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焦虑源自于孩子厌学,真是这样的吗?

 壹心大哥 2022-01-20

成为特别读者

 欢  迎  到  微  博 

 @  壹  心  大  哥 

 一 起 评 论 互 动 



作者 | 壹心大哥
编辑 | 壹心工作室
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几年,我主要跟孩子厌学的父母打交道居多,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厌学的事情,可谓是茶不饮饭不食,整日愁眉苦脸。


我问他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十有八九回答就是焦虑、担忧。只有少数人的回答是感到沮丧、内疚。

但是,当我接着问:“你的焦虑担忧是什么,说来听听看”,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因为孩子厌学这件事。

当我再追问:“真是这样的吗?”。

有些人不知道如何回答,有些人会少许生气,有些人则会陷入沉思。

然后,他们会自动跳过这个追问,转向如何帮助孩子早日复学,或者如何帮助孩子在家养成好习惯之类的话题。



▊焦虑源自于无知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无知”, 这里的“无知”并没有评判的意思,仅仅指——

对客观事实缺乏足够的了解,仅凭过往经验、规则或知识快速推导出结论,进而表现在行为上,产生了焦虑。

比如,当你坚信“唯有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会抗拒孩子厌学这个事实,产生了焦虑。

又比如,当你坚信“成绩差与不愿读书的学生,都是坏孩子”,就不接受孩子不肯上学的事实,产生了焦虑。

但是,这些被你奉为“真理”的信念,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试着回溯一下,少年时代被老师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同学,现在是否没有好工作?是否日子过得很辛苦?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在这里,关于直面焦虑,我提供几个思考方向:

  • 你的焦虑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你会用孩子厌学这个事实作为焦虑的借口?
  • 为什么你会抗拒孩子厌学,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呢?

当你发现曾经奉为“真理”的某些信念,现实当中却被无情打脸后,也许你的抵触才会有所松动,可能认同下面我所说的。

孩子厌学这件事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父母焦虑,而是父母无意识地“向外对比”产生的羞愧、厌恶衍生了自己的焦虑。

而且,父母对孩子厌学的感受表达为焦虑,不仅能获得身边人的同情与帮助,还避免了被他人指责为“不负责的父母”。


▊焦虑的真正根源

那么,父母焦虑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真是像我上面所说的,源自于父母内在不愿别人看见的羞愧与厌恶吗?

我经常说,身体感觉是内心感受的忠实伙伴,身体就是内心的镜子。

唯有身体感觉才是当下最真实的客观事实,因为感觉不会指向未来,也不会回到过去。

反而大脑思维中的小我,却经常会逃避客观事实,先用评判、抱怨、指责来消除痛苦,再用各种妄念来自我欺骗或自我安慰。

比如,很多妈妈跟我沟通后,最喜欢说的就是:“我承认孩子的厌学,自己有责任,但是孩子也有他的责任”。

为什么我会认为父母的焦虑并不源自于孩子厌学这件事呢?

咱们来看看,我带领的“身定心静训练营”的某位妈妈写的【觉察记录】,你就会明白了。

  • 事实:孩子昨天跟我说去上学,叫他几次依旧不肯起床,现在8点都早过了,还让我帮他请假。
  • 想法1:孩子今天估计又不想上学
  • 感受1:生气
  • 感觉1:胸口堵得慌
  • 想法2:我就不该相信孩子所说的
  • 感受2:厌恶
  • 感觉2:心脏刺痛了一下
  • 想法3: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正常上学
  • 感受3:羞愧
  • 感觉3:面部发热

这位妈妈以前总是为孩子厌学焦虑、担忧,并对自己的情绪辨别能力很自信,现在通过审视并反思自己写下的【觉察记录】后,她总算明白一些了。

那么,她明白什么了?她当时深有感触说了这么一段话:

“以前,我感觉是孩子厌学让自己焦虑,我认为好孩子应该认真读书,这样作为母亲我才能有面子,心才能安定。”

“后来,当我逐渐有了觉察后,才发现我一直担心自己教不好孩子,会被丈夫、公婆指责,也很担心同事知道后投来怜悯的目光。”

“通过持续地觉察记录,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因为我总厌恶自己没有能力,我总是觉得别人都过得比我好!”

“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各种匮乏。于是,孩子厌学这件事成了匮乏的替罪羊,我真的是对不住孩子啊......”

对于这位妈妈的反思,我深以为然。

只要我们看待眼前的事情、内心的想法,无论事情是真相或假相,无论想法是坏的或好的,应先学会质疑“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就不会被各种负面情绪与信念裹挟,允许每一刻的实相如实存在,才不会做任何人、任何事的受害者。

只有当你抗拒所发生的事情时,才会受制于它,而你的快乐与否就由外在世界来为你定夺。


▊最后的话

其实,很多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焦虑,不是因为诸多内在匮乏 ——

  • 自己没能力教好孩子
  • 自己不负责会被指责
  • 自己不认真会被厌烦
  • 自己没有资格放手不管

而是因为,我们固有的惯性,总是向外攀比,总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 ——

  • 比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

  • 比自己的孩子独立自律

  • 比自己的孩子更受欢迎

  • 比自己的孩子意气风发


然后,就无意识地忍不住“对比”,看不见自己的价值,也看不见孩子的价值,觉得自己很倒霉、很糟糕,就逐渐焦虑了。

但事实上,人和人是没有可比性的,出身不同,家庭不同,教育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不同,能力不同……

所以,和别人对比,是一个无底洞。要不然,俗语总说:“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焦虑,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停止向外对比,开始向内觉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