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痛案验案选析

 HH老牛 2022-01-22

中国中医药报2011-08-04

□ 于文涛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史奎竹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

徐某,男,57岁。2009年3月8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出现胃脘胀满疼痛,虽经当地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前来就诊。近日表现胃脘胀满,攻撑疼痛,连及胁肋,善太息,嗳气频繁,口苦烦躁,嘈杂泛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舒而加剧,舌淡红,苔白,脉弦。辅助检查:腹部平坦,触诊柔软,剑突下轻度压痛,莫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反跳痛。电子胃镜:食管通过顺利,胃底黏膜红白相间,幽门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奥迪氏括约肌松弛,可见黄绿色胆汁反流,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肝气犯胃,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自拟柴附饮加减:柴胡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杷叶15克,姜半夏10克,姜竹茹15克,吴茱萸3克,川连10克。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14剂。嘱患者调节情志,忌食油腻辛辣之品。

3月22日二诊:药后胃脘攻撑作痛、嗳气、口苦烦躁诸症递减,仍嘈杂泛酸、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前方加乌贼骨15克,煅瓦楞子15克,槟榔15克,大腹皮15克。14剂,服法同前。

4月5日三诊:药后脘胁胀痛、嗳气、口苦烦躁、嘈杂泛酸、大便不畅诸症均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胃痛,即胃脘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中医学认为,胃痛可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寒邪客胃、脾胃虚弱等多种原因导致,而以肝气犯胃尤为多见,故《沈氏尊生书》指出:“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医家叶天士云:“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即指出了肝气不舒,木旺乘土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本例患者气郁恼怒而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郁滞,故而胃脘胀满,攻撑疼痛,连及胁肋;肝气郁滞,胃失和降,则嗳气频繁;肝胃郁热,故口苦烦躁,嘈杂泛酸;气机不利,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情志不舒而加剧,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

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本例患者虽证属肝气犯胃,但应疏肝、健脾、和胃并调,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祛发病之源,为君药;香附、川楝子理气止痛,并增强柴胡疏肝解郁之力,为臣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与疏肝理气之剂相伍,以达扶土抑木之功效;川连与吴茱萸相伍,辛开苦降,清解肝胆郁热,共为佐药;陈皮、枳壳理气和胃;生杷叶、姜半夏、姜竹茹降逆止呕,四药共为使药。诸药相伍,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

杨牧祥教授认为,胃痛虽以肝胃不和多见,但其病机有寒热虚实的变化,本病日久不愈,往往肝郁化火,阴亏津伤,或致胃络瘀阻,故应根据病情,兼以清火、养阴、化瘀之法,随症加减。胃脘痛,兼口苦便秘,郁热较重者,酌加栀子、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脘腹刺痛,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瘀血阻络者,酌加延胡索、檀香、郁金、姜黄;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夜寐不安者,酌加合欢皮、合欢花、夜交藤;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胃阴不足者,酌加石斛、玉竹、麦冬;口中黏腻,苔白厚膩,湿浊较重者,酌加荷叶、佩兰、藿香等药芳化湿浊。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特点

中国中医药报 2011-10-28

□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

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诸病生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路老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升脾除湿,善用苍术、白术、葛根、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荷叶梗等类以升脾之阳气。和降胃气喜用杏仁、杷叶、竹茹、苏子梗、厚朴花之属,并少加大黄以冀通降胃气。

燥润相合以助脾胃之特性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可运化水湿,脾气健运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路老调理脾胃,时时顾及脾胃燥润之特性。健脾化湿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云苓、砂仁、白豆蔻、藿香梗、芦根、茵陈等。忌用辛香燥烈之品,以防耗伤胃阴。益养胃阴多用西洋参、石斛、沙参、玉竹、麦冬、白芍、乌梅等甘平、甘寒之品和酸甘化阴之法,慎用阴柔之品而滞碍脾胃。

化湿当利肺气,健脾亦重三焦调畅

肺居上焦,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居中州,主运化水谷精微;肾属下焦,主化气行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调畅,肺、脾、肾功能正常,则气化水行,湿邪无从化生。温病大家吴鞠通制三仁汤,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而治湿温初起。路老健脾化湿,倡化湿当利肺气,多用杏仁、薏仁、杷叶以宣畅肺气;滑石、甘草淡渗利湿。

总之,路老调理脾胃在《内经》“人以胃气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无论外感内伤,临证均注重后天脾胃的调养,遵张仲景“保胃气,顾津液”之旨,善于运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建中汤、五泻心汤加减,调理脾胃;取东垣、叶桂诸家之长,益气健脾,升阳除湿,甘寒养胃,实开后世调理脾胃之先河。临床运用多有佳效。

。。。。。。。。。

重脾胃升降治验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5-24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案1

赵某,女,43岁,2008年3月7日初诊。

患者自诉头晕头痛3年余,日渐加重,每日发作2~3次,头晕时伴恶心胸闷,呕吐清水,食少便溏,观其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畏寒肢冷,近几年曾服中、西药多种无效。曾住院治疗,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等。诊其六脉沉细,关脉微弦,舌淡苔薄白,此证乃忧思劳倦损伤中气,清阳不升,故血不上荣,脑失清灵,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6克,焦白术15克,茯苓12克,升麻6克,砂仁6克,半夏10克,天麻10,枳壳6克,当归15克,红枣5枚,甘草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头晕头痛减缓,食欲增进,但劳累或情志变化头重加重,胸闷欲吐。宗前方加竹茹9克,陈皮6克,6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好转,饮食如常,嘱其早上服补中益气丸2丸,以补中气,晚上服六味地黄丸2丸,以补肾气,坚持服药一月后再无头痛头晕发作,体已康复。

案2

李某,女,42岁,2009年5月8日初诊。

自诉少腹疼痛一年余,常有带下伴腰酸乏力,月经先期,量少色淡,延日不止。曾经医院妇产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输液服中、西药,效不佳,望其面色萎黄,精神萎顿,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辨证为脾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冲任不畅,治以升阳除湿汤加减:生黄芪18克,焦白术15克,柴胡6克,升麻5克,木香6克,香附6克,白果仁5克,桂枝5克,炒苡仁12克,元胡9克,乌药5克,厚朴9克,车前子12克(包),甘草3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腹痛少有发作,白带减,精神欠佳,食纳有增,以补中益气汤加木香6克,枳壳6克,乌药6克,炒苡仁15克。5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调养性情,增加营养。药后随访,诸症悉平。

按: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居于中州,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临床上要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就必须维持脾胃功能正常,故前贤李东垣著《脾胃论》,临证注重脾阳,立补中益气汤等名方,为后世所遵从。清代叶天士则倡导养胃阴,也即是指“胃气降则和”的道理。培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调畅脾胃升降出入之机,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鹿茸益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

中国中医药报2011-10-21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方药组成:

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草果15克,姜黄15克,藿梗15克。

上药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为已故贵州名医石玉书先生所撰,为治疗慢性虚寒型胃、十二指肠溃疡之专用方。此类消化性溃疡多有明确诊断,病程较长,其体质多虚弱,病人消瘦,胃脘近心窝处隐痛或痛甚,疼痛或引胁背或胸中,多食则加重,饥饿亦加重,夜间疼痛尤甚,泛酸嗳气,或吐涎沫,喜温喜按,面色多晦滞或泛青,舌淡或紫,脉沉紧细弦或涩。胃、十二指肠初起者多有寒实,若病久不愈,脾胃气血渐虚而寒气渐化郁热,石氏认为寒热虚实错杂本是其临床辨证之特点,而基本问题则系脾胃气血之虚寒,且肝胃气机已明显阻遏,脉络亦常见瘀滞,主要治则当为补中气而益精血,行气消导,兼顾营分与郁达之热。


本方初看似乎繁杂,而合之为散剂,则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虚实并理,因直接作用于胃肠,较之汤剂更切实用。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山药、焦白术、茯苓、当归补气升阳,温中止痛,和血而托毒生肌,利于全身之气血,亦利于局部之溃疡。木香、苏梗、藿梗、草果、槟榔、干姜、姜黄、砂仁,行消胃肠中积年之冷寒滞气与食积并膈上久蓄之寒痰,可止胃脘之疼痛。石斛甘平而润,于大队益气健胃温中药中,可厚肠胃,通血脉而保阴津,此药在此方中甚为重要,不可或缺。黄连、青蒿清胃肠中湿郁之热。炒杜仲补肾气而利脾胃。本方主要在鹿茸,查古今诸多胃病方剂,皆无此药。考鹿茸甘咸而温,生精补髓,养血益阳气,治诸多虚损。凡疮疡久溃不敛,疮肿内陷不起,鹿茸有内托升陷之功能,其功力非草木类药可比。胃及十二指肠之病变,本因脾胃不足以致湿热蕴结而渐成,虽非细菌感染所致外科痈疽,亦可视其为一类,其所以久溃不敛,乃因气虚血少,肾精亏乏,故肌肉难长,实同阴疽病理,鹿茸之用于此,正是基于此种考虑。


运用本方当注意以久病虚寒为适用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亦有偏热者,其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自不宜本方。有消化道出血倾向者,可加三七、白及于方中。若慢性胃炎属虚寒气滞血瘀者,本方亦有较好疗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