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枕神经痛是指后头部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区的疼痛。后枕部和颈部的感觉是由第1、2、3对颈神经支配,第2颈神经后支构成枕大神经,自乳突和第1颈椎后面中点连线的正中处由深组织浅出,分布于后枕部相当于两侧外耳道经头颈连线以后的部分。第3颈神经前支构成枕小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上部和枕外侧的皮肤,耳大神经主要分布于耳廓下部前、后面、腮腺表面及下颌角。当三条神经受累时,可引起后枕部和颈部疼痛,并常以神经痛形式出现。因第1颈神经后根一般发育很小,故上颈段脊神经疾病引起的后枕及颈部疼痛统称称为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的疼痛,也可自发性也可因头颈部的动作、喷嚏、咳嗽等而诱发,发作时患者常保持头部不动,呈轻度前倾和侧倾。疼痛常为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加剧,但在发作间歇期枕部可有钝痛。疼痛始自枕骨下区,向后头皮放射,可因压迫枕神经而加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眼球后痛。可有偏头痛样症状或出现丛集性头痛的自律症状。相当一部贫肌紧张头痛患者的头痛也位于相似的区域。检查时可找到枕神经的压痛点。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乳突与第1颈椎后面连线中点(风池穴),枕小神经的压痛点位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的后上缘(翳明穴:在翳风穴后1寸处)。当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可感到剧烈的疼痛,疼痛并可沿着神经分布扩散。枕部的皮肤常有感觉减退或触摸感疼痛。 2、针灸: 辨证选穴 : (1)主穴 :天柱、风池、翳明、 (2)配穴 :外感风邪 ,取合谷、外关 ;肝阳上亢 ,取肝俞、太冲、太溪 ; 痰浊内阻 ,取脾俞、胃俞、丰隆 ; 瘀血阻滞 ,取膈俞、合谷、三阴交。 操作方法 : 病人取俯卧位 ,踝部垫枕; 主穴取患侧 ,配穴取双侧。用30号1~2寸毫针 ,穴位常规消毒。天柱穴采用齐刺法 ,先向前方直刺一针,深度0. 5~1寸 ,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然后在天柱穴上、下方0.5寸各刺一针,针刺方向向第一针针尖,得气后留针,并加用G-6805电针仪,连续波。余穴常规针刺 ,视虚实决定补泻。每次治疗30分钟 ,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间隔1天。。 3、推拿:患者坐位,头稍向前倾,使项部充分显露,医者先以拇指沿督脉自风府、哑门至大椎反复按揉,再沿脊柱两侧按揉天柱、大杼的疼痛区及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的分布区,再在患臂背侧下缘和背侧上缘部位施用法并按揉手三里。 (1)体位:患者坐位,面对治疗床,头稍前倾,双肘部支撑在治疗床上,患者下颏尽量接近自己前胸。 (2)定点:确定乳突后缘与颈二棘突连线中点向上1cm,在此可能触及枕动脉,此为枕大神经阻滞点,在此点向外侧2.5cm处,为枕小神经穿刺点。 (3)无需注射局麻皮丘,用3.5cm长,7号短针垂直进针,直至触及枕骨。 (4)充分回吸无血后,注射1%利多卡因或除痛液5~6ml,按压针孔3~5min,不出血后即可。 疗程:7天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 (1)体位: 患者俯卧位,下颌伸出床缘外并尽量内收,充分暴露术野。外科手术常规备皮。 (2)定点: 于枕外隆突之下,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后正中线旁开约2.5cm和5cm处寻找压痛点,往往可以触及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在距神经干内侧约1~2mm处最痛点定点。 (3)定向: 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走行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枕骨骨面。 (4)注意事项: ①枕动脉与枕大神经相伴行,但枕动脉走行在枕大神经外侧。在触诊枕大神经卡压点时,往往可以触及枕动脉,所以在松解枕大神经的卡压时,左手拇指应将枕动脉推挤到指甲缘的外侧,针刀再沿指甲缘刺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伤及枕动脉。②针刀松解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的卡压时,一定要注意患者反应,如有剧痛或沿枕神经方向的触电感时,应改换针刀刀口位置再行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