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朵朵花开淡墨痕-浅谈徐行健先生的绘画艺术

 昵称61560146 2022-01-21
图片

(徐行健先生)

徐行健,山东泰安人,生于1943年。 高级美术设计师、研究员、画家、书法家、中国家纺产品设计中心主任、总设计师、瑞典NCS大自然色彩协会中国地区特约设计师、济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委、济南美术家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政协委员。

             朵朵花开淡墨痕 

                     —浅谈徐行健先生的绘画艺术

1

大概一百年前,在上个世纪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西文化,新旧思想,新旧文艺激烈地碰撞。一批伟大的先行者、先知先觉者,于中国旧文化、旧文艺、旧道德,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反思。随后,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医学、建筑包括绘画等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当然,这场革新运动比较激进,有值得反思之处,但就其主流而言,是大开放,大进步。

中国人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无穷。甚至可以过分一点说,自此之后,中国的一切进步都得益于此,一切的退步、灾祸,都是因为丟掉了这场运动的精神。但一件事,常常是有利有弊,中国人在这场激烈变革中,获得进步的同时,自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切中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似乎一下子都面目全非了,要做彻底的打倒和批判。

图片

(徐悲鸿与齐白石)

可是在绘画上或者说大的美术领域,有一些不同。无论是当时的革新派,还是保守派,都承认中国传统绘画有极高的成就,有了不起的东方美学精神,是民族的审美标志、文化骄傲。所不足者,是不重视写生写实和程式化的问题,所以,对待传统绘画从来没有产生过类似废除汉字似的主张,主流观点,可以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那就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那么说,中国传统绘画必有其不朽的价值和魅力,才能使诸多先贤在巨大的变革时期,在"改之、增之"的主流论调中,仍然坚定认为有须"守之、继之"者。中国画的魅力在于何处?美在哪里?其意蕴和精神核心究竟是什么?

我不揣浅陋,且试言之。愚以为,中国画之魅力,全在于以下三点:一是书法用笔,骨力洞达。二是水墨精神,烟云满纸。三是清灵含蓄,诗意禅心。没有书法的骨法用笔,干湿浓淡的水墨韵味及以诗为魂的美学追求,中国画的美无从谈起。

2

可是,遗憾的是,百年过后,仍然有不少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不重视书法的练习,胡涂乱抹;不重视水墨的精神,黑脏丑乱;不重视诗的意境,媚俗浅薄。这是令人失望的。

但也有不少人,一直笃定于中国画千古不易的优秀传统,坚持书法用笔与以诗为魂,孜孜以求,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可喜成就,这其中,徐行健先生就是一位优秀的代表。

图片

(徐北文先生)

介绍徐行健先生,并不容易。如百度可知的徐北文先生长子、色彩美学专家、家纺设计师、书画家等等,这些标签其实都不足涵盖他。我觉得,谈徐行健先生,还是首先应当承认,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是一位学问家,他的知识极为广博,所识所见高蹈绝俗。而后才有其画。正如宋遂良教授所说,“画的好,还是因为画家的人好”。宋教授所言之“人好”,当然不是专指人的品德好,而是兼含学问修养等等,行健先生其书、其画、其色彩设计,正是以此为前提的,是与当今的写字匠、炫技派有本质区别的。

3

行健先生绘画,以花卉为主,牡丹是他最常画的。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牡丹也是常见的,从北宋院体画,到青藤白阳,到吴昌硕齐白石,代不乏人。可是到今天,牡丹这个题材,好像完全被画俗了,动辄大红大紫,妖艳无格,简直无法入目。这种俗艳的牡丹画料想大家应该都见到过,无须我多做介绍,这种画之所以如此可厌,就是因为它丟掉了中国画传统中一以贯之的骨法用笔、清雅设色以及诗意构图的原则。完全倒向了求艳丽,求喜庆,求妖媚。中国画是文人画,其美的核心全在一个“文”字,如此,则无“文”可言也!

图片

(徐行健先生《牡丹图》)

行健先生感于此,故其牡丹力避艳俗而远接传统。今不同弊,古不乖时,自成一家。谈到继承传统,可能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常常有负担,甚至有很茫然的感觉,因为中国的传统太过厚重,莫说得其神髓,就是其技法,也极难探求。再者,你即使画到了青藤白阳,今人也不爱看,已非其时也。行健先生则很淡然,他虽然是色彩专家,但他没有走齐白石大红大紫、妙用色彩、化俗为雅的路子,而是从明人钩花点叶中受到启发,又结合黄宾虹焦墨山水的思路,画出了自己的风貌。焦墨钩线,淡墨点染,略施色彩或不施色彩。初看似无惊奇,久观愈见其妙。焦墨飞白,力透纸背,淡墨泼洒,意兴淋漓。再加上他深厚的西画造型功底,几十年的写生写实功夫,直造此新徐家牡丹样!

图片

(徐行健先生写生稿)

4

除牡丹外,行健先生也擅梅花。王冕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这首诗,基本概括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梅花的主基调,淡雅冷幽,清气满纸。早期文人画梅,墨笔点花者颇多,明清时期则以钩为主,不施色彩。到晚清,特别是吴昌硕齐白石后,方才广泛用彩,但不是朱红,而是用胭脂红,胭脂红,近于墨黑,色调暖中含冷,契合梅花的精神。

图片

(徐行健先生《清风拂玉》)

行健先生的梅花则是兼融古代诸家之长而又能推陈出新,焦墨钩线,淡墨点染,写出枝干,可谓老干虬枝,曲铁断金。再用中锋钩出花瓣,石绿调淡墨,以极浅的色彩点花心,一片片,一朵朵,珠圆玉润,雪魄冰魂。技法上是全新的,精神上又是与古贤一脉贯通的。

5

行健先生的葫芦,又是另一番风貌,绝少点叶,老藤缠绕,一种傅山、王铎大草书的钩线。构图上十分简洁,几笔葫芦须,颇见禅意。

图片

(徐行健先生《葫芦》)

除花鸟外,行健先生也画山水。峻岭崇山,楼台亭宇,长松,烟霞,流水,泊舟,无不精妙。

行健先生常画一种山水图,近处双松峙立,远处山峦起伏,于更远处做一巨峰耸入云霄。松下一溪清流,近岸泊舟一叶。我爱其清雅,曾题诗云:“泊舟松下任流水,不负前山数点苍”。

图片

(徐行健先生《且听风吟》)

除上述之外,行健先生也常画萱草、金魚、雄鹰、荷花等,皆各臻其妙。尤其先生的古法画水,今人中已颇难见到。

如今,行健先生已年近八旬,身心双健而又笔墨常新,祝福行健先生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202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