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药食同源认知误区

 一葉一如来 2022-01-22

近年来,治未病理念非常“火”,“食疗”“药膳”等概念铺天盖地,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这有科学依据吗?“药食同源”如何安全合理地运用在“治未病”中呢?

1. 厘清药品和食品的概念

“药食同源”指药物与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其外部的形、色相似,作用于人体性能,且“气”“味”“升”“降”“补”“泻”也具有一致性,它们之间无绝对的分界线,由此而成“药食同源”论。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正如孙思邈所说“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可见很多食物发挥着可食可药、药食两用的作用。

可见,食物有着营养、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便利可取、疗疾祛病的作用和特点,可谓鱼和熊掌兼得。

2.避免滥用“药物食品”

“食疗”“药膳”概念广为流行,部分地区又有在食品中添加自种的类中药进补的传统,部分百姓信奉“药食同源”,不恰当地服用中药,盲目追求食疗效果,导致健康受损的案例时有发生。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特性。“是药三分毒”,长期把中药材当食材吃,易导致不良反应及器官衰竭的危险,需按中医辨证的理论,辨体质辨药性,掌握配伍,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3.“药食同源”在治未病中运用的两大原则

季节实施原则

主养肝、防风邪,宜理气温中;不宜多食大辛大热之品,不宜过度饮酒,不宜吃寒凉、油腻、黏滞的食物,以免损害脾阳及初升之气。

主调心、防暑邪,宜清热祛暑;不宜过食生冷,不宜过食热性食物及厚味肥腻之品。长夏主调脾胃、防湿邪;宜清暑利湿;食忌滋腻,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

主调肺、防燥邪,宜滋阴润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与大温大热之品,如辣椒、生姜、桂皮、大蒜、羊肉、狗肉等。

主收藏,防寒邪,宜温阳补肾;补益适中,防止滥补或虚不受补。

地区实施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人的饮食习惯不尽相同,药膳应用亦有差异。南方地区多炎热潮湿,宜多食清热去湿之品;北方地区多干燥寒冷天气,则宜多食滋润温补食品。

因此,要注意参考所在地区的人体体质,因人施膳;或根据所在地区季节,因时施膳。

4.代表药食及食谱

山药:山药补益肺肾之气,贯通天地之气。不热不燥、性味平和,不用担心气机雍滞的困扰,特别适合气虚者食用。主要功效为补虚益气、温中润肺。

黑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有补气益智、润肺补脑、活血止血之功效。推荐黑木耳老鸭汤,清热健脾、生津养胃、滋阴补血,适用人群为阴虚体质患者,常表现为阴虚盗汗、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虚弱浮肿患者。

天麻:又名“定风草”,性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推荐天麻汆鱼片,主要功效为息风定眩;适用于头晕头痛、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老年性痴呆者,常表现为肢体拘挛、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者。

本文选自《上海中医药报》

2017年4月28日第006版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徐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