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氏族迁徙圣地—篁墩的前世今生--作者程鸣

 程耀华图书馆 2022-01-22

新安氏族迁徙圣地—篁墩的前世今生

程鸣

(一)

篁墩村,原属歙县,1987 年 11 月划属于屯溪区,地处黄山市府

所在地屯溪区之东北向,是黄山市府屯溪之东大门,位居古徽州心脏

地带,坐东北而朝西南,脉出黄山,枕黄牢、马鞍、富仑三座高山,

平畴沃野,阡陌纵横,九曲溪流,清澈如练渐江从篁墩村南顺流而下,

直抵三吴两浙。这是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呈“枕山、环水、面屏”

之布局。民间有人称之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篁墩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拱秀,灵淑独钟,风景绝佳。

清代乾隆间吴翼堂鉴定、徐光文编辑、程世锡分纂的爱余书屋刊本《篁

墩程朱阙里祠志》称之为:

“名贤崛起,秀发坤舆,闽源洛水,遥溯

厥初,灵钟桑梓,瑞霭郊墟”之地。

篁墩村,曾先后叫过“姚家墩”、“汪家村”、“黄墩”、“篁

墩”。其村名历史沿革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为此,古人

曾多次发生过“口水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北宋初年,李昉、扈蒙等 14 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太平广记》

中已有篁墩村之名,当时叫作“黄墩”。

明代大学士赵滂在《程朱阙里志》中用“篁墩,地在歙之西南隅,

去县治三十里而遥,发源于黄罗石际,旋西北蜿蜒而来,天马列其前,

石壁拥其右,古宫辅其左,大河前绕,重山后镇,居然一隩区也。其

地故多修篁掩映,因以篁墩名。程朱二姓皆肇基于此,后徙而篤,生三夫子,皆大儒名世。地以人重,良非偶也。”这段文辞描绘了篁墩

虎踞龙盘之山川形胜态势,交代了篁墩得名之缘由及篁墩是新安程

氏、朱氏两个族姓之发祥地。

明代汪舜民主编之《(弘治)徽州府志》卷二亦载:

“(篁墩),在

今县西南三十里,以其地多竹,故名。先隶休宁,后割属歙。唐广明

中,巢贼经过之地,遇有黄姓则不杀,衣冠大姓避地者改为黄墩,相

保于此。后平定,稍迁居他处。”

明代万历年间谢陛(1547-1615)撰著的《歙志》(徽州歙县第一

部县志)“艺文五”中吴修的《复篁墩记》云:

“唐之季,侈用厚敛,

结怨于民,一旦黄巢乱起曹濮间,率其徒横行天下,所过残灭,殆无

遗类。前此虽'安史之乱’'泾淮之扰’,不至此极。当其攻剽时,

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辄不犯,盖谓己也。若新安之黄墩,其可

见者。黄墩,旧名篁墩。避乱者以黄篁声同,改而从之,竟免于祸。

考之史,僖宗乾符末年,巢陷鄂、宣、歙、池四州。歙,新安也,实

巢所蹂躏地,其事不诬。于是'黄墩’习称于人七百年。”

篁墩,最早在晋朝时可能名叫“姚家墩”(后来可能还叫过“汪

家村”)。新安潭渡《黄氏宗谱》记载:东晋时有一个名叫黄积的人,

“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

庐于葬,遂家焉,改曰黄墩”。而东晋朝廷赐新安太守程元谭及其后

裔宅居于此后,新安程氏族人世居于此。《程氏篁墩录》云:

“篁墩

之名,以其地之产(篁)竹,为程氏世居之里。”以此说法,此地因

多产修篁翠竹,而称之为“篁墩”。对此,不仅有很多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亦有是人的诗词歌赋咏叹。

明代天顺八年(1464)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的倪岳(1444—1501)

有《篁墩诗》云:

“十亩新篁翠色屯,依然还是旧家墩。浮名岂惜随

时改,直节元知自古存。一代清风重有主,千年遗泽又生孙。已除芜

秽供游乐,不异晴洲断石村。”

明代天顺七年(1463)进士、散文家、诗人李东阳(1447-1516)

在《篁墩赋》中写道:

“新安之篁墩以竹名。黄巢之乱,凡地名黄者,

辄不加兵。墩之人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其后因习称为黄墩。墩之程

氏,有晋赐太守元谭故第,梁将军忠壮公灵洗亦以功祀于墩……”

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翰林院修撰、著名大臣谢迁(1450 -1531)也写过一首名为《篁墩》的七言诗咏叹此事:

“黄墩自是旧

篁墩,一字流传许可浑。太守门闾遗宗远,将军祠庙故名存。丛兰经

雨频更叶,乔木参天未易根。里号于今还复正,光前谁不羡云孙。”

这还有明代“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南粤先贤”、官至礼部尚

书的“理学名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学

家丘濬(1421-1495)的《篁墩》诗为证:

“忠壮当时旧住村,万竿

修竹拥篁墩。广明凶焰俄经过,渭水侯封不复论。废址千年摇燕麦,

灵根一旦茁龙孙。枝枝叶叶还如故,功节清风振古存”。

明代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的篁墩程氏后人程

敏政(1446-1499)再次改“黄墩”为“篁墩”。

对此,程敏政在《篁墩文集》有明确的记载:予家亦出黄墩,而

考诸谱及郡志,莫知墩之所以名者。近得一说,云:黄墩之“黄”本“篁”字,以其地多产竹故名。至黄巢之乱,所过无噍类,独以黄为

己姓,凡州里山川以“黄”名者,辄敛兵不犯。程之避地于此者,因

更“篁”为“黄”,以求免祸,岁久而习焉。予独慨夫循吏忠臣赐第

庙食之所,而污于僭乱之姓七百余年,卒无觉其非者。因大书“篁墩”

二字,揭诸故庐,且借重于作者一言,使后世知此地之获复旧名,自

予始云。”

(二)

篁墩村不仅村名历史沿革扑朔迷离,而且其宗族聚居的历史盛况

特别引人瞩目。

篁墩村,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千年古村,一直隐藏着徽州的不

解之谜,在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和新安氏族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

位。

众多徽州文化研究者在探析徽州宗族迁徙历史时都惊奇地发现,

北方中原世家氏族东汉以来陆续徙入徽州,竟大多都以篁墩为始居地

或中转站,由此而先后向徽州各地、大江南北扩散迁徙。

明代嘉靖年间戴廷明、程尚宽等撰著的《新安名族志》是徽州宗

族社会的经典文献,其中收集了九十二个族姓的资料。笔者将其中入

迁或避居篁墩的族姓简况梳理列表如下:

入迁或避居篁墩姓氏一览表

序号 族姓 迁居时间 迁居始祖 迁居纪事

1 程 晋永嘉年间 程元谭 普之后曰元谭,当永嘉之乱,佐

琅玡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

善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

篁墩,遂世居焉。

2 黄 晋永嘉年间 黄积 晋有讳积者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

姚家墩。积生寻,庐于墓,遂家

焉,改曰“黄墩”。

3 张

(休宁杭溪派)

唐广明年间 张舟 八世曰舟,避巢乱迁篁墩。

4 张

(婺源甲路派)

唐乾符年间 张衡、张

從、张彻兄

其先曰保望者,侍其父仁公,隐

绩溪吴楚山,乾符间避巢乱又居

篁墩。

5 陈

(祁门石墅派)

唐广明年间 陈秀 其先曰秀者,唐僖宗朝避广明乱,

自桐庐迁歙之篁墩。

6 朱 唐僖宗时 朱师古 曰师古者,避巢乱,由姑苏始迁

歙之篁墩。

7 戴 唐僖宗时 曰夔,从琅玡王渡江,居金陵小

蔓村,唐末避巢乱,迁歙篁墩。

8 周

(婺源下槎派)

唐僖宗时 周文明 因巢乱,有武功忠节子曰周,避

歙之篁墩。

9 江

(萧江氏)

唐广明年间 萧祯 宰相遘子曰祯,广明间避巢乱,

徙歙篁墩。

10 江

(济阳)

唐僖宗时 江尚质 避战乱,自金陵入迁篁墩

11 梅 唐僖宗时 梅思忠 仲义后曰思忠,因巢乱居歙篁墩。

12 康 唐僖宗时 康先 唐有讳先者避乱居歙之篁墩。

13 曹

(歙县雄村派)

唐僖宗时 曹遇

(曹翔之

子)

唐季曰全晸者因诛黄巢授江西招

讨使,长子七伯岩将曰翊,次子

八伯承节曰翔,同灵洗程公孙诛

巢于歙之篁墩,翊阵亡,翔遂家

焉。

14 王

(武口王氏)

唐僖宗时 王希羽 (王仲舒)夫人李氏携七子居宣州

船莲塘,因巢乱,居歙篁墩。

15 吕

(歙县李村派)

唐广明年间 吕若仁 八世曰若仁,广明庚子因巢乱迁

篁墩。

16 毕 唐乾符年间 毕师远 师远公唐乾符间调歙州中散大

夫、佥书判事,黄巢乱世,遂居

篁墩。

17 潘 唐广明年间 潘逢辰 一世祖逢辰,唐广明间上书阙下,

不报,黄巢乱,避地篁墩。

18 顾 唐僖宗时 顾文森 文森任宣歙节度使,收巢贼有功,

居篁墩。

19 施 唐僖宗时 施矗 矗仕唐为通明殿朝请大夫,避巢

乱迁歙篁墩。

20 韩 唐僖宗时 韩恩 有讳恩者知池湖二州事,避黄巢

居篁墩。

21 齐 唐乾符年间 齐亮 唐乾符六年曰亮者,始居歙之篁墩。

22 俞 唐广明年间 俞昌 先世曰昌,由篁墩迁长田。

23 查 唐乾符年间 查师诣 唐有师诣者,乾符间避巢乱,复

徙歙之篁墩。

24 胡

(婺源清华派)

唐僖宗时 查瞳 历传曰瞳者,宦寓宣徽,家于新

安篁墩。

25 吴

(休宁大溪派)

唐广明年间 吴镇 曰德裕避巢寇由篁墩始迁于此。

26 叶

(婺源中平派)

唐僖宗时 叶徙 其先曰徙者,避巢乱居歙之篁墩。 徽州历史上曾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乃“徽州

八大姓”之说,或加“洪、余、鲍、戴、曹、江、孙”七个族姓,又

有“新安十五姓”之说。从上述列表可知,则“徽州八大姓”中就有

五个族姓、“新安十五姓”中则有八个族姓出自篁墩。

“剖一雀而知五脏全。”而相关资料披露,有关专家根据徽州宗

谱、家谱和地方史志文献的记载,考证出东晋、唐、宋朝从外地迁入

篁墩的姓氏有案可稽的就有四十六个之众:程、朱、江(济阳、萧江)、

黄、毕、戴、汪、方、王、吴、胡(明经、尚书)、张、李、洪、金、

曹、潘、许、姚、韩、周、邱、康、倪、章、盛、查、梅、顾、施、

齐、项、叶、余、陈、吕、华、俞、郑、唐、林、单、臧、孙、丁、

詹。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五代实记注》

卷六十载道:

“黄墩地广,衍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者相与保于此。”

在徽州移民史上,篁墩村有着异常显赫的地位。从汉晋唐宋直至

元明清,许多大姓豪族从中原、苏浙而向徽州移民,都是先在篁墩落

脚,再从篁墩往外迁徒。篁墩自古为众多姓氏迁徙徽州最集中的始居

地和宗族聚集地。甚至可以说:篁墩村是徽州新安士族的迁徙圣地。民谚曰:

“寻根寻根,寻到篁墩。”又云:

“北有山西大槐树,

南有福建石壁村,中有徽州古篁墩。”篁墩村在每一个徽州人心目中

的地位自是非比寻常,要研究徽州、了解徽州人的历史,都要到这里

探踪寻根访祖。

几乎所有的新安氏族家谱中,篁墩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词汇。它

在徽州诸多宗族移民史中的地位,不亚于洪洞“大槐树”之山西移民、

宁化“石壁村”于客家人等。

“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徽州祠堂的兴起,篁墩同样有着

重要的“根源”意义。根脉系在篁墩的朱熹,后来著《家礼》一书,

倡导人们建祠堂、明世系等,或许就是受此灵山圣水的洗礼而体悟的。

历史上,篁墩曾是宗祠林立、丁口兴旺、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生

意隆盛之地。这里曾有程氏统宗祠、程朱三夫子祠(亦称“程朱阙里

祠”)、世忠庙、毕氏宗祠、汪氏宗祠、朱氏宗祠、吴氏(青石门衙)

宗祠等多家族姓的宗祠,也有邵家大屋、胡家大屋、汪家大屋、黄家

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方务德堂等众多古民居。

篁墩街曾有邵氏茶记行,永昌杂货店,振大、振兴、元兴等三家

酿酒坊,大昌等两家肉店,振大、光华两家糕饼作坊,程集生、程天

生、程金林三家药店,胡记、程记两家盔头店,三家曹记豆腐店。还

有苏记盐行、汪记面馆、沈记银饰店、绸缎布店、南北杂货店、方记

珠行、轿行、铁匠铺、理发店、纸扎店,等等。

如今的篁墩,遗存下来的古迹已经不多了。但对于整个徽州文化

体系来说,篁墩的地位却无与伦比。篁墩作为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众多名门望族从这里繁衍

而出,如程、朱、汪、江、胡、张、李、王……影响极大,被誉为“新

安氏族迁徙圣地”。自古及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国内外的徽州

后人回篁墩“寻根问祖”。

(三)

清代诗人吴梅颠《徽城竹枝词 篁墩》云:“氏族吾乡重本源,

程朱故里在篁墩。合神每到春秋祭,士子衣冠集富仑。”清代诗人程

瑞禴《篁墩纪事》诗道:“洛水相承号大儒,曾将圣学佐唐虞。盘桓

犹忆同官日, 下拜欣看列墓图。愧我未能瞻阙里,多君今已到新都。

只缘东晋 丰碑在,万派分流总不殊。”

篁墩村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是“程朱阙里”,是盛行中国六七百

年的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和新安里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

住地。篁墩成为“洛闽溯本”的“程朱阙里”,历来被学术界尊称为

“儒教圣地”。“阙里”原指孔子的住地,后人用“程朱阙里”喻指

篁墩,可见篁墩重要性足以与养育孔子的“曲阜阙里”相提并论。

篁墩村中原立有“程朱阙里”坊,巍峨壮观,还有程朱三夫子祠、

世忠庙、程氏统宗祠以及朱氏宗祠、姚氏宗祠、毕氏宗祠、汪氏宗祠、

吴氏(青石门衙)宗祠以及等等历史文化建筑。历经社会变迁,这些

历史文化建筑都先后毁坏倾塌。

篁墩村能供游人访古寻幽的去处,曾有“射蜃湖”“白石阡”“相

公湖”“鼓吹台”“洗马池”“铧卜桥”“歃血台”“相公湖”“千

年木”“千年木”“世忠庙”“相湖浮桥”等传说中程灵洗的故迹遗址。

历史上也曾有诸多名人在篁墩村流连驻足,留下大量诗文作品。

此处不一一赘述。

富仑山前,还有南宋大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1130 -1200)先世故居所在的朱家巷遗存和元末徽州最著名的理学家、经

学家、忠义之士郑玉(1298-1358)在富登渡口的郑公钓台遗址。

被古徽州人们誉为“邑神”的佐国安民、匡扶正义的“忠壮”公

程灵洗,其古墓园经过新安程氏族人的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于 2013 年

清明前修缮完好。现在,程灵洗墓园已经成为海内外近千万新安程氏

族人祭祀先祖的精神圣地,每年都有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新安程氏族人

前来祭奠。

近年,“徽州文化第一村”“程朱阙里”篁墩村已经引起省、市、

区、镇、村等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2020 年 8

月,时任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对民间提交的《关于建立程朱阙里历史文

化景区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并批转交办黄山市。安徽省、黄山市主

要领导谢广祥(时任副省长)、王翠凤(副省长)、李宏鸣(时任市

长)、宋国权(时任市长)、任泽锋(时任中共黄山市委书记)、孔

晓宏(时任市长)、孙勇(现任市长)以及屯溪区历任区委书记、区

长都先后亲自到篁墩村调研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2020 年 11 月,屯溪区、屯光镇两级政府投资 1200 万元,正式

启动了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重点对篁墩村建筑物、道路街巷、

文化设施、服务设施等区域进行风貌整治。目前,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和“程朱阙里”坊(亦称“洛闽溯本”

坊)复建工程,正在马不停蹄地施工之中,游客接待中心也已开工建

设。篁墩新村、上街顶两个停车场基本建成。2020 年 7 月 7 日特大

洪水冲毁的古延寿桥已修复完工,恢复正常通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作为徽州人,我们期望

省、市、区、镇、村各级政府和所有关心“徽州文化第一村”、“程

朱阙里”篁墩建设发展的人们在篁墩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完成和“程

朱阙里”坊复建之后,继续加大对篁墩村盘活历史文化遗产的资金扶

持力度和关注力度,支持和帮助修复在新安程氏族人乃至整个古徽州

人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新安程氏统宗祠”、“程朱三夫子祠”和“世

忠庙”,修建新安氏族寻根文化博物馆,修建篁墩诗词文化碑林,修

建徽州农耕文化文物博物馆,让毕氏宗祠、汪氏宗祠、朱氏宗祠、吴

氏(青石门衙)宗祠和古民居方务德堂、邵家大屋、胡家大屋、汪家

大屋、黄家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以及余堂巷、朱家巷、黄积墓、

篁墩铺、私彩桥……历史文化遗存、遗址焕发生机活力,让篁墩厚重

的历史文化复活起来,走进当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成为推动篁墩经济

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的先进生产力,将篁墩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程朱

阙里历史文化景区”、“新安氏族寻根文化旅游景区”,让篁墩村成

为名副其实的“徽州文化第一村”“程朱阙里”,成为寻根祭祖与休

闲旅游的美丽景区,造福篁墩百姓,造福国内外寻根篁墩之人,造福

整个古徽州、新黄山的人民。【作者简介】程鸣,谱名程怡铭。男,安徽省歙县人,祖籍安徽

旌德旌阳,中学高级教师。1995 年、2001 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2005 年被评为县“优秀党员”,2007 年被评为县“依法治县和法制

宣传教育先进个人”。2012 年 5 月,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和中国

基础教育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称号。

论文《语文教育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获“2012 年度中国中学语

文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优质课《将进酒》获中国教育学会“第七

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设计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学教学设计创意大

赛二等奖”,论文《刍议徽州乡土文化资源之语文课程化》获“安徽

省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主持和参研省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五项均成功结题,其中主持

的《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获“安徽省教育科研成

果二等奖”。

在《教育文汇》《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

究与评论》《中小学校长》《中学语文》《写作》《读写月报》《语

文教学之友》《现代语文》《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研究》《中国农

村教育》《安徽教育科研》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

文 180 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

复印转载。

系黄山市中小学统编乡土教材《大美黄山》和校本教材《诗意徽

州》主要编纂者。主编和参编《语文高考必备》、《高考作文考点全解》等中学语文教辅资料 30 余本。

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黄山日报》《旌德报》《井冈山

教育》《徽州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散文 20 余篇,诗词 200 余首。

指导的学生罗琼、鲍孝兰、方晨、王兆武、毕滔、江大俊、江秀

清、张亚玲、程琼、冯艺佳、许海芳、杨俊霞、吴炫征、潘大禹等一

百余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优秀习作,有罗琼、程阳春、郑芳、冯

艺佳、程琼等二十余人在省市以上各类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另主编内部资料《程氏寻根参考》(2016 重辑刊)、 《程氏寻

根参考》(人物志专辑) 和《程氏宗谱简编(第一辑)》(四卷),

在《黄山日报》《徽学园地》《屯溪文史》《求真》《徽州社会科学》

《安徽地方志》等报刊发表徽州文化研究文章 20 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