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氣血不足,陽虛寒凝——談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精彩講座)

 Kimtsai 2022-01-21

I導讀:本文是經典基礎紮實,又臨床經驗豐富的李寧寧大夫的一篇講座,介紹了她臨床擅長應用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看李大夫是如何層層疊進地分析出「氣血不足,陽虛寒凝」的方義,又是如何在具體病例中用這麼一個小方子化腐朽為神奇的呢?(編輯/王超)

...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理論解析及臨床應用

作者/李寧寧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源自於《金匱要略》水氣篇,用於「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入旋盤,水飲所作」之水氣病,然臨證抓本方之病機,可廣泛用於多種疾病。這裡,跟大家分享下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的理論解析及臨床應用。

一、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的理論解析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兩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張仲景在這裡提到了氣分,什麼是氣分呢?我們來看下面的條文: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短短一個條文,就把該方的病機,臨床症狀描述的很清楚。

其實我覺的上面這兩個條文應該是一個條文,下面的條文解釋了上面這個條文的病機,只是為了講解,我也把它分開了。

我們先來看條文,仲景方的病機,還是要在仲景書里尋找答案,寸口脈遲而澀,什麼是遲脈,平人之脈一息四至,脈不足四至的稱為遲脈,寒主什麼?主收引,主凝滯,故而出現遲脈。

除了出現遲脈,它還出現了澀脈,「澀為血不足」,血虛故而出現澀脈。跗陽脈微而遲,讀《傷寒論·序》我們就知道,仲景非常重視跗陽的,「人迎跗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就提到了跗陽脈,跗陽脈候什麼?候的是胃氣,跗陽脈微而遲,說明此人有胃氣不足,提醒我們此人不耐發散!

仲景書里很多通過脈象,來給我們闡發一種病機,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病人不僅有陽虛寒凝的狀態,還有氣血不足的情況,「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

我們讀傷寒論原文,應該把這種條文看作一個具體立體的人在我們面前,因為陽虛寒凝,陽氣不達四末,病人出現手足逆冷的狀態,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氣血周流不暢,進而出現營衛不利,髒寒生滿病,病人表現為腹滿腸鳴,氣轉膀胱,則會出現膀胱氣化不利的表現。

「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這比較好理解,關鍵是這個」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前通是什麼意思呢?有的醫家認為應該是不通,但是我覺得應該是陰陽失調的一種描述,因為後面有說」陰陽相得,其氣乃行」,是相對照的!

關於」痹不仁」的這個情況有這樣一個醫案:

今年4月份我接診的一個患者,這個病人20多年前呢,開始出現乏力、四肢無力,拿東西的時候手軟弱無力,然後四肢都是僵硬,水腫的狀態,特別的僵硬,剛開始的時候呢,還能走路,後來慢慢的一步步的發展的不能走路,坐上了輪椅。

我接診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呢?她的腰和脖子也已經非常僵硬了,家人伺候起來非常困難,那我摸她的脈是一種什麼脈象呢?沉緊脈,她還跟我說她剛開始得病的時候每天都昏昏欲睡,這是什麼病?這是少陰病啊!一開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就可以了,但是日久天長,又出現了氣血不足,所以我給開的是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

後來病人服用中藥以後身體有了明顯好轉,下肢不再僵硬、水腫,身體慢慢的柔軟了,雖然還不能獨立行走,家人攙扶著已經不太吃力了,我告訴她用兩年的時間去恢復,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這樣一個病,她一直坐了幾十年輪椅也沒有查出什麼病,花了很多錢,北京上海都去了,最權威的醫院也沒有查出她是什麼病,反覆治療沒有任何效果,幾十年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這對這個患者,對她這個家庭是一個滅絕性的災難啊!如果她早點遇到一個讀經典,中醫基本功深厚的大夫,我想結果肯定不一樣!

所以我們學中醫一定要重視經典,仲景書描寫的字字都是臨床實際,無半句虛言,我們一定要多讀,常讀,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總結起來,氣分是指的氣血不足,陽虛寒凝,氣機不暢的一種狀態,是對病機的概括!那要如何治療呢?用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溫補氣血,托透寒邪,使得本方補中有散,散中有補,即能散寒開閉,又能振奮真陽,輸轉氣機,共奏「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功!

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去芍藥?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通過上面的條文我們知道,芍藥陰柔,性酸,緩急止痛,是收的,這裡我們是要發散寒邪,輸轉氣機,所以要去掉芍藥。那為什麼是桂枝去芍藥呢?我曾經反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是麻黃湯加麻附辛?或者直接用麻附辛?單刀直入,不是更好?

關於這個問題,還要回到上面的條文,脈象是澀的、微的,所以病人有氣血不足的表現,表實證為麻黃湯,表虛證有桂枝湯,兩者兼有還可以有桂枝麻黃各半湯,那本身氣血不足,又有陽虛受寒的表現,是不是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外證得之調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既可發散不太過,又與整體的藥勢相符!這樣一來,為什麼是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就有了答案!

每每讀到這裡,我都讚嘆佩服仲景治病的豪邁大氣,用桂枝去芍藥湯照顧病人氣血不足的狀態,用麻黃細辛散外寒,用附子溫里陽,乾淨利索,不拖泥帶水!使得人體大氣重新恢復正常運轉,陰陽協調。

所以說,仲景組方真的很精妙,每一個藥的加減,都有它的意義,大家都知道,《傷寒論》裡有桂枝去芍藥湯,有桂枝加芍藥湯,有桂枝加葛根湯,有桂枝加附子湯,每一個藥的加減都有它背後的病機,不是我們可以隨意加減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經方,不是單純的藥物堆砌,更像是一個個陣法,不可隨意變動!

記得有次我治療一個胸痹的病人,辨證為血虛寒厥,處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附子湯,但病人服用一周,沒有效果,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我們還要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傷寒論》裡的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是用清酒煮的,而我只交代病人用水煎,所以第二周的時候我囑咐病人加黃酒二兩,胸痛明顯的緩解了!

還有個小便頻數的病人,我用防己黃芪湯,效果挺好,第二次呢?我想加個金櫻子15g 吧,縮尿止遺,效果應該會更好吧?結果呢?適得其反,小便頻數又恢復到從前了,我又讓患者把金櫻子挑了出來,這才有效!所以說真的不能隨意加減!

如何理解「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典型的「心下堅,大如盤」,我曾經就遇到一個,這是一個類風濕的病人,渾身關節疼痛,還有什麼表現呢?「心口像扣了一個盤子」,我一聽,還真有人這樣描述,醫聖張仲景真的是深入到臨床的!她這個病怎麼得的呢?說是啊,十幾年前,跟家人生氣了,然後奪門而出,當時天氣冷,後來就覺得胃裡像扣了個盤子,但是這種典型的「心下堅,大如盤」,畢竟是少數,我們如果只用這一種情況,那這個方子的範圍很小了,我們要發散思維!

《黃帝內經》裡有一段話: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自然界是個大宇宙,人體就是個小宇宙,天氣清朗,萬物生長有序,當自然界陽氣被扼,烏雲密布,就會出現日月灰暗,陰霾邪氣侵害山川,大地昏蒙不明,雲霧瀰漫,萬物生命不能延綿。人體也是一樣,內有氣血不足,陽氣虛弱,又感受了寒邪,內外交困,則變相叢生。

這種狀態可以出現什麼疾病?氣血不足,陽虛感寒,會不會外感咳嗽?會不會發熱?陽虛寒凝日久,氣血不通會不會有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肝腎囊腫?會不會出現腫瘤?寒主收引,主凝滯,寒氣束縛,血管壓力增大,會不會導致高血壓?寒主疼痛,可不可以導致類風濕?頸椎病?腰痛?等等等等,可以治療的病太多了,我們不能一一列舉,我們還是要抓住病人本身氣血不足,陽虛寒凝這個病機,那這個方子可以用的範圍就太廣了!

下面,我會舉一些具體的醫案,具體講一講本方的應用。

二、應用舉例

1.咳嗽

王某,男,42歲,南陽市人,2019年1月7日初診。

主訴:咳嗽4月余。

患者四個月前受涼出現咳嗽,反覆不愈,見涼氣咳嗽明顯,有痰,面色暗,怕冷,舌質淡紅苔白,脈象沉細緊。患者雖咳嗽四月之久但脈象沉緊,表明仍有外寒未解,怕冷,面色暗,證當為陰證。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但是患者脈象細緊,說明氣血不足,恐不耐發散,故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溫補氣血,托透寒邪,驅邪而不傷正。

桂枝15克,生麻黃6克,黑附片15克,炙甘草10克,細辛6克。七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個小時。

患者服藥後咳嗽消失。因有腎結石,平素怕冷,需進一步調理體質,故守上方加乾薑10克,續服。

2.胸椎囊腫

患者發現胸椎囊腫2年,平素怕冷怕風,體瘦,面黃,對冷空氣敏感,風吹身體則身體疼痛,前胸憋悶,刺痛,納可,大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滑。

「胸為陽位似天空,陰霾蔽不通。」患者胸中陽氣不足,不能溫煦,故而出現胸悶刺痛。怕冷怕風,對冷空氣敏感,風吹則身體疼痛,此有外寒束縛之表現。外有寒邪,內在陽氣又不足,陽虛寒凝日久,胸中氣機不暢,故而出現胸椎囊腫。「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故處方桂麻辛合腎著湯,患者服藥後怕冷明顯好轉,對冷空氣不再敏感,胸痛消失。自覺服藥後身體非常舒適,因去外地,要求續服20副。

患者服用本方共兩個月,身體狀況明顯改善。桂枝去芍加麻附辛補中有散,散中有補,即能散寒開閉,又能振奮真陽!可見本方只要辨證精準,雖長期服用,亦無傷正之弊。

...

3.胃脹

丁某 女 32歲 周口市人。2018年12月20日初診。

患者胃部不適四月余。自覺胃部痞滿,納少,食多者不適,平素怕冷,大便兩次每天,溏便,體瘦,小便可,舌質紅淡苔白膩脈沉細。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患者平素怕冷,脈象沉細,舌淡紅苔白膩。首先辨為陰證。陽虛寒凝,氣血不通,則出現心下痞滿。故當溫補氣血,溫陽散寒,氣機通暢,則胃部脹滿自消,處方為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加乾薑。

桂枝15克,生麻黃6克,黑附片15克,炙甘草10克,細辛6克,乾薑15g。七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個小時。

...

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藥後,心下痞滿明顯好轉,納可,大小便可。守上方加腎著湯續服十副。

2019年1月22日,患者服藥後胃部不適已不明顯,余無明顯不適,為鞏固療效,守方續服15副。

...

4.高血壓

李某,女,35歲,2018年12月16日初診。

患者發現高血壓2年余,服降壓藥降壓不明顯,血壓常在150-190/100-120mmHg,門診測血壓150/100mmHg。乏力,頭蒙,口苦,口黏,大便1-2天/次,小便可,項強,月經推遲,舌質紅淡苔白脈澀。

處方:柴胡18克,黃芩10克,清半夏12克,黨參10克,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葛根30克,生薑6片,大棗3個為引。七副,水煎服,日一副。

二診:2018年12月23日。患者服藥後,仍血壓高,BP:150/115mmHg。口苦,口黏,煩躁,項強,眠差,大小便可,舌質紅淡苔白脈澀。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七副。

...

三診: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藥後,仍頭暈頭蒙,口苦,失眠。外感兩天,測血壓190/150mmHg。眼睛不適,大小便可。患者自述每天晚上血壓高最嚴重,高壓常在180-190mmHg。舌質紅淡苔白膩脈澀。日為陽,夜為陰。患者晚上血壓高加重,加之感受外邪,寒氣束縛,則血壓升高。故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麻黃8克,細辛6克,黑附片15克,生薑6片,大棗3個為引。五副,水煎服,日一副。

四診:2019年1月9日。患者服藥後頭蒙減輕,血壓降低,大小便可,舌質紅淡苔白脈澀,效不更方,守方加乾薑,15克,續服五副。

五診:2019年1月14日。患者服藥後頭蒙續見好轉,測血壓140/100mmHg,納可,大小便可,眼癢,舌質紅淡苔白脈澀,守上方續服五副。

...

初診患者,迷惑於口苦項強之表象,辨證為少陽太陽合病而效微,後細辨知患者夜間血壓最高,當為陰證,加之外感,陽虛寒凝,血管壓力增強,血壓亦會升高,故趁勢溫陽散寒,驅邪外出,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而效佳。

5.閉經

蔡某,女,南陽市人,2018年11月9日初診。

主訴:月經不調一年余。

患者生產後3年,孩子一歲八個月始來月經,月經不規律,數月一次,現月經已半年未至,說話有鼻音,怕冷,下肢發涼,大便2-3次每天,不成形,小便可,舌質紅淡苔白膩脈澀。

處方:桂枝15g,炙甘草10g,生麻黃6g,細辛5g,黑附片12g,乾薑15g,茯苓20g,生白朮15g,生薑6片,大棗3個(切)為引,七副。水煎一個小時,日一副,分兩次早中飯後溫服。(因麻黃有一定的提神作用,一部分人服後會影響睡眠,故而晚上不服用。)

2018年11月21日:患者訴藥服4天月經至,經量可,下肢發涼好轉,納可,大小便可,舌質紅淡苔白脈澀。守方續服7副。

上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合腎著湯,似與月經不調風馬牛不相及,其治療月經病的機理在哪裡?

我們先看為什麼會有月經不調?婦人病從何而來?

...

婦人病,因虛、積冷、結氣,一句話道出了婦人病的發病原因。

虛:男性剛強,女性柔弱,男子為陽,女子為陰,故而女子天性比較柔弱,又加之經帶胎產的生理特徵,更易出現氣血虛衰。

積冷:嗜食寒涼、熬夜、形少衣單、觸露寒濕,導致寒氣一點點在身體內堆積,久而久之積寒不去,就是所謂的積冷。

結氣:憂鬱惱怒,則氣結不散。肝主沖任,肝氣調達,藏血充足,方可任通沖盛,經水自調。

我們再來看上面的女性,生產後一年零八個月月經始至,且不規律,本次已半年未至,可見氣血虛衰,那要補血嗎?四物湯?

我們接著分析,除了氣血虛,患者怕冷,下肢發涼,則是陽虛的表現。說話鼻音囔囔的,顯然是有外寒!這樣一種情況直接補血是沒用的,怎麼處方?

...

寸口脈,反映出病機為氣血俱虛之人,又感受了寒氣,進而出現了一系列的病症:手腳逆冷、身疼痛、麻痹不仁、遺矢無度等等,仲景這裡只是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可能還有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皮膚病、腎囊腫、高血壓等等,只要我們的病機符合,那如何治療呢?

...

「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在外用辛散的麻黃桂枝托透寒邪,在內用辛溫的附子細辛給予動力,溫補陽氣,調暢氣機,使邪去正安,人自安和。

為什麼要用腎著湯呢?溫補脾土,加強溫補之力!

這樣大家能理解開篇的處方為什麼能治療月經不調了吧?

6.乏力

張某,男,63歲,2018年11月12日初診。

患者有肺氣腫病史,氣喘,見涼者咳嗽,乏力,胃反酸,流口水,腳心熱。天熱亦無汗,面色暗濁,眼袋大,大便一次每天,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人體的陽氣充足,則精力充沛,骨正筋柔。陽氣不足,內生寒濕,濕氣重濁,故而乏力。所以患者才有乏力、流口水、反酸等一系列陰寒占主導的問題。故患者雖問題頗多,但根本問題在於陽虛水飲。故處方真武湯去芍藥加乾薑。

黑附片12克,乾薑15克,茯苓20克,生白朮15g,生薑8片為引。十二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小時。

...

2018年12月1日複診。患者服藥後乏力好轉,流口水消失,氣喘減輕,但仍嗜睡,面色暗,大便一次每天,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緊。「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真武湯溫陽化飲,但散寒之力不足。患者服藥後仍覺嗜睡,脈象弦緊。此為陽氣鬱閉,不得伸張,故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加乾薑。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麻黃8克,細辛6克,黑附片15g,生薑6片,大棗3個為引。十二副,水煎服,日一副。

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藥後效佳,精神明顯好轉,腳心熱、氣喘亦不顯,納可,大小便可,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緊。守上方加茯苓20g、生白朮15克。

...

正如上篇理論解析的文章提到的,氣血不足,陽虛感寒,會不會外感咳嗽?會不會發熱?陽虛寒凝日久,氣血不通會不會有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肝腎囊腫?會不會出現腫瘤?寒主收引,主凝滯,寒氣束縛,血管壓力增大,會不會導致高血壓?寒主疼痛,可不可以導致類風濕?頸椎病?腰痛?等等等等,可以治療的病太多了,我這裡只是列舉了幾個醫案,我們還是要抓住病人本身氣血不足,陽虛寒凝這個病機。



I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載自「經典中醫李寧寧」,作者/李寧寧。

○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