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1-20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樊兰艳 

研究背景和目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情易反复,病程较长,为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而在这些有临床症状的人群中,只有14%-50%的人会因为这些症状而求医,因此实际发病率估计应该比就诊率更高。但即使这样,IBS的胃肠门诊就诊率仍居高不下。 西医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较多,但因为尚无明确的定论,现在临床上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并未从发病机制的根本来解决,而仅是缓解临床症状的治疗,缺乏特异性,疗效一般,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依从性。


中医古方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主要由

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和炙甘草10味药组成,具有补益脾肺的作用,为治疗腹泻的经典方之一。


导师黄穗平教授治疗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健脾益气为法,并按照临床症状,辨证后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进行随证加减。

经过临床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治疗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本课题即为观察中医古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该方疗效的作用机理。 研究方法:将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32例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日1剂,水煎至300ml服用。对照组31例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对病人进行调查后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设计。试验完成后将临床症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评分,最后将所有临床资料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研究结果: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对于腹部胀满、大便溏烂、排便无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腹痛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9例(59.37%),显效7例(21.87%),有效4例(12.5%),无效3例(9.37%),总有效率为93.74%。对照组治愈13例(41.93%),显效5例(16.13%),有效8例(25.81%),无效5例(16.13%),总有效率为83.87%。经Ridit分析,P<0.05,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西医经典治疗对比具有更好的疗效。且中药作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可以推广其在临床的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