈合。[3]

减肥手术:减肥手术可增加尿液中草酸的含量,过多会导致肾结石,手术后服用大量维生素C可能会增加尿液中草酸含量过高的风险,导致肾结石等问题。[3]

癌症:癌细胞会聚集高浓度的维生素C,只能在肿瘤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C。[3]

肾脏疾病:维生素C可增加尿液中草酸含量,过多会增加肾病患者发生肾衰竭的风险。[3]

糖尿病:维生素C可能会提高血糖。在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女性中,每天维生素C的含量超过300mg会增加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服用维生素C的剂量不要超过基本复合维生素的剂量。[3]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大量的维生素C会导致红血球破裂 有这种情况的人, 避免摄入过多的维生素C。[3]

地中海贫血和血色沉着症:维生素C可以增加铁的吸收,可能使情况恶化,避免摄入大量维生素C。[3]

肾结石,或有肾结石病史:大剂量的维生素C会增加患肾结石的机率,服用维生素C的量不要超过基本的多种维生素中的含量。[3]

肾移植排斥:肾移植前长期高剂量使用维生素C,可能会增加移植排斥的风险,或推迟移植肾工作的时间。[3]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服用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能使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时精神症状恶化。[3]

建议人群

吸烟和烟草:吸烟会降低维生素C水平。此类人应增加饮食中维生素C的摄入量。[3]

References

[1] 曾翔云.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与膳食保障[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4):52-54

[2] 苏桂棋 , 黄和林 , 蒋娜 , 等 . 维生素 C 的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08):120-121,125.

[3]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Overview, Uses, Side Effects, Precautions, Interactions, Dosing and Reviews.” WebMD.

[4] “Too Much Vitamin C: Is It Harmful?” Mayo Clinic, 18 Mar. 2020.

[5] 聂怀鑫,王佃亮.维生素 C 的免疫功能及其缓释技术[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 8(5): 380-383.

[6] Bredbenner, C. B., Moe, G., Berning, J., & Kelley,D. (2019). Wardlaw's Perspectives in Nutrition. McGraw Hill Education, 11th Edition, page 479. ISBN 978-1-259-70998-2, MHID 1-259-70998-1.

[7] Lindblad, Maiken et al. “Regulation of vitamin C homeostasis during deficiency.” Nutrients vol. 5,8 2860-79. 25 Jul. 2013, doi:10.3390/nu5082860

[8]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中国营养学会。

[9] 杨建辉.维生素C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5):434-437.

[10] Carr, Anitra C, and Silvia Maggini. “Vitamin C and Immune Function.” Nutrients vol. 9,11 1211. 3 Nov. 2017, doi:10.3390/nu9111211

[11] 司 南, 吴志鸿, 马 艳.维生素 C 在眼部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眼科学,2013(2): 27-31

[12] Adiel, B., Lawrence, S.M. and Tzipora, G. (2001) Ceramide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apoptosis in 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 lial cells.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2, 247-252.

[13] Cai, J., Nelson, K.C., Wu, M., et al. (2000) Oxidative damage and protection of the RPE.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19, 205-219.

[14] 冯江虹. 抗氧化营养素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18): 22-23

[15] Chen, Ying et al. “Antioxidant defenses in the ocular surface.” The ocular surface vol. 7,4 (2009): 176-85. doi:10.1016/s1542-0124(12)70185-4

[16] Lykkesfeldt, Jens, and Pernille Tveden-Nybor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Vitamin C.” Nutrients, vol. 11, no. 10, 2019, p. 2412. Crossref, doi:10.3390/nu11102412.

[17] Lim, Julie C., et al. “Vitamin C and the Lens: New Insights into Delaying the Onset of Cataract.” Nutrients, vol. 12, no. 10, 2020, p. 3142. Crossref, doi:10.3390/nu12103142.

[18] 王艳华, 黄利鸣. 维生素C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4): 44-46.

[19] 李能,陈忠东,周波. 维生素C体外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株生长及其机制的研究[J]2005, 21(9):1096-1099.

[20] Giuliano, Anna R.,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Risk of Persistent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 The Ludwig‐McGill HPV Natural Hist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188, no. 10, 2003, pp. 1508–16. Crossref, doi:10.1086/379197.

[21] 叶琨,龚智峰.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机理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03):285-288.

[22] 赖兰敏,彭桉平,陈曲波.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17):2169-2173.

[23] 孔菲菲,厉小梅.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新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05):553-555.

[24] 刁飞,陈玉霞,刘宇健.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效应[J].生命的化学,2005,25(4):275-278.

[25] Kono, Keiko et al. “Effect of Multiple Dietary Supplement Containing Lutein, Astaxanthin, Cyanidin-3-Glucoside, and DHA on Accommodative Ability.”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vol. 14,2 (2014): 114–125. doi:10.2174/187152221402150408111137

[26] Giannaccare, Giuseppe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Astaxanthin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Diseases: Emerging Insights.” Marine drugs vol. 18,5 239. 1 May. 2020, doi:10.3390/md18050239

[27] Hashimoto, Hirotaka et al. “Effects of astaxanthin on antioxidation in human aqueous humor.”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vol. 53,1 (2013): 1-7. doi:10.3164/jcbn.13-6

[28] Buscemi, Silvio, et al. “The Effect of Lutein on Eye and Extra-Eye Health.” Nutrients, vol. 10, no. 9, 2018, p. 1321. Crossref, doi:10.3390/nu10091321.

[29] 尤新. 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护眼功能[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 21(7):79-80.

[30] Nian, Shen, and Amy C. Y. Lo. “Lutein and the Aging Eye.” Progress in Carotenoid Research, 2018. Crossref, doi:10.5772/intechopen.79604.

[31] Sanchez, Ana. “What’s the Best Vitamin C Supplement?” Chicagotribune.Com, 3 June 2021.

[32] Snyder, Cecilia M. “How Much Vitamin C Should You Take?” Healthline, 2 Dec. 2019.

[33] Carr, Anitra C., and Jens Lykkesfeldt. “Discrepancies in Global Vitamin C Recommendations: A Review of RDA Criteria and Underlying Health Perspective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vol. 61, no. 5, 2020, pp. 742–55. Crossref, doi:10.1080/10408398.2020.17445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