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夫妻上海卖拉面,挣出3套房: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精读君 2022-01-22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805/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023天

01

前几天,一则题为《一碗热面慰平生!河南夫妻上海卖拉面挣出3套房》的新闻在网上火了一把。

单看标题,不少人吃了一惊:在上海买了三套房啊?那得挣多少钱?小餐馆的利润这么高啊?

仔细看新闻才发现,事情并非这么回事。

这对来自河南的夫妻,09年在上海开了家拉面店。七八十平米的店铺,十几张桌子,经过十几年的勤恳经营,夫妻俩在县城买了房,在村里也盖起了两套新房,上海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所谓“三套房”,指的是老家县城一套房、村里自己盖了两套房,并非网友误解的“上海三套房”。

本来一对外地夫妻,千里迢迢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发展,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还买了房。尽管三套房跟上海的房产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在农村,这份家业也相当可观了。

但我却在评论区看到这样的言论:

“什么时候让这类人真正落根在上海,再来说吧。小编硬把悲剧写成喜剧了,高手!”

在这位网友看来,在上海打拼多年,最后却没能在上海拥有一套房,这是一种悲剧。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就表示,看完这则新闻后,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还是会隐隐生出几分同情:在上海历尽了千辛万苦,却依然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只能回乡置业,虽然亦属“衣锦还乡”,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网友看到的,是在大城市打拼多年依然无法真正融入的无奈。但我在采访视频中看到的,却是夫妻俩脸上从未消失的笑容。

丈夫小付很自豪地表示,上海的河南拉面店很多,可能有2000多家,大多都是他老家河南襄县人开的。

现在,小付的叔叔、姐妹、弟弟全都在上海开河南拉面店,弟弟最近正忙着开新店。

提到收入,小付直言:月入两万没问题!只要愿意吃苦奋斗,开奔驰宝马,也都不是难事。

整个采访给我的感觉是,夫妻俩非但没有丝毫挫败感,还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奋斗成果很满意,也很骄傲。

我想,人这一生最希望达到的状态,也不过如此。

02

这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总是刚刚闯入大城市,就着急着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如果到了30岁,还无车无房,没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形象,就会焦虑不已,更别提获得幸福了。

但其实,成功从来不是年轻人的标配,甚至不是人类的标配,幸福度和物质条件也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

很多研究都表明,幸福度曲线是一段开始陡峭,后来越来越平缓的曲线。

(横坐标为年收入,纵坐标为幸福度)

来自德国的数据表明,当人们年收入超过6万欧元(约45万人民币)后,幸福度就会随着收入增长的关联性迅速降低。

这也意味着,过了这条线后,再怎么涨工资,也带不来同等分量的幸福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享乐适应:很快适应新改变带来的快乐,并恢复到平常快乐程度。

所以说,归根结底,快乐和幸福与贫富无关,它和一个人能否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和创造最好的生活,为衣食住行添上诗情画意有关。

说白了,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并不是钱,而是把小日子经营好的用心。

宅斗剧《知否》中,明兰说过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句是说:世事难料,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今日看着一切都好,难保以后不会发生变故。

另一句是:嫁给谁,都有一屋子的事儿。

这些感慨,并不是明兰随口说说的,而是她在议亲的过程中,以及看到其他姐妹的婚事后,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

比如大姐华兰,聪明又有钱,虽然是高嫁,夫妻感情也和睦。谁知道,婆婆天天看她不顺眼,天天为难她。

而五姐如兰,虽是低嫁,也一样被婆婆刁难。

再说明兰祖母给她议的一门亲事,男方贺弘文家不是什么高门显贵,也没有婆媳矛盾,贺弘文也温润体贴,但突然来的一个曹表妹,还没入门就哭闹着要做妾,将来也是个不省心的。

难怪明兰会说,嫁给谁,都有一屋子的事儿。

明兰看得明白,也想得开。所以即便顾府被称为虎狼窝,嫁给顾廷烨,明兰也并没有觉得害怕。

因为她知道,每个家庭,都有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烦恼,等着当家主母去处理。

只要顾廷烨人不错,好好经营,总能把日子过好。

03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随时保持内心平静的能力。

答主认为,很多当下痛苦的人会觉得,自己现在的痛苦,是为了明天的光明,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

但其实这是一种幻觉,明天不一定会更好,还有可能会更坏。

我见过退了休的老干部,老两口一个月退休金上万,不愁吃穿,却经常为儿子找不到公务员的工作而烦恼、为儿子娶媳妇的事烦恼、为孙子的教育烦恼。

儿子不在身边,他们又烦恼“厅里的灯没有关怎么办”、“房门是不是锁紧了”、“我的高血压什么时候能治愈,我还能活多久”,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和不安中。

一个不平静的人,无论给他什么样的条件,他都不得安宁,因为他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原生母爱》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答案:提高幸福感,思维要从“回避不幸模式”转变为“发现幸福模式”。

韩国家庭咨询师李南玉在书中提到自己曾做过的一项调查研究。

研究期间,李南玉向众人提问:“怎样做才能幸福呢?”

结果发现,面对同一个问题,幸福指数高的人普遍思考“使人感到幸福的行为”,喜欢寻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微小幸福,采取一种积极的“发现幸福模式”。

比如:

“出来散步,真开心啊。”

“孩子笑了,好欣慰呀。”

“打开窗户,微风习习,心情真愉快啊。”

“咖啡香气扑面而来,真令人神清气爽呀。”

“午饭吃得很满足,真幸福啊”

而幸福指数较低的人则大多考虑“避开不幸福的方法”,陷入“回避模式”中难以自拔。

比如:

“要是丈夫不喝酒,我就开心了。”

“要是丈夫不大吼大叫,我就心满意足了。”

“家里要是不这么乱,我应该能幸福些。”

“发现幸福模式”的人更多地会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因此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当他们心中想要寻找幸福时,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幸福。

“回避不幸模式”的人常常只考虑那些不喜欢的、想逃避的事情。

当他们满心想要回避不幸时,所发现的就只能是负面的逃避方法——曾经因为父亲喝酒而感到不幸福,所以丈夫千万不要喝酒;曾经因为有人吸烟感到不幸福,所以身边的人绝对不许抽烟。

一旦极力想要逃避的事情再次发生,“回避不幸模式”的人便会陷入极度的愤怒与绝望中。

因此,提高幸福指数,最重要的是向着光走,而不是想着避开黑暗。

而要开启这样的思维模式,发现幸福,只有在保持心情平静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

04

西方某都市的报纸,曾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

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

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种最幸福的人: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

第二种最幸福的人: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第三种最幸福的人: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

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幸福,许多人都拥有过,只不过因为生活的匆忙和琐碎被忽略了。

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久而久之,你会体验到被病魔囚禁的盲人,手术后打开遮眼纱布时的诧异和惊喜,不由自主地东张西望,喜极而泣的感受。

共勉。

成长必备

2021年已经过去,

你在去年初立下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吗?

是不是还停留在第一本书的第一页呢?

我知道你忙,没时间学习,

但毕竟成长不能落下。

《精读君通识词典》每天发布1个概念,

目前已经更新至1805个词条

如果你工作太忙,没仔细读完一本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