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陈忠康:艺术需要跳跃性思维,大胆打破规则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2-01-20

图片

艺术需要跳跃性思维,大胆打破规则。好的艺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看某些简牍上的字是半生不熟的,这些字产生于汉末,当时文字已经从隶慢慢发展出楷书的雏形,初具楷书、草书、行书的形态,但不完备。这种雏形的字在书法的艺术里独具魅力。

图片

唐楷就像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三十左右年纪,走向工作岗位的人,习惯于各种规矩。而简牍里的字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有一种天真的性情,虽然骨骼尚未健全,但非常活泼,没有正形,有时如一个熊孩子般但这类简牍的字就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审美里的一种极致之美,而非成熟之美。半生不熟的美也是艺术的一种美。赵之谦写了一辈子书法,他认为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和八十岁大儒这两种人才能写好字。所有努力练书法的人都被否定了,包括他自己。这正是老庄的思想,任何人为的事物,一且刻意得不恰当,就会变得僵化而俗气。

图片

为什么不提倡馆阁体?馆阁体写好不容易,但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批判?因为它就是一个使用工具,是一个不可爱的、被某种秩序训练得毫无生气的一种书体。而生气和活泼性才是艺术的根本。

图片
陈忠康作品  东坡浣溪沙词

如果把书法比作人的话,那么刚出生的小孩子是绝美的,是人间尤物,婴儿没有坏的,只有好的,谁也达不到。但人不可能一直都是婴儿,而艺术之宇书法的人生在青壮年的时候,既有一种爆发力、冲击力又有活力,看似在某种程式之间又跳出程式之外。太过年轻不行,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类简牍的字如十几岁的小孩,虽然骨骼不够老到,但每个字虎虎生威,奇形怪状,都充满了一种想象,是唐代人写不出来的,就像是一个大学生经过制度的调教后变得很规矩,他可能再也回不到八九岁时那种活泼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许是他人生最高的境界,从此走向下坡路。
 
图片

没有人例外,别以为自己年纪大了就走到了人生的高境界,可能最高境界是十七八岁的时候,也许是五六岁的时候。字同样也是如此,不要以为自己尚在进步,也许正每况愈下。当然认淮方向也可能会越写越好。从某个角度来说,唐代的书法就是一种成年人的好,是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好,能够达到君子境界的那种好,能够把法吃透并且性情一点也没磨迮够灵活变通法度,那就是最高境界。

图片
陈忠康作品  崔颢 《黄鹤楼》

以上都是抽象的,落实到实践,如何反映到笔墨上?我们可以从笔墨里去感应。当我们把字写得呆板的时候,写得没有生气的时候,必须看看简读这类字,回到青春,回到童年。这些字尽管骨骼很稚嫩,但它的风神特别好。如果在成熟的字的精神里能够加以利用,那就是更完善的书法在书体变化发展的时期,书法各种各样的造型往往最为生动。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的需求,文字会慢慢统一而变得模式化,所以文字的统一也是有利有弊的。它有利于使用,但对艺术往往是一种破坏。看着这样的字可以生发出很多想象,可以变出很多的花样。这里既有行书的因素,又有楷书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但它停留在粗糙的层面。这些字有待再加工再利用,重新经过文人风雅的陶冶。

图片
陈忠康作品  杜甫《堂成》



陈忠康

196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现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工作于温州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全国首届行书大展评审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