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九

 温馨微语 2022-01-2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李 斌


今天接着读《西次四经》符禺之山、石脆之山、英山。

符禺之山

【原文】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①,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②,其实如枣,可以已聋。其草多条③,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葱聋④,其状如羊而赤鬣⑤。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⑥,可以御火。

【注释】

①禺之山:符禺山,在今陕西境内。②文茎:植物名。一说指无刺枣。③条:植物名,一说指蜀葵。④葱聋:动物名,疑指藏羚。⑤鬣(liè):胡须。⑥翠:翠鸟。喙:鸟兽的嘴。

【翻译】

再向西八十里有座山,名叫符禺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铜,北面有许多铁。山上有一种树,名叫文茎,结的果实像枣,吃了它可以治疗耳聋。山中生长的草大多是条草,形状像葵一样,开红色的花,结黄色的果实,果实的形状像婴儿的舌头,人吃了它就不会产生迷惑。符禺水发源于这座山,向北流入渭河。山中的野兽大多是葱聋,它的形状像羊,却长有红色的胡子。山中的鸟大多是鴖鸟,形状像翠鸟,却长着红色的嘴巴,人们可以用它来防火。 

再学习笔记
一、关于符禺山。说法一:指向今华州区遇仙河的源头峪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水经注》作“觀愚之山”。《纬略》引此作“将遇之山”。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山在今陕西华州西南四十里。《水经》云:“渭水又东过郑县北。”郦道元注:“有符禺之山。”《太平寰宇记》云:“郑县符禺山,在郑县西南一百里,高一百丈。”《清一统志·同州府一》引《华州志》:“符禺山,即今之涧谷,在华州西南四十里。”据清朝的《续华州志》与民国时的《重修华县志稿》的考证,符禺山又称招峪,后又因东汉时的王乔隐居于此而称王乔谷,再又演变成乔谷、乔峪、桥峪,在今大明镇南。说法二:指向今华阴县罗夫河的源头峪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水经》云:“渭水又东过华阴县北”。注有符禺之山。说法三:指向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与西安市临潼区两区的界河零水的源头零沟。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符禺之山,今渭南县西南蓝田县北分水岭,亦曰横岭。根据与上下二山的里距和方向,我比较认同说法二。“符禺(fúyù)”者,夫峪(或敷峪)也。应当是“夫峪(或敷峪)”二字的假借字,今秦岭峪道中还有大夫峪、小夫峪遗留。符禺之山应称为夫峪之山(或敷峪之山)。其名的传承顺序应是先有符禺,后有夫峪,最后才有敷峪。
【知识链接】大敷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奇峰峻秀,敷水奔流,风景宜人。唐白居易《过敷水》诗曰:“野店东头花落处,一条流水号罗敷。芳草艳骨知何处?春草茫茫墓已无。”许浑《经敷水》诗云:“修娥颦翠倚柔桑,遥谢春风白面郎。五夜有情随暮雨,百年无节待秋霜。重寻乡带朱藤合,更认罗裙碧草长。何处野花何处水,下峰流出一渠香。”两首诗赞的就是大敷峪和罗敷河,可见,在唐代人们就习惯将此处风景与汉乐府《陌上桑》里的罗敷联想在一起了。罗敷河本称敷水,与汉乐府之秦罗敷本无关,但因唐白居易的诗《过敷水》而讹为罗敷河。
二、关于符禺水。一说遇仙河。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水经注》作“符愚之水”。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水经注》云:“渭水又东,合沙溝水。”水即符愚水也。南出符石,北径过符禺之山,北流入渭。《金史·地里志》云:“郑有符愚水。”水今在同州府华州西,俗名“遇仙桥河”是也。二说今零水。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符禺之水,今泠水河,北流至临潼县零口镇入渭水。三说今罗敷河。符禺之水应为夫峪之水(或敷峪之水),另有“禺水”当为“峪水”。我比较认同说法三。
【知识链接】罗敷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也称罗夫河,古称敷水,因出于秦岭大敷峪得名。罗敷河上游有多条源头,一般称菜子坪沟为正源,按长度林家沟应为正源,以林家沟为源,罗敷河发源于秦岭林家沟,流经罗敷镇(敷水镇)、桃下镇桥营村,北流汇入渭河,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
三、关于文茎。文茎这种果树有两个显著特征,先说第一个特征:“文茎”。文,错画也,象交文。也通“纹”,有纹理之意。茎,枝柱也,本意为植物的主干。用文茎命名,大体是因为从外观上看它的树干上有很多纹路。其实大多数树木,树皮上都有点纹路。既然用“纹”来对“茎”进行修饰,本身就说明这种果树茎干上的“纹”是它的主要特征,这种纹象竹节一样明显,又比竹节还有密,密得像螺杆上的螺纹一样,才配称“纹茎”之名。这种果树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实如枣”。这一层意思是说它不是枣树,另一层意思才是说“它的果实像枣子”。但是果实象枣子的果树其实也很多。《艺文类聚》卷六一引用汉代刘桢的《鲁都赋》“其木则赤桋、青松、文茎、蕙棠。”鲁都指的是山东曲阜一带,说明这种树在华北可能也有分布,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线索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可以已聋”。
四、关于可以已聋。《本草纲目》〔果木〕部收载的耳鸣耳聋主治药:干柿同粳米、豆豉煮粥,日食,治聋。柘白皮酿酒,主风虚耳聋。牡荆子浸酒,治聋。茯苓,卒聋,黄蜡和嚼。山茱萸、黄檗。胡桃,煨研热塞,食顷即通。杏仁,蒸油滴。石榴,入醋煨熟,入黑李子、仙枣子,滴卒聋。孟诜《食疗本草》云:“干枣主耳聋。”是也。又《神农本草经》云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艺文类聚》引束晳《发蒙记》云:“甘枣令人不惑。”疑因此经下文相涉而误,当云:“甘枣令人不聋。”:“山茱萸,一名蜀枣。”《神农本草别录》云:“主耳聋。但我知道现在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听力明显下降,甚至会耳聋。经文的“可以已聋”也许是侧重这方面的功效。如此,则文茎比较易找。但谁也说不准。
五、关于葱聋。吴任臣《山海经广注》《骈雅》曰:“羊之异者,一角谓之䍶䍶,赤鬣谓之葱聋,一角而神谓之觟䚦,觟䚦即獬豸。《事物绀珠》曰:“葱聋如羊,黑首赤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此即野羊之一种,今夏羊亦有赤鬣者。李时珍《本草纲目》:“生江南者为吴羊,毛短;生秦晋者为夏羊,毛长,剪毛为毡,又谓之绵羊。”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注,葱聋为藏羚羊。藏羚羊是雪域高原上的精灵。所以,葱聋疑为鬣羚或藏羚羊。
六、关于翠和鴖鸟。郭璞《山海经注》:(鴖)音旻。毕沅《山海经新校正》:《说文解字》有“[昏鳥]鸟”。郝懿行《山海经笺疏》:“鴖”当为“[昏鳥]”。《太平御览》引此经,正作“[昏鳥]”。《说文》云:“[昏鳥],鸟也。”《广韵》云:“[昏鳥]鸟,似翠而赤喙。”《正字通》:“[昏鳥],似翠赤喙,冥鹊也。郭璞《山海经注》:翠,似燕而绀色也。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翠、鹬。见《尔雅》,郭注与此同。以汪绂《山海经存》:翠有两种。山翠大如鸠,青绀色;水翠小如燕,赤喙丹腹,青羽鲜好,短尾。此鴖鸟似山翠而赤喙也。所以,鴖鸟疑为蓝翡翠鸟。
综上:符禺之山为今秦岭七十二峪中的敷峪(华阴市的大敷峪),符禺之水为今大敷峪河(罗夫河),其源头即图上标高为2483米的今少华山。


【原文】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①,其木多棕枬②,其草多条③,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疥④。其阳多㻬琈⑤之玉,其阴多铜。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⑥,以涂牛马无病。

【注释】

①脆之山:石脆山,在今陕西境内。②棕枏:棕榈和楠木。③条:植物名,与上节中的“条”不同。④疥:疥疮。 ⑤㻬()琈():美玉名。 ⑥流赭(zhě):流即硫磺,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赭即赭黄,是一种天然的褐铁矿,可做黄色颜料。

【翻译】

再往西六十里有座山,名叫石脆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棕树和楠木,生长的草多为条草,这种草形状与韭菜相似,开白色的花,结黑色的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可以治疗疥疮。山的南面有很多㻬琈玉,山的北面有许多铜。灌水发源于此,向北流入禺水。水中有很多硫磺和赭黄,将它们涂在牛马身上,牛马就不会生病。



太华之山

【原文】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①,其上多杻橿②,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流注于招水③,其中多鳢鱼④,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䉋⑤,其兽多牛⑥、羬羊⑦。有鸟焉,其状如鹑⑧,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⑨,可以杀虫。

【注释】

①英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②杻(niǔ):檍树。橿(jiānɡ):木名,古时用作造车的材料。③招(sháo)水:水名,可能为今陕西渭南的皂水。④鳢(bànɡ)鱼:鱼名。一说应作“蚌”⑤箭、䉋(mèi):箭竹和竹。⑥牛:野牛。 ⑦羬(qián)羊:一种野生的大尾羊。 ⑧鹑:鹌鹑。 ⑨疠():瘟疫,也指恶疮。

【翻译】

再向西七十里有座山,名叫英山,山上长着很多杻树和橿树,山的北面有很多铁,山的南面有很多赤金。禺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招水,水中有很多鳢鱼,形状像鳖,发出的声音像羊的叫喊声。山的南面生长着很多箭竹和䉋竹,山里的野兽多是牛、羬羊。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鹌鹑,长着黄色的羽毛、红色的嘴,这种鸟名叫肥遗,人吃了它可以治疗恶疮,还能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再学习笔记:
石脆之山:今之涧峪。据清朝《续华州志》与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的考证,石脆山就是涧峪。涧峪当地人俗称“阶”峪,内又分东西两条峪道,今分属高塘镇和东阳乡。
灌水:今涧峪河。郦道元的《水经注》称灌水为小赤水。
禺水:今箭峪河,据旧志称大赤水。箭峪河与涧峪河北流至圣山武家堡汇合,称赤水河。
【知识链接】涧峪是赤水河上游的一支重要峪道。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南部的秦岭山区北麓纵深处。涧峪河,古名灌水,又名小赤水,在山口合流归一。向南、向上,自然地貌又分割为东、西两道涧峪河,呈“V”字形阵势,伸向秦岭主峰。地理上,按东西位置,又把两条支河流所在的峪道称为东涧峪和西涧峪。
流赭:硫黄和赤土。“流”是“硫黄”,硫黄是一种天然矿物质,中医入药可杀虫。“赭”,学者们意见认为是“赤土”,即红色的土。因为灌水(涧峪河)是赤水河的上游,赤水河的得名,应与流水将这种红土带入河中使河水变赤有关。
招(sháo)水:经文注释为“水名,可能为今陕西渭南的皂水。”这样一来英山就跑到后面的浮山之后了(竹山和浮山下次再解读),里距也与经文明显不符。上面说到石脆山是涧峪,灌水是涧峪河,涧峪河向西最先到达的就是箭峪河了。而箭峪河的下流是赤水河(大赤水)。
英山:箭峪河的源头峪口——箭峪口(注意不是箭峪岭)。
综上:石脆之山即今陕西华州区的涧峪,灌水是今涧峪河,英山是今陕西华州区的箭峪口,禺水即今箭峪河,招水即今华州区与渭南的界河赤水河。
至此,上古时期科考队认为属于华山山脉及其支脉的七座山已经讲解完了。

作者简介

李斌,籍贯湖南,19731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单位公职人员,爱好诗词写作。善于发现身边感动的瞬间。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八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七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六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五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四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三

李斌:满江红·生命不会再来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二

李斌:我读山海经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