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120教学手记——关于苏州零模小说阅读主观题题干表述的思考

 晋诺工作室 2022-01-21

苏州零模选择了汤成难的小说《高原骑手》,选文在原作基础上作了较大程度的删节。两个主观题是:
8.小说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汤成难小说有着“平淡而隽永”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分)
 
首先,该如何理解第8题的答题要求呢?
单从语句的表达上看,题干的表达有两个重心,一是“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一是“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一指向反复的价值与作用,一指向“噶玛坡”的内涵与意义。那么答案也就有两个指向。认真审题的同学会,会兼顾二者;细心的同学就有可能专注于“反复提及”上,不细究的同学可能就针对每处“噶玛坡”的内容作些阐释。
那么,从“反复提及”层面来作答,该怎样解读呢?
首先,小说在不同的情节中反复提及噶玛坡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的内涵构成了小说表达的特殊价值。比如,从人物形象的心理角度看,在“反复提及”中使小说在“依恋、激励、归属”的情感中刻画出嘉措成长的历程。
其次,“反复提及”构成了小说叙事的多个节点,从而使叙事富有节奏,整篇小说连贯一体。
再次,“反复提及”,“噶玛坡”不断得到强化突显,从而使这一特殊场景成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旨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是强调“噶玛坡”,答题应该指向多处“噶玛坡”的具体内涵。这就是答案所给的答题指向:
①“噶玛坡”是嘉措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他的乐园;
②“噶玛坡”是嘉措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生的启迪者;
③“噶玛坡”是嘉措成长的见证者;
④“噶玛坡”是精神自由的象征。
改卷时,阅卷者作了说明:题目主要考察对文本中的关键物象“噶玛坡”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噶玛坡”的意蕴,题干中的“反复”是指多次,而不是“反复手法”。
这个解释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题干的表述确实存在多种理解的可能。
这样看来,这个题目的表述还是不够严谨的。
 
再来看第9题。
参考答案如下:
①文章选取寻常景物,却又赋予其不同寻常的特点,如写溪流的恣意、梭梭柴的倔强、石头的孤傲等,意味深长;
②写日常生活细节,如桀骜不驯的牦牛在嘉措手里,不用缰绳、嚼子却能和他配合默契,耐人思索;
③写高原少年骑手的传统比赛,面对唾手可得的第一名,嘉措选择了放弃,引人深思;
④少年嘉措的小故事,能带给读者更为深远的人生启示。
阅卷时作了如下的调整:
1.平淡:
①选材上:文章选取寻常景物,选择日常生活细节,选材平淡;(1分)
②故事上:文章写了高原少年骑手的小故事,如给牦牛洗澡,参加传统比赛,都是藏民日常小故事;(1分)
③情节上:作者淡化情节,并无波澜起伏;(1分)
④语言上:文章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1分)以上都体现了小说“平淡的特点”。
2.隽永:小说虽然平淡,但多有隽永之处,耐人寻味;(1分) 面对唾手可得的第一名,嘉措选择了放弃,引人深思,写出了成长的含义等等。(1分)
 
显然,阅卷人员感觉到了这个命题与参考答案的不完备,主动作了修正。但调整后的答案明显带有套路化特征,这会引导学生思维固化,一碰到这样的问题,就会从这样的一些角度出发,甚至不去关注文本。
比如,“每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呐喊声震耳欲聋,风马纸漫天飞舞”“嘉措感觉自己瞬间长高了,变得顶天立地。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
这些语言平实吗?
情节上,马上就能拿到第一名的嘉措忽然变了道,舍弃了这个荣誉,而奔向了属于他自己的“噶玛坡”,这能说是“无波澜”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参考答案不确定性这种情况呢?
因为,“平淡而隽永”是一个非常粗泛的评价词,不具有唯一性和准确性,用这样的评价语来反推文本,往往会出现多种理解的结果。全国卷命题“故事新编”“冰山理论”等,是文本的突出特征,具有排他性。因此,答案鲜明准确。
命题不易,命一道好题尤难,这一点只有命题者知其甘苦,在这里向命题者道一声辛苦,也向调整答案的阅卷老师道一声感谢。
我们讨论这个题目不是挑刺,而是来共同探讨测评之道,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测评质量。
 
附:
高原骑手(节选)
汤成难
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
这一切都是慢慢发生的,嘉措甚至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缝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
躺累了,嘉措便绕着山坡走一圈。这个低矮的却有着明显分界线的小山坡恍若嘉措的领土。他想起曾在书上看过的故事,那个一天看四十三次日落的小王子。嘉措想,噶玛坡就是他的星球吧?但是,他一点都不孤单,因为他有扎日。
比赛快要临近时,嘉措带扎日去溪边洗了个澡。草原上的中午已经非常炎热,热气蒸腾在草地上空,远处被日光灼出一片空茫。嘉措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再将扎日牵到浅水处,嘉措制作了一只简易的舀子——由半只皮球和一截木棍构成。水从扎日的脊背流过,像长着小脚丫似的,在它黑黑的毛发上奔跑,小脚丫经过之处,毛乖顺地贴在皮上。扎日充分享受着这舒服的时刻,在水中一动不动,任其摆布。
嘉措想起扎日年轻的时候,由阿木乎的那辆皮卡送过来,也是在傍晚,嘉措原本和多吉玩捉迷藏,多吉又悄悄溜掉了,不见踪影,留下嘉措孤零零一个人。扎日从皮卡下来的时候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它的身材壮硕,全身乌黑的毛像南方丝绸一样光滑。扎日抬头叫了几声,像是打招呼,又像表示某种不屑。这些年,扎日一直不太合群,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嘉措还记得扎日被鞭打的那次,转场时,它故意将身上的重物甩到地上,几只酥油茶碗摔得稀碎,扎日被阿爸抽了好几鞭子。
这个下午,有关扎日的记忆像闸门一样打开,嘉措一边洗刷着,一边回忆;一边回忆,一边向扎日讲述。草原上静悄悄的,只有嘉措和扎日的低语,以及水流轻快奔向远处的声音。
他们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帐篷,阿妈把牛羊赶进圈里,阿爸正盘腿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一张羊皮在搓揉。这是一张熟过的皮子,经过搓揉会变得柔软细腻,仿佛丝绸一般。阿爸见嘉措进来,说这是给他做“擦日"藏袍用的,现在还差两张羊羔皮就准备妥当了。羊皮在阿爸紫甘蔗一样粗苯的手指下逐渐软沓,嘉措坐在一侧出神地看着,仿佛那种柔软是从阿爸粗糙的手指里流淌出来的。嘉措将手伸过去,轻轻抚摩着,手指顿时被一种柔滑的感觉给俘虏。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一百多头牦牛参加了这场盛会。牦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除了那些十二三岁的灵敏体轻的少年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人们身穿藏袍,有的腰上扎了红带,脚蹬皮靴,神采奕奕。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比赛,还是祖毛乃则山下的盛大庆典。
托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了、螺号声声,祭坛里煨起了桑烟,发号施令的枪就要打响。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阳光正铺洒在这条被两侧的观众簇拥的“道路”上,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
突然、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
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耳边充满欢呼声、分不清每一缕欢呼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或许人们并不是给某个特定骑手加油,而是通过这样的呐喊表达一种兴奋。牦牛们有的向前奔跑,有的还愣在原处,它们不像马、天生就有方向感,或许正是这种愣头愣脑的样子更引起人们的阵阵尖叫和哄笑。
终点处人们挥着彩旗,呼喊着“秀加不、秀加不”(加油的意思)。呐喊声震耳欲聋,风马纸(藏地用于祈祷的物品)漫天飞舞。五彩的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感觉自己瞬间长高了,变得顶天立地。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
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这个时侯,他的脑海里都是那个晚上的歌声,他从同德县的央扎西第舅家走向草原的夜晚,分不清是努舅的歌声还是自己的,歌声悠长,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
十五的月亮将西沉,是东方的太阳要升起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叙写嘉措骑牦牛的情景,如两腿“轻轻一夹”、用脚“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意在表现人与牛的默契,突出他骑术高超。
B.文中细致地描写比赛前嘉措耐心地给扎日洗澡,引出了后文的回忆,扎日在洗澡时的温顺与它刚来时的“桀骜不驯”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C.阿爸反复揉搓羊皮使之变得细软,来给嘉措做“擦日"藏袍,这是一种独特的草原文化,意味着一个孩子要经历无数考验才能获得成长。
D.小说结尾写嘉措和扎日在即将夺魁时偏离了目的地,“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是因为往昔的歌声唤醒并坚定了他的内心选择,意蕴丰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后半部分浓墨重彩叙写牦牛盛会,着力渲染比赛的热烈气氛,为故事发展蓄势,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
B.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写物生动形象,语言具有诗意之美,展现了高原的地域特色。
C.开赛前阳光铺洒,“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比赛中阳光给噶玛坡“镶上了一道金边”,暗示嘉措对比赛的信心。
D.小说用丰富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回忆和现实穿插,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展现了一个草原骑手的成长过程。
8.小说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 分)
9.有人认为汤成难小说有着“平淡而隽永”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6 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