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红卫散文山野村人游记(卷十七)

 燕山诗文 2022-01-20

《苏南七日,荡舟在阳澄湖上》

作者:李红卫

一.尚未发出的游记

十年前的2011年8月某日,我因公出差,坐在开往江南的列车上。北京到苏州两千八百里,列车要运行十几个小时。上车不久,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寻找座位坐在我面前。我看了看姑娘,也就二十岁的样子,这姑娘穿一件蓝花上衣,显得朴素得体,眉清目秀。"您也去苏州吗"?那姑娘问我,语音里带着年轻人的朝气,眼神中透着聪慧。

"是的"!我点点头。车厢外,列车开始运行了,站台上的景物在后移。姑娘站起身说:"您帮我看一下包,我去打杯水"。

"好的"。我示意她放心地去。

一会儿,姑娘打水回来了。车上的人不多,座位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姑娘眼里,我是位五十多岁的长者。因为都是在北京上的车,自然感到很亲切,也就没有了戒备感。言谈中,我知道这姑娘只有二十岁。姓钟,原籍是广东惠州人,在北京右安门医科大学读书。今年暑假她没有回家,一个人出来旅游了。小钟很健谈,她说她每年都要跑几个地方,现在已经去过十几个省了。

我说:"那你就是我们未来的钟医生了"!

"也算是吧"。她说。

"现在社会上骗子很多,一个人出门要注意安全"。我嘱咐小钟医生。

"会的"。她说:"人少的地方不去。不多言,不惹事,不围观,是女孩子的三原则"。

我佩服南方人的聪明。我说,我认识一位江西民工,是个小伙子,他挣点钱就去旅游,二十几岁就跑遍了全国。他说这是智力投资,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然后再选择职业发展安家。

小钟医生说:"南方人就是舍得旅游投资"。

我见她认真地听着,就给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说:"一个外国老太太和一个中国老太太在买房子上的观念不同。外国老太太是贷款买房,等她还上了贷款,人也老了,但她却住了一辈子新房。中国老太太是攒钱买房,等她攒够了钱,自己也老了,没住上几天新房"。

小钟医生对这个故事很有启发,表示参加工作后第一时间就是买房子。她说:"李叔讲得好!”

"准备在苏州玩几天"?我转移了话题问她。

"说不定,苏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都想看看"。她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也想玩几天"我说。

"那我们一起结伴儿游吧?"小钟医生邀请我说。

二.世界长寿之都——南通

"我明天还有事情要办,我要先去一趟南通"。我说。毕竟我是有公务在身的。

苏州到站后,天已经很晚了,我们一起下了车,在车站附近找了家旅馆住下来。小钟医生登记好房间就去休息了。我去广场的书报亭买了张市区图,我要看看市内的主要景点,这是我的习惯。

第二天早上,小钟医生说,她要去观前街逛一逛。我因为去南通,就踏上了另一辆班车。"如果有缘,我们会见面的"。我说。

苏州到南通市大约一百公里,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江苏人把长江南岸叫做苏南,长江北岸叫苏北。苏州为苏南,南通为苏北。在国人的印象中,苏南比苏北富,南方比北方富,沿海比西部富,的确如此。班车很快开到了江边,这里临近海口,江面十分宽广。据游客说,江面有三、四十里宽,轮渡还要半小时,这是我见到的最宽阔的长江。

过江就是南通的地界了。南通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人口接近八百万。

我到南通来,是有我的老朋友。我们是业务关系,根据前几天的电话联系,市法律书店的老板江涛夫妇热情接待了我。事情办得很顺利,午饭后,小江又陪我去逛南通老城。

濠河是南通老城的护城河,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护城河之一。史载:"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全长十公里,水面1040亩,最宽处215米,最窄处仅十余米。整个濠河曲曲折折迂回激荡,呈倒置的葫芦形状,30里濠河环抱老城区,形成"水泡城,城拥水,城水一体"的独特的风格。素有"江城翡翠项链"之称,濠河风景区,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属于国家5A级景区。

作为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南通人口平均寿命80.71岁,百岁寿星多达1031位。2014年5月,南通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

我是第一次来南通,小江老板以地主的身份给我讲解说:"春秋战国时期,南通属吴越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三.苏州的"王府井"——观前街

小江告诉我,南通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如:胡瑗、张謇、卞之琳。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抗战初期投奔延安,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深入到战士和人民群众之中,有大批诗作问世。在《断章》一诗中,他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我在南通的市委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三天的早晨返回了苏州。

苏州,我们前天晚上下车时还没有机会好好了解它。苏州,古称"姑苏",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中国园林界的代表。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徳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苏州,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周围全是水稻高产区,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自宋代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现辖5区4县,人口近1300万。全市有5  A景区6家,4A景区34家。公交车单一票价1元,空调车单一票价2元。

我回到了苏州,先找了家旅馆住下来,然后打个车,围着老城转了一圈,看看快中午了,我去了观前街。

要说苏州最热闹的商业步行街,那恐怕就不得不提观前街了。观前街东起醋坊桥,西至察场院,全长800米,是因千年古寺"玄妙观"而得名的。以"玄妙观"为核心,运用"儒道互补"的原理,形成独特的商业格局,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前街古色古香,让人感觉仿佛时空穿越一般。不管你什么时候来观前街,都会发现这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好象不到观前街,就算白来苏州了。尤其是到了夜晚,观前街更显出一种别样的魅力。苏州人说,观前街就是他们"北京的王府井"。来苏州不去观前街,就好比到北京不去天安门一样噢,观前街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四.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

昱日,天清气爽,我去了心中仰慕以久的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而拙政园又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此为拙政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为"拙政园"。嘉靖十二年(1533年),文徴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拙政园占地78亩,现有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因时间与篇幅所限,我走马观花,三园景物也只略记一二。

拙政园之所以有极高的知明度,其主要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历史名人提供了活动场所。他们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万,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织造衙门设在葑门,而家眷住在拙政园内达二三十年之久。

走出"兰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了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许多人来到这里,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许多来宾都看过《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进门处的假山,同这座假山极为相似。

中园的建筑物名,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大力宣传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西部的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其他建筑还有"三十六鸳鸯馆"、"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五.柳暗花明又一村——留园

中午,我在园中简单地吃了份快餐,下午我就去了留园。这样,中国四大名园我就走遍了。

印象中,苏州是温婉又含蓄的,而留园也是一样,带着一种特有的婉约,轻巧灵动之美。苏州处吴地,文化中带有吴地洒脱自在,淡薄名利的态度。两宋时期,苏式园林开始兴起,中国园林从此进入了"江南时代"。明、清两代更是苏州园林的颠峰期,在不同时期,先后出现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浪沧亭为代表的四大名园。

留园,(曾名:东园)。位于苏州市留园路338号,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始建(1593年)。留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天然成趣。利用云墙和建筑群,把园林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七百多米,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的各有特性的建筑,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我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小钟医生吗?她也认出了我,喜出望外地说:"李叔,真巧,我们一起走吧"!

"好的"。我说。

留园中处处有景,每景都有说明牌,我们认真地看着,不时用手机拍两张照片。

"又一村"取自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又一村"三字,明盛氏时期就有,因园中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又一村"。景点有"花好月圆"、"人寿轩"、"亦吾庐"等。

"涵碧山房"(俗称:荷花厅)。厅高大宽敞,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水榭,楼台倒影,堪称图画。取自宋朱熹诗"一水方碧寒,千林已变红",因建筑前临菏池,故又称荷花厅。俞越《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指此处。

园中有一景叫"小蓬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灜洲,仙人居之"。此处在湖水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

濠濮亭为留园十八景之一。《世说》"晋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濮为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亭为方型四角,刘氏称此亭为"掬月亭",停侧池畔有一石,倒映池中圆月,名"印月石"。

六.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也是我们的必游之处,小学课本中那首张继诗吸引着我们。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年间(公元502—519年)。唐贞观年间,当时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一千多年内寒山寺先后遭到5次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徴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的殿宇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的石拱桥是江枫桥,山门之间的那垛黄墙称照壁(北方叫影壁墙),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江枫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进了山门为大雄宝殿,出大雄宝殿右手为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

钟楼为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花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这口钟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见清末的铸造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这口钟从重量到文字和图案都是世界第一的。那么多文字,一个标点都不错,可惜铸造技术已失传。

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越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一景,碑高3.5米,宽1米。

自从《枫桥夜泊》诗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碑者不乏其人。民国36年12月(1948年),与唐代诗人张继同名的沧州人张继,也刻写了《枫桥夜泊》诗碑,现代张继书写古代张继诗,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死了,而他书写的这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七.中国第一斜塔——虎丘塔

这是我们来苏州的第五天,我和小钟医生在古城刚上了出租车,司机师傅问我们去哪里,我说:"第一次来苏州,不知道苏州哪里好玩,请师傅帮我们推荐一下"。师傅就帮我们推荐了虎丘山,说虎丘塔是中国第一斜塔,是乾隆六下江南必去的地方。这样,我们当然不能错过。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欠事"的千古名句。据《史记》记载:"虎丘,原名海涌山,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山。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司机师傅说,虎丘山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

古城到虎丘只有17公里,十几分钟就到了。山门外有很多卖小吃的,门票每张十元。山不高,我们首先登上了剑池。剑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据说当年吴王阖闾有鱼肠宝剑三千把。另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剑池是虎丘最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过了剑池上山,不久就来到了虎丘塔。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塔身七层八面,高47.7米。这座江南古老的砖塔,在建造时地基就有局部下沉,以后历次修葺并没有控制住倾斜。1976年唐山地震后,该塔出现危险情况,基石碎裂,有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到1981年倾斜得到控制。目前塔顶向东北方向倾斜2.34米。被外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它是江南最早的一座佛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如今已成为苏州的标志。也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0月27日下午,康熙帝来到虎丘山,对虎丘山的奇峰怪石,名胜古迹,兴趣浓厚,留下了美好印象。五年后(1689年),他又下江南准备再游虎丘。来前下了一道谕旨:"将江南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课税与蠲除"。江南百姓被免税后,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捐资,将虎丘山修葺一新,以恭候大驾,在悟石轩处新建了"万岁楼",中立御碑一块,上刻康熙帝免税谕文。

康熙帝曾六次来虎丘(1707年),还在山上行宫住了一夜。他熟悉虎丘,理解虎丘,钟情虎丘,对虎丘题匾写对颇多。如:"烟霞常护林峦胜,台榭高临水石佳","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等等。当年康熙帝书写的匾额、对联,高悬在虎丘的殿堂楼阁,使虎丘的山光水色,生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虎丘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过程,虎丘最兴盛之时,为康熙、乾隆年间。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六次南巡,每次下江南都要光临虎丘,并曾驻跸山上,有几次从浙江回京,途经苏州还要重游虎丘,祖孙二人先后在虎丘题写匾额、楹联数十处,吟诗不下二十余首。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均在虎丘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如:李白、白居易、苏轼谢、唐寅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

八.小桥流水人家——同里

第六天,我和小钟医生去同里。苏州到同里,只有18公里,交通很方便。

同里镇,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人口5.5万。同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旧称"富土"。同里古镇始建于宋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同里水乡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古桥连接,网状河流将古镇分割成七个岛。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宋、元、明、清古桥保存完好。1998年同里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牌楼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水乡众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走在同里明清街,古街全长160米,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保存了原来的历史风貌,(笔者注:这一点,南方人比北方人做得好)。一路前行,古街上很有品味的店铺栉比鳞次,有的出售当地的土特产,有的摆满了字画墨宝,有的挂着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有的正在现做现卖各种香喷喷的小吃,而写着店铺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给人一种古风扑面而来的感觉。走过三元桥,来到古镇中心区,在这里可以体验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同里古镇布局与众不同,河道如网,小桥遍布,民居依水而成,并拥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古迹。余秋雨先生说,中国古典园林中令他最称心满意的就是"退思园"。"退思园"建于1885年,主人当过苏州地方官,因镇压捻军不力被革职回乡而造此园。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退思园以贴水而著称于世,设计者继承了明代《园冶》作者计成的造园艺术,使退思园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的杰出作品而得到世人的关注。因篇幅所限,内宅建筑就不做赘述了。

1986年,美国纽约市以退思园为蓝本,在该市斯坦顿岛植物园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庄"。可见退思园已不是同里人的退思园,而是全世界的退思园了。

中午,我和小钟医生在三元桥吃盒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这里挺适合人居的。小钟说,这里的房价高过两千了,十年后一定会涨到两万元。她说的是后话,但也被她言中了。同里的房子,十年后两万元也买不到了。正所谓:

人生有命,富贵在天。

九.红色经典——毛主席定名"沙家浜"

"沙家浜"这个名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中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我的童年是在学唱样板戏中长大的,能有机会到苏州,沙家浜这个梦是一定要圆的。

这是我们来苏的第七日,上午十点,我和小钟医生转乘公交车来到了沙家浜。沙家浜景区位于常熟市阳澄湖畔,距苏州有40公里,坐公交车119路可直达。2004年,沙家浜影视基地恢复了老街、刁家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

沙家浜的码头上,游船不贵,在春来茶馆上船,可到芦苇荡中一游,每人票价10元。还能听随船导游讲沙家浜的故事。码头上的轮船导游在拉客,大家在导游的指引下排队购票,又依次上船。游轮慢慢向芦苇荡深处驶去……

导游讲:"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苏常太游击抗日根据地。在芦苇荡的掩护下,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沙家浜的故事是真实的,也都是有原型的。1964年7月23日晚上,毛主席在百忙之中来到政协小礼堂,观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江青主抓的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看完戏后毛主席给了它另外一个名字——"沙家浜"。

沙家浜因样板戏而家喻户晓。现在的沙家浜是常熟的一张旅游名片,这里有古朴雅致的亭、台、楼、阁,温婉悠长的江南古街,鸥鹭飞翔的湖泊湿地。

半小时后,我们乘游轮返回了湖堤路。

春来茶馆是电视剧《沙家浜》的拍摄地,茶堂摆放着十来张八仙桌,里墙砌着一个灶台,来到这里耳边好像响起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刁德一故居在横泾老街上,故居的门楼很气派,进入正门穿过一方天井,"六顺堂"正厅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古玩、青瓷、书画。刁德一早年留学日本,雕梁画栋的老宅,充斥着中西合璧的布局。

老街上还有农家民宿院以及各种古色古香的店铺民宅。还能在古戏台上聆听沙家浜的演员们现场表演的《沙家浜》选段。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沙家浜的民俗风情。

我和小钟医生都感到不虚此行。

(完)

注:1.参考书目《史记》.《拙政园》.《沙家浜》

2.资料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李红卫(笔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现住京东燕郊。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唐山分会理事。当过农民、工人、小学教员,供销业务员,图书出版发行员。酷爱文学,多年笔耕不辍。于北京、省市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主攻小说、诗歌、散文,并出版长篇小说《蓝天上的彩虹》。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时代的发展,作品多见于网络。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诗文》、《畿东文化与艺术》、《芳菲文艺》、《江南诗画艺术院》、《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晓犁文化传媒》、《都市头条》、《辽西大地》及河北、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公众栏目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