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疼痛指南 2022-01-22

【概述】

枕神经痛是指后头部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后枕部和颈部的感觉是由第1、2、3对颈神经支配,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枕大神经,自乳突和第1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正中处由深组织浅出,分布于后枕部相当于两侧外耳道经头颈连线以后的部分。第3颈神经前支构成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的皮肤,耳大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面、腮腺表面及下颌角。当三条神经受累时,可引起后枕部和颈部疼痛,并常以神经痛形式出现。因第1颈神经后根一般发育很小,故上颈段脊神经疾病引起的后枕及颈部疼痛统称称为枕神经痛。

本病大多发生于成年人,一部分患者有较明确的病因:
1.某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存在感染病灶,或受凉受潮后,可引起枕神经发生炎症病变而引起疼痛。
2.大多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枕神经水肿、变性或脱髓鞘病变而导致枕神经痛。
(1)颈椎疾病:是较常见的原因,可能与增生的骨质压迫上颈段神经有关,上颈椎结核、类风湿脊椎炎或转移癌偶尔也可引起。
(2)椎管疾病:上颈段脊髓肿瘤、粘连性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可引起颈枕部疼痛。
(3)寰枕部畸形:颅底陷入症、寰枕关节融合、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枕大孔狭窄等,主要是对上颈段脊神经等压迫牵扯所致。
(4)颅后窝病变:如颅后窝肿瘤、颅后窝蛛网膜炎等亦可引起枕部及颈部疼痛。
(5)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及颈部软组织损伤等。
(6)全身性疾病:尿病、风湿病、疟疾、尿毒症、动脉硬化、有机磷中毒、长期饮酒等可引起枕神经退行病变。
枕大神经痛除了直接病因外,诱发因素也是非常多,包括焦虑失眠、感冒、过度疲劳发热等,这些都可使其症状加重。所以在治疗上面,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对应的治疗。当原发病得到治愈,枕大神经痛人症状也会因此改善;同时应避免这些诱发因素。另外,对症治疗方面,主要是给予止疼、镇静、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的治疗
临床表现

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的疼痛,也可自发性也可因头颈部的动作、喷嚏、咳嗽等而诱发,发作时患者常保持头部不动,呈轻度前倾和侧倾。疼痛常为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加剧,但在发作间歇期枕部可有钝痛。疼痛始自枕骨下区,向后头皮放射,可因压迫枕神经而加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眼球后痛。可有偏头痛样症状或出现丛集性头痛的自律症状。相当一部贫肌紧张头痛患者的头痛也位于相似的区域。检查时可找到枕神经的压痛点。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乳突与第1颈椎后面连线中点(风池穴),枕小神经的压痛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上缘(翳明穴:在翳风后1寸处。当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可感到剧烈的疼痛,疼痛并可沿着神经分布扩散。枕部的皮肤常有感觉减退或触摸感疼痛。

诊断要点
枕神经痛的诊断要点如下:
  1.患者具有上述的疼痛特征。
  2.神经支配区痛觉减退。
  3.检查时,在所累及神经和同侧第2、3颈椎横突处有压痛及放射痛。
  4.头颈部动作可为诱因。
  5.枕神经阻滞后疼痛消失。
  枕神经必须与源于寰枢椎关节或上椎突关节,或从颈肌附着点的扳机点所致的枕部疼痛相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病因治疗
    对于有结构损害基础的患者,应尽可能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和解除压迫,针对流感各种感染进行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1.镇痛药物如卡马西平、布洛芬、苯妥英钠等。
    2.神经营养剂大量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具有镇痛作用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改善微循环治疗:可选用银杏叶提取物滴剂治疗,以起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的作用。

(三)中医治疗
    常用穴位有风池、翳明、后溪、合谷、外关、太冲、昆仑等。
    1、中医辨证论治当通络止痛,药物为:三七3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川断12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葛根30克,菊花10克,元胡10克。   
    2、针灸:  辨证选穴 : 
    (1)主穴 :天柱、风池、翳明、   
    (2)配穴 :外感风邪 ,取合谷、外关 ;肝阳上亢 ,取肝俞、太冲、太溪 ;   
    痰浊内阻 ,取脾俞、胃俞、丰隆 ;   
    瘀血阻滞 ,取膈俞、合谷、三阴交。   
    操作方法 :   
    病人取俯卧位 ,踝部垫枕;   
    主穴取患侧 ,配穴取双侧。用30号1~2寸毫针 ,穴位常规消毒。天柱穴采用齐刺法 ,先向前方直刺一针,深度0. 5~1寸 ,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然后在天柱穴上、下方0.5寸各刺一针,针刺方向向第一针针尖,得气后留针,并加用G-6805电针仪,连续波。余穴常规针刺 ,视虚实决定补泻。每次治疗30分钟 ,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1天。。   

    3、推拿:患者坐位,头稍向前倾,使项部充分显露,医者先以拇指沿督脉自风府、哑门至大椎反复按揉,再沿脊柱两侧按揉天柱、大杼的疼痛区及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的分布区,再在患臂背侧下缘和背侧上缘部位施用法并按揉手三里。

(四)神经阻滞治疗
    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神经阻滞疗法。
枕神经阻滞术完全依照《临床诊疗规范·疼痛学分册》的标准规范操作。   
    (1)体位:患者坐位,面对治疗床,头稍前倾,双肘部支撑在治疗床上,患者下颏尽量接近自己前胸。
    (2)定点:确定乳突后缘与颈二棘突连线中点向上1cm,在此可能触及枕动脉,此为枕大神经阻滞点,在此点向外侧2.5cm处,为枕小神经穿刺点。   
    (3)无需注射局麻皮丘,用3.5cm长,7号短针垂直进针,直至触及枕骨。   
    (4)充分回吸无血后,注射1%利多卡因或除痛液5~6ml,按压针孔3~5min,不出血后即可。   
    疗程:7天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
    
(五)针刀治疗

(1)体位:

患者俯卧位,下颌伸出床缘外并尽量内收,充分暴露术野。外科手术常规备皮。

(2)定点:

于枕外隆突之下,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后正中线旁开约2.5cm和5cm处寻找压痛点,往往可以触及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在距神经干内侧约1~2mm处最痛点定点。

(3)定向:

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走行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枕骨骨面。

(4)注意事项:

①枕动脉与枕大神经相伴行,但枕动脉走行在枕大神经外侧。在触诊枕大神经卡压点时,往往可以触及枕动脉,所以在松解枕大神经的卡压时,左手拇指应将枕动脉推挤到指甲缘的外侧,针刀再沿指甲缘刺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伤及枕动脉。②针刀松解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的卡压时,一定要注意患者反应,如有剧痛或沿枕神经方向的触电感时,应改换针刀刀口位置再行操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