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患者日常十大注意事项

 图书 馆员 2022-01-21

高血压患者日常十大注意事项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众多,患病率20%之多。高血压已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众所周知,长期的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处理积极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十项注意事项。 1、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治疗:健康人群的理想血压为120/80mmHg以下,但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至少应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没有高血压的健康人,建议至少每年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则建议至少每周量一次血压。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最好可以每日监测血压水平。
  2、清淡饮食,饮食要三低二高:高钠饮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故一定清淡饮食,在日常饮食中,应做到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尤其是低动物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蔬菜),多吃蔬菜水果。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人体在排大便时腹压升高可以影响血压,血压的急剧升高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排便困难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平时应多食膳食纤维,尽量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4、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病人的大敌。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都是导致高血压恶化的重要因素。对于处在超重或者肥胖状态的患者,如果减轻部分体重,能够十分有效的帮助降低血压。除了饮食控制,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运动也可帮助你甩掉身上的赘肉。
  5、房事要节制:在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期应禁止同房。
  6、保持情绪稳定:血压的调节与情绪波动关系非常密切。情绪大波动例如大喜、大悲都可引起血压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已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养成自制的习惯,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
  7、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失眠症可能导致高血压。当你睡眠不足时,我们要找出失眠的诱因是什么,例如喝咖啡,压力大,睡前用电子产品,尽量消除导致睡眠不足的诱因,有意识的培养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果长期失眠不能缓解,最好去神经内科就诊。
  8、治疗打鼾,不容忽视:打鼾严重很可能是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期间会频繁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导致身体缺氧,除了升高血压,还有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如果有打鼾的现象,或者你睡醒后还是觉得浑身疲惫,整天都没有干劲,就有必要找医生,进行睡眠监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9、重视自我感觉: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困倦、乏力或失眠等临床症状,一定要检测血压,因为当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发生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
  10、避免高空作业: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停留,起、坐、站、卧要平稳,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高血压作为目前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病,对人体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饮食健康作为高血压患者日常降压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谈谈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低盐饮食。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对于高血压患者,规定每天摄入的钠盐在1.5~5g,轻度高血压患者每日小于5g,中度高血压患者应小于3g。由于我国居民膳食特点,大多喜欢吃咸的食物,因此限盐成为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第一步。日常饮食中要做到:1、做饭时使用可定量的盐勺。2、减少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可用醋来代替;3、减少摄入各类腌制食品。
  二、适当补充钾、钙、镁
  研究发现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中国居民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含镁丰富的食物,如各种新鲜的绿叶蔬菜、牛奶、豆制品等。
  三、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要求
  1)碳水化合物
  高血压患者若合并超重、肥胖、糖尿病等。应根据健康体重(按照BMI来计算),按20~25kcal/kg计算每天总能量。推荐摄入标准粮(米、面)、糙米、玉米、小米等碳水化合物,避免摄入精制(米、面)、糕点、油炸油煎食品等。鼓励定期摄入全麦、豆类、种子和坚果,并建议每周至少摄入4~5份未腌的坚果、种子和豆类。
  2)蛋白质
  适当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人体的健康。建议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蛋类、牛奶等。高血压患者建议选择低脂、脱脂的奶制品。
  3)脂肪
  应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鼓励进食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因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高血压患者应限制摄入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天胆固醇摄入量应小于300mg。
  通过以上综合饮食控制,一般可使血压下降约8~14mmHg。

高血压病人十项注意
一忌极度兴奋 过分兴奋、激动,可使血压骤然升高,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容易发生中风。因此,高血压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稳定的情绪,切忌过分的喜怒哀乐。
  二忌缺少运动 经常而又适度地锻炼,每天至少有规律地运动半小时,是轻度和中度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法。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但是剧烈的运动对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宜。
  三忌肥胖 高血压病人体重增加,血压也会进一步增高;而减轻体重有利于降低血压。因此,高血压病人必须重视自己的体重,以适中为好,超重的患者,应当减轻体重。
  四忌睡眠不足 高血压病人睡眠不足,易导致血压波动。试验表明,高血压病人如果一夜未眠,次晨血压可增高15~30毫米汞柱。
  五忌寒冷天气 寒冷刺激可使血压升高,原有高血压者可能诱发脑血管意外。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顶着冷风行走。
  六忌烟酒嗜好 烟酒可直接刺激心血管系统,使高血压病情加重。故高血压病人应控制烟酒量,为防不测,最好戒烟,不饮烈性酒。
  七忌高盐饮食 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有人试验,限制食盐4周后,血压即可降低12/6毫米汞柱。高血压病人食盐的摄入量,应按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的每天不超过4克盐的标准。
  八忌体位突变 高血压病人的心脏储备功能较差,脑血管对脑血流量的调节功能减退,当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久蹲后突然站起,会产生脑血流量不足,而发生晕厥,导致摔倒等。
  九忌大便干燥 长期便秘的高血压病人应查找原因,进行治疗,以免因排便用力,使腹压增加,血压突然上升而诱发脑出血。

  十忌突然停药 服用药物控制血压的病人,一旦突然停服降压药,往往会使血压回升,脑血管承受的压力突然增大而有可能引起脑血管意外。

老年高血压特点及高血压患者临床用药原则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高,其临床症状及特点与中青年高血压明显不同。在治疗中应注重老年人血压升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机制,做到临床合理用药,其合理用药原则如下。   1 注重长期化用药原则:除非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后血压可不再升高,否则患者应长期坚持乃至终生服药,以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血压己恢复正常者,继续服用降压药物,与对照组比较,仍能降低死亡率。   2 血压平稳控制原则:老年人往往伴有全身动脉硬化,急剧降压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供,因此需要缓慢降压。在降压治疗中,宜选用作用缓和的药物,无效时再用强烈的药物或联合用药,有条件时宜选用长效或缓释制剂。在诸多降压药中,ACEI类降压药通过抑制交感活动对血管的作用。降低血管变异性;ATII类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外周血管运动和促NO与PGI2的释放,使血压变异下降;而利尿剂、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对血压及血压波动的作用呈相互分离。为防止血压骤降,服药应从小剂量(成人的半量)开始,选用起效平稳的长效降压药,确保较好的治疗覆盖(以其长的药物半衰期而得以覆盖下次剂量'晨峰')。用药过程中应经常复查血压,不断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   3 选药个体化原则:在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时,应合理降压、强心、应用ACEI,血压宜降至140/90 mm Hg为好,过低可能影响脑和冠脉供血。使用ACEI时,宜选用依那普利(2.5~40 mg/d),或雷米普利(1.25~20 mg/d);不宜选用开搏通,以防肾功能减退。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硝苯地平、异搏定和硫氮卓艹酮,可使用氨氯地平(2.5~5 mg/d),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不能同时使用,否则可使猝死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阻肺、哮喘等,采用Β受体阻滞剂应慎重。又如使 用非激素性抗炎药能引起钠潴留,可加重高血压,此时可选用小剂量利尿剂联合应用,但合并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者则应禁用或慎用。合并前列腺肥大者或糖耐量减退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据报道70%的高血压患者需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才能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尤其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4 剂量个体化原则:老年高血压患 者在确定所服药物后应选择合适剂量,既要根据血压升高程度,又要结合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因人而异,且不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初开始服用降压药时,宜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增量,达到治疗目的后,可改为维持量巩固疗效。忌单独加大剂量服用一种降压药而产生不良反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且在诸多方面有其自身的非凡性。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年人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从根本上彻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常见老年高血压特点
  1.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年龄在60岁以上、3次以上不在同一天测得的坐位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可定义为老年高血压。
若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小于90毫米汞柱,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2.老年人测量血压注重啥?
  规范化测量血压对于正确诊断老年高血压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需注重以下问题:1)一般测量坐位血压,测量血压前患者需静坐至少5分钟,且将血压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2)与诊室血压测量相比,非诊室血压检测(非凡是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提高血压评估的准确性;3)首次应测量双侧上肢血压;4)监测站立位血压,观察有无体位性低血压。
  3.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高吗?
  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平均每2位老年人就有1人患高血压。在80岁左右的人群中,75%患有高血压。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90%。然而与之对应的是,仅32.2%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控制率仅为7.6%。
  4.老年高血压有哪些特点?
  1)收缩压增高为主。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升高,而舒张压水平在60岁后呈现降低的趋势。在老年人群中,收缩压增高更常见,占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的65%。大量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显示,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
  2)脉压增大。脉压是反映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老年人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升高,而舒张压趋于降低,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特点。脉压>40毫米汞柱诊断为脉压增大,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100毫米汞柱。有研究显示,老年人脉压是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重要的危险因素。脉压水平与脑中风复发密切相关,脉压越大,脑卒中再发危险越高。        3)血压波动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变僵 硬,调节功能变差,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而出现明显波动,部分高龄老年人甚至可发生餐后低血压。 老年人血压波动幅度大,进一步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因此需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4)轻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改变为竖立体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同时伴有头晕、眼花等不适。因此,老年高血压需要注重测量站立位血压,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更应注重。   5)常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健康成年人的血压水平表现为早上高,晚上低,夜间血压水平较白天降低10%—20%。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26lt;10%或>20%、甚至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反较白天升高,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6)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常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缺血性肾病及血脂异常、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患。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发生或加重重要器官损害,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率。   5.新《共识》中提到的分级达标策略是什么意思?

  分级达标是指,高血压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老年患者,首先将血压降低至%26lt;150/90毫米汞柱,假如患者能够耐受,可继续降低到%26lt;140/90毫米汞柱。对于年龄%26lt;80岁且健康状况良好、能耐受降压的老年患者,可在密切观察下将血压进一步降至130/80。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患者,建议将%26lt;150/90作为控制目标。

老年高血压用药,掌握5个原则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1
1、单纯收缩压增高:我国人群统计,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21.5%,占老年高血压总人数的53.21%。而收缩压增高,明显增加脑卒中、冠心病和终末肾病的风险。
2、血压波动大:由于血压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全天血压波动大,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达69%,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更多见。而异常的血压波动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3、合并多种相关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使得药物选择和血压的控制难度增加。
图片
  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误区
1、利尿剂未得到足够重视:噻嗪类利尿剂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已超过半个世纪,是国内外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用药,但有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其使用频率远低于国内外多个研究,与指南要求差距较大2。那么我们真的了解利尿剂的临床获益吗?

小剂量利尿剂不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对12550名45-64岁无糖尿病的患者观察6年。结果显示:校正各种混淆因素后,利尿剂不会导致患者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小剂量利尿剂长期使用是安全的3

小剂量利尿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一线治疗之一:另一项对42项临床RCT研究的Meta分析,共纳入192478例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对于所有CVD终点,低剂量利尿剂均优于安慰剂;其它一线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ARB、ACEI及CCB)在并没有明显优于低剂量利尿剂4

小剂量利尿剂是指南推荐用于老年高血压的的一线降压药:《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6.25~25mg)对代谢影响很小,与其它降压药尤其是ARB合用可显著增加后者的降压作用。此类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5

2、单片复方制剂应用不足:

有数据显示,服药依从性差是影响血压达标的重要因素6。单片复方制剂(SPC)能有效解决用药数量和服用次数两大问题,简化治疗方案,提高依从性,因此成为指南优先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使用两种药物自由联合时,服药中断的发生率是SPC者1.89倍(P<0.0001),三种药物自由联合发生时,服药中断是SPC的2.49倍(P< 0.0001)7

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平稳达标,并关注和治疗相关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其药物选择原则如下1
1、低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2、尽可能使用1次/d、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
3、早期联合治疗,优先单片复方制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不推荐衰弱老年人和≥80岁高龄老年人初始联合治疗;
5、个体化原则:以下药物均可作为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或长期维持用药。
图片
 
复方制剂的优选:长效ARB 氢氯噻嗪
ARB 氢氯噻嗪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联合,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中该类药物很多,基层该如何选择?结合老年高血压血压波动大、合并症多的特点,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1、平稳达标:尽可能使用1次/d、24小时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和清晨血压。
不同的ARB和AT1受体结合能力及药物半衰期不同,降压谷峰比值也有所不同。替米沙坦与AT1受体结合时间更长,血浆半衰期24小时,有更好的降压谷峰比,从而提供了比其他ARB更好、更持久的血压控制8
图片
图片
2、额外的靶器官保护:
替米沙坦有“降低心血管风险”适应症,心血管保护明确。
图片
此外,替米沙坦改善糖脂代谢的能力优于其它的ARB,尤其适用于伴有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老年高血压。国外一项对21个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替米沙坦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优于其它ARB,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舒张方面有显著差异9
3、耐受性好:
国外的一项研究10,7个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相关的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替米沙坦氢氯噻嗪40mg/12.5mg和80mg/25mg头晕发生率一般相似或较低,老年人群耐受性良好。该研究还指出,“替米沙坦肾脏排泄极少,肾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与氯沙坦和厄贝沙坦不同,替米沙坦不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从而降低了细胞色素P450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肾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增加,并且通常使用多种药物,这些特性是有益的。” 结语:老年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老年高血压由于收缩压高、血压波动大、合并症多等特点,其治疗策略与一般人群显著不同。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由于其24小时长效、靶器官保护明确、老年人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是临床尤其是基层中高血压控制的优选方案。50岁后,爱做4件事,心脑血管疾病必上身,想健康、长寿,赶快改

心脑血管疾病,顾名思义,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其通常被定义为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导致心脏、大脑和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上,心血管疾病常分为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分为脑梗塞、脑出血等。
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全国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这已成为影响长寿的关键因素。
在患者人群中,50岁的人群已成为'主力军'。此时,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并且随着抵抗力的减弱,心脑血管疾病更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
50岁以后,想身体健康、长寿,尽量不要做这4件事,以免心脑血管'崩盘'
第一件:喜欢高盐、高糖、高脂饮食
当人们达到50岁以后,味觉就会退化,许多中老年人会觉得食物很甜淡,喜欢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如高盐腌制食品,高糖饮料,高脂肪油炸食品等。
这些食物虽然很美味,但它们是心脑血管的'杀手'。
高脂肪食物会使脂肪粘附在血管壁上,增加血液粘稠度,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高盐食物可以加速10.4%的冠心病死亡,21.4%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10.7%的中风死亡;高糖食物也会加速血管损伤。
因此,这三种食物最好远离。
第二件:血压控制不好
中年和老年人最容易患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中国每年导致900万人死亡。

许多老年人不关心高血压,降压药也是不常吃。然而,它是导致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基本疾病。

一旦血压持续升高,身体的动脉壁就会因缺氧而营养不良,动脉内膜通透性会增加,血管壁会逐渐变硬并失去弹性,从而导致脑出血,导致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腔隙性脑梗塞、脑中风等疾病。
第三件:久坐不动
有些老人习惯玩牌、下棋等,经常一坐就是一天,看似很享受,其实身体已经提出抗议。
长期久坐不动可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形成'斑块',随着血液流入心脏或大脑,就会诱发心肌梗塞、甚至脑梗塞。
如果再加上气温低等因素,更易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因此,老年人应该每半小时起床动一次,不要长时间坐着,以免损伤身体。
第四件:烟酒不离手
人到中年,最离不开的就是烟酒,而对身体伤害最大的往往也是烟酒。
烟草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以一氧化碳和尼古丁为主,吸烟会引起动脉内皮细胞肌球蛋白,形成动脉硬化,加速心梗和脑梗;
酒精还可以诱发酒精性心肌病,甚至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
所以,烟酒是心脑血管的大敌,一定要远离。
身体有2处疼痛,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1、头痛
当脑血管被阻塞时,流向大脑的血液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缺血性头痛。
在早期阶段,范围可能很小,头痛的症状不明显。但是,如果是突然而剧烈的头痛,伴有抽搐,或夜间突然头痛,很可能会严重堵塞,应立即检查。
2、心绞痛
心梗的明显症状就是心绞痛,主要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脂质斑块堵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前胸疼痛。
常在劳累、情绪紧张、受寒后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记住'三减、三懂':
'三减':
1、减压
高血压与脑梗塞有关,脑梗塞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易诱发脑梗塞。
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在平时控制好血压,并遵照医生的建议,定期服药。
2、减脂
心梗的明显症状就是心绞痛,主要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被脂质斑块堵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前胸疼痛。
常在劳累、情绪紧张、受寒后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3、减量
减少食物中的调味料量,少油、盐、糖,每日盐摄入量小于6g,每日食糖摄入量小于25g,同时酱油、鸡精和其它调味品也要减少。
'三懂':
1、懂得健康饮水
水可以稀释血液并减少血栓形成,特别是在清晨直到上午9点。根据调查,在此期间,超过60%的心脑血管事故发生在白天。
因此,记得在此时间之前和之后补充水分。
首先,早上起床洗漱后,喝一杯温水,慢慢饮用,稀释血液,减轻血管负担;
第二,睡前喝一杯温水有利于提高血液粘稠度,保湿呼吸道,帮助睡眠。

2、懂得补充
花青素

常用降压药的分类与选用

一、常用降压药的分类。

常用的降压药一般可分为五大类:

1、利尿剂。

主要是“噻嗪”类药,如氢氯噻嗪等,主要适用于排尿异常并伴有水肿表现的患者。另外,还有呋塞米,对于噻嗪类药物无效时,呋塞米则可能有效。但长期使用或不对证地错误使用利尿药,可能导致体内微量元素的过度排泄,造成人体内电解质的紊乱,常见不良反应是口干口苦、疲倦乏力、尿潜血、尿血之类。应用中要注意避免血钾过低,同时如果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情况,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因为其常见的副作用是:会导致血钾降低、尿酸升高。

2、β受体阻滞剂。

主要是“洛尔”类药,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主要有抑制兴奋、镇静的作用,适用于容易紧张、焦虑、心率过快的患者。适用于高血压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快速心律失常、青光眼和怀孕的患者(总的来说,要以过度兴奋、紧张等表现作为用药的依据),但对于哮喘或周围血管病的患者则不要使用该类药物,同时该类药物还会影响糖脂代谢,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3、α受体阻滞剂。

如派唑嗪,主要有强心、兴奋神经的作用,较适用于有前列腺增生或脂质代谢紊乱的老年患者。从其作用、效果上看,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刚好相反,前者是致兴奋的,后者则是抑制兴奋的,所以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动过速、紧张兴奋的患者,而α受体阻滞剂则正好相反,适用于心动过缓、沉衰不振的患者。

4、钙拮抗剂。

主要是“地平”类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主要是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可以起到减少压差(上压与下压的差值)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单独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其副作用是:可能会引起头痛、水肿、面色潮红等。

5、血管紧张素抑制剂。

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主要是“普利”类药,如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卡托普利等。常见副作用是:会引起咳嗽、血管性水肿。

⑵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

主要是“沙坦”类药,如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等。

普利类、沙坦类药物更适于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左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时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不可用于孕妇。这类药物具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⑴都是长效降压药,能稳定控制 24 小时内的血压,符合理想的降压要求。

⑵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被认为是所有降压药中最安全的,能被绝大多数各种年龄和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所接受。但都不能用于孕妇及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⑶对心、脑和肾脏都有良好的器官保护作用,已有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合并有心力衰竭、糖尿病、肾脏疾病和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服用本药时,不但能降低血压,还能使上述并发症得到有效防治。简而言之,就是对脏器有保护的作用。

另外,沙坦类药与普利类药相比,还有以下的优点:

⑴普利类药能抑制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减少,但血管紧张素Ⅱ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酶促反应,从血管紧张素Ⅰ转变而来;普利类药仅能部分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生成,降压作用难免有漏网之鱼。而沙坦类药却能阻断各种途径产生的所有紧张素Ⅱ与其特殊受体结合,从而减弱或者阻断其升压作用。

⑵沙坦类药不引起干咳。普利类药抑制转换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而蓄积于体内,而缓激肽被认为是引起干咳的重要原因。沙坦类药不影响转换酶的作用,因此体内不致于有大量缓激肽的蓄积,从而避免了普利类药令患者难以忍受的干咳之苦。

由此可见,沙坦类药可以看成是普利类药的一个改良、升级版本,是当前应用最广、最基本的降压药。

二、使用降压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1、关于“副作用”的问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降压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可能对我们身体不利的作用,即所谓的不良反应、“副作用”。那么患者该怎么看待这些不良反应呢?一来不要被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条目吓坏了而不敢吃药进而耽误了病情,二来对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要置之不理,应该记下自己的感受,必要时或复诊时告知您的医生,请医生从专业的角度帮您调整治疗方案。总的来说,我们目前常用的降压药都是经过长期多中心的临床实践考验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2、关于几种降压药联合应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上述的单一药物治疗依旧无法控制血压,而药物剂量的增加又常伴随不良反应的加重,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这时依据不同类别降压药的降压机制上的协同作用,常需选择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压药物联合应用以使得血压达标,可以使得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或较小增加不良反应。目前联合用药已是控制血压的主流观念和方法了,所以不必过于担心是不是多种药物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但是必须切记:联合用药并不是同一种类的降压药重复用药(如“沙坦”与“普利”同用、雷米普利与卡托普利同用之类)而是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的互补合用(如“沙坦”与“地平”同用、“普利”与“噻嗪”同用之类),因为同一种类降压药的重复用药类似于(或等同于)单纯加大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一来疗效不佳、二来不良反应风险增加。

三、常用降压药的选用

由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

1、由于高血压最大的一个恶果就是容易对脏器造成损害,所以,降血压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保护脏器不受损害,因此,具有脏器保护作用的血管紧张素抑制剂通常是必选的基础药物。而在这类药物中,“沙坦”类药物更是首选的。

2、另外,高血压患者常有血管硬化的情况,所以,“地平”类药物也是最常选用的降压药组合的成员之一。

3、至于“噻嗪”、“洛尔”、派唑嗪之类,通常不是必须选用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证状表现和需要去选用,灵活地加减、调整用药量。这里须要提醒一点:“洛尔”和派唑嗪具有相反的证状表现,通常是不可能可以并用的。

四、使用降压药的一些注意事项。

1、服用降压药切忌急于求成,降压不能过快,应循序渐进,平稳降压。

2、选用药物应因人而异,对证下药,不能没有相应的适应症作为依据就乱用药物。比如说,没有小便异常并伴有水肿的证状时,不宜乱用“噻嗪”;没有紧张、焦虑、心动过速之类时,不宜乱用“洛尔”……

3、首次治疗应从单药、小剂量开始,阶梯加药、加量。严重高血压例外。

4、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的单药的治疗效果。

5、熟练掌握并坚持使用几个药物。新药、贵药、进口药未必是最好的。

6、对有效、对证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不能骤然停掉一种甚至突然停掉全部药物,宜对证地、阶梯式地减量、减药。用错药例外。

7、用药量须按规定的剂量用足。

8、尽量选用不影响情绪和思绪的药物,以免引起血压的异常波动。

9、大多数病人的药物治疗须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除非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案。

五、常见降压药的错误使用方法。

1、单一大剂量用药。长期单一品种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剂量,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临睡前用药。夜间进入睡眠时,人体的血压会比白天下降 20% 左右,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或心肌梗死。

3、间断随意用药。有的患者血压升高就服药,血压降低就自行停药;还有的患者感觉症状消失就不服药,这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样做容易造成血压的上下大幅波动,而这种血压的上下大幅波动会大大增加血管和脏器受到意外损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的风险。

六、 降压药是否需要时常调整剂量或换药。

我们的血压会受到诸如饮食起居、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工作忙碌、情绪激动、气候变化(如骤冷骤热、骤晴骤雨之类),甚至有时候食用较多的动物脂肪也会促使血压升高。既然血压变化,药物自然要调整,但这并不是说要随时随意调整,一般的“老病人”都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套调整的策略,但对于“新病人”或者出现病情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还是要及时就医,请医生给您重新制定方案。但切记不可随意停药,尤其是有些患者在取得较好的降压疗效后,就开始麻痹大意,既不经常监测血压,也常常漏服降压药;更有甚者在规律用药后停药数天发现血压依旧正常,就主观的认为自己“痊愈”了,实际上这只是降压药在体内尚未代谢完而产生的“后续效应”而已,一旦降压作用消失,血压则又会飙升,故千万不可随意停药。

降压药换药的问题也是大家经常议论的焦点。总的来说,降压药虽然种类繁多,但一般您的医生会根据不同种类降压药的特性和自己的临床经验为您选择最优的个体优化治疗方案。但有些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会像抗生素一样会产生“抗药性”,时间久了就开始忧心忡忡,其实完全不必这么想,高血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只要是在医生指导下的据证用药、对证用药,还是相对安全的。至于是否要更换降压药,一般取决于该药物的疗效、患者对于不良反应的耐受情况、病情的变化、药品能否买到等几个因素,如果这几点都没有问题,就不必随意换药,大可放心继续使用。

肾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肾病的易混点

肾脏是高血压最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肾脏,而肾脏损伤亦可导致高血压。在临床上你是否对此有所疑惑,混淆肾性高血压和高血压肾病呢?

定义

肾性高血压

指由肾脏疾病所致的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 肾实质性高血压:指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

◆ 肾血管性高血压: 是一综合征,指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性病变,导致肾脏缺血引起的高血压。一般肾动脉狭窄> 50%才有血流动力学意义,≥70%会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高血压肾病

通常指由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小动脉或肾实质损害。

病因



临床表现

肾性高血压

相比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的特点有:

◆ 易进展为恶性高血压。血压急剧升高,眼底出血、渗出;IgA肾病较易继发恶性高血压

◆ 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

◆ 肾实质性疾病进展加速

◆ 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高血压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大部分患者为微量白蛋白尿,少数表现为非肾病范围蛋白尿,罕有肾病范围蛋白尿。

诊断

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按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高血压;其次,根据相关病史及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肾脏疾病,然后鉴别是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还是肾病引起的高血压;第三,注意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虽然无创价廉,但准确性不够稳定;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远端狭窄或肾副动脉狭窄常易漏诊。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通常并不进行肾穿刺活检。确诊高血压(SBP > 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或轻中度蛋白尿,或出现肾小球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升高)等临床症状时,应考虑高血压肾病。

高血压肾病与肾性高血压鉴别

高血压肾病患者高血压病史常长于肾脏病史,出现蛋白尿前一般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定量常< 2 g),镜检时有形成分少;肾功能检查提示肾小管损害大于或先于肾小球损害;肾活检符合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硬化。

治疗

肾性高血压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积极降压,保护肾功能。

肾实质性高血压

◆ 首选RAAS阻断药:ACEI/ARB是保护肾脏最有效的药物,对具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病及糖尿病肾病,延缓肾损害进展的疗效尤为显著。

◆ 钙通道阻滞剂: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保护肾脏。

◆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输出量偏高或血浆肾素活性增高的高血压效果最好。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不推荐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尤其是联合RAS阻滞剂使用。

◆ 联合用药:首选ACEI和/或ARB联合小剂量利尿药。

肾血管性高血压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可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护肾功能,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疗效不佳。钙拮抗剂较为安全有效,可与β/α受体阻滞剂等其他类降压药物联用;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ACEI/ARB,单侧肾动脉狭窄者慎用。

肾动脉狭窄、肾脏已无功能并伴顽固性高血压者可采用肾切除术。但外科手术创伤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已不作为治疗首选。

高血压肾病

治疗原则:积极有效控制高血压,避免或减轻靶器官(肾脏)损伤。

非药物治疗

◆ 减轻体重

◆ 规律运动

◆ 限制钠盐摄入量

◆ 限酒

◆ 戒烟

药物治疗

◆ 小剂量起始,根据需求逐步加量;

◆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平稳降压;

◆ 联合应用降压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治疗效果;

◆ 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治疗。

【健康_高血压】专家指出老年高血压用药存在四个误区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游华玲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式,如何正确服用降压药、管理好自己的血压?请听听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张群的专业意见。
  治疗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张群介绍,老年人对高血压的治疗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尤其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常见以下四个误区:
  1.任性用药:老年人对高血压症状认识不深,经常出现凭自我感觉服药的现象。比如无不适感觉时少服甚至不服药、间断服药;或者不测血压直接盲目服药的。殊不知,这些服药方式都是任性的也是错误的。长期如此会使血压忽高忽低,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血压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甚至使病情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疾患。此外很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并且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2.心急降压:有的老年人血压升高了,心急着把血压降下来,于是擅自加倍服药或数药并用,使血压骤降。有时候降压过快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梗塞。
  3.服药时间不对:血压在上午的时候达到最高,应在早上服用降压药,但是有些老年人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这样容易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 ,阻塞脑血管并发缺血性脑中风。
  4.不信处方擅自用药:服药几天后血压并没那么快降下来,患者就觉得医生开的药没用。于是偏信广告或者采用熟人治疗高血压的用药处方来服药,这样就势必出现治不对症、药不对病的情况,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避免不合理用药
  “老年人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四号杀手,”张群提醒,老人服用抗高血压药需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用药:老年人高血压基本都需要坚持长期服药,初次诊断血压值不是特别高,病情比较稳定,也没有其他的并发症,只需服用一种药物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严密地监测血压情况。
  2.耐心降压:降压药的起效时间有长有短,一般降压效果在服药后一到两周才会见效,所以要耐心的慢慢接受治疗,不要自行调整用药量。当达到理想血压时,可以长期按一定剂量服用。
  3.遵医嘱服药: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的血压情况来开处方。不同类型血压使用的药物不一样,有的老年人觉得降压时间太久而不满意,切不可随意服用其他药物,建议可以到医院咨询医生或药师。
  4.不可随意停药:服药后如果不合适,不能自行减量、停药或换药,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如果降压药有效,不必换药,每天应该定时定量服药,不能因血压下降而自己停药,可能会引起血压反弹上升,病情恶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