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年难得一见,300年无人可及!他就是陈寅恪

 孙行悟空 2022-01-22

学问近300年来无人可及,精神被后学视为100世楷模。他就是陈寅恪。

1925年2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用现代科学整理国故,培养著述为毕生的国学人才。

清华国学院聘了4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前面3位大名鼎鼎,只有陈寅恪35岁,既无学历又无著作。

研究院主任吴宓极力推荐,他还说:“陈寅恪是当今Zui博学的人才。”

梁启超也真诚地介绍陈寅恪:“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无学历,无著作,陈寅恪到底有哪些超出常人的才能呢?

1)

1890年7月,湖南巡抚的后院,一个男婴降生了。因为生在寅年,祖母黄夫人为他取名寅恪。

他的祖父是当时的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从幼时就受到祖父和父亲开明而又严格的文化训练。

陈寅恪少年留学日本,患脚病,不得不回国。他的父亲全力支持他,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Zhi学校,再到美国哈佛大学,他游学了10几年。

他通晓梵文、印地文,希伯莱文等8种语言,也学了物理、数学。也是Di一个在德国读原版《资本论》的Di一位中国人。

他还学习了佛学,史学和比较语言文学。不过他读书不修学分,不考文凭。

陈寅恪说:“考博士不难,在几年之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就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的了。”

他的自由求学,让他自成百科全书的知识结构。

后来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Shi,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于一身。

100年难得一见,300年无人可及!

2)

教书匠是陈寅恪Zui珍惜的一个身份。他对教书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

他对自己立下了严苛的教学信条:“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Wai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说到做到。这样做让他一辈子受累,但也是这样的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让他永远站在学术的Dian峰。

陈寅恪讲课的博学远近有名,其他大学的学生都赶来听他讲课。周一良曾这样评价:“讲课方法不一定很高明,讲课内容绝对有干货和真货。”

陈寅恪成为了清华的风景线。他的教室总是挤满了学生,听课的人中也有文学大家吴宓,朱自清。

清华园内,不论学生还是老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的,都会请教陈寅恪,一定会有满意的答复。

因此大家称陈寅恪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晚年历经磨难和流离,世事沧桑,眼睛失明的他,被人搀扶着回到清华园时,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段时间。

陈寅恪回答:“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

他为何如此看重教书匠这个身份呢?

3)

陈寅恪10岁时家中发生变故,因戊戌变法失败,祖父被革职,并被秘密赐死。

父亲陈三立自此无心从政,他专注于诗歌创作。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显赫门第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门。

也在年幼的陈寅恪心上留下了沉重印记。促使他毕生致力学问,走上教书育人之路。

他Wei一的一张文Ping就是他从日本回来后,去了上海复旦公学读书。也成为他一生中仅有的学历证明。

1909年、父亲陈三立送陈寅恪去国外求学。他展开了十几年的游学生涯。他在柏林大学二次留学。

他入读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路德施,缪勒,海尼斯等多位大师是他的老师。

陈寅恪在清华园与王国维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学术、交往密切。王国维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1927年6月,王国维在颐和园自沉绝世。清华师生向他的遗体三鞠躬,陈寅恪是三拜九叩大礼。

王国维去世一年后,清华大学为他立碑纪念。陈寅恪慨然写下传颂至今的碑文。“惟此Du立之精神,自You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20世纪的中国注定是不平静的。1932年,平顶山惨An发生,3000多人遭Sha害。从此陈寅恪谢绝了一切社交,不穿西装,全年都是长衫。

直到他去世前,都保留了这个习惯。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转移到云南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刻他遇到一件无法抉择的大事。

1935年,牛津大学著名的汉学教授苏维廉离世。牛津大学在世界各地物色汉学教授,Zui后留意到了陈寅恪。

经过很多权威学者推荐,还有牛津大学严苛的审阅,1939年,牛津大学向陈寅恪发出了聘书。

他成为牛津大学建校300年来,唯一Di一位专职教授。因为时势造就,他停留在香港,后来在港大教书。他著述他一生重要作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的地位,并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范式。

他一生不问政治,一心著书立说,育人,还有史学研究工作。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尤其深入,被尊称为一代史学宗师。

他出身显赫,内心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底色。他没有像他祖父从政,但天下兴wang是他一生的忧患。

如此旷世奇才,却面临了人生一个巨大的挫折。1944年,他眼前一片漆黑,早年一只眼睛失明,现在另一只眼睛诊断为视网膜剥离。

做了手术后还是无法恢复,陈寅恪几乎崩溃。他却在黑暗中依然教书和著作。

4)

失明后的陈寅恪得到了太太唐云的悉心照顾。他与她的爱情也是一桩奇缘。

陈寅恪任教清华已35岁,他没有成家、也无任何恋爱经历。父亲陈三立反复催促他结婚。

父亲给了他警告:“再不结婚,我这个父亲就要帮你下聘。”

陈寅恪请求父亲给他一点时间。一次闲聊,同事说起了曾在一位女教师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诗幅,末尾署名很奇怪。

陈寅恪很吃惊:“此人一定是灌阳唐公景松的孙女。我要去登门拜访。”

正是这次拜访,促成了陈寅恪与唐云相濡以沫的一生。他们婚后有3个儿女。

陈寅恪告诫孩子们:“在家里不用尊重我,你们必须尊重你们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全家。”

从不表露儿女情长,一心治学的他,显示了温暖的一面。

唐云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说心脏病人居住在南方比较好。近花甲之年的陈寅恪携妻前往岭南大学任教。

岭南大学的学校很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无法欣赏到,他已经在黑暗中生活了5年。

岭南大学也是陈寅恪最后的课堂。他晚年的代表作《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等都是在岭南大学故居完成的。

特别是《柳如是别传》86万字,陈寅恪从64岁写到74岁。

1969年,卧床不起的他黯然离世。

生死相随,生命相依。唐云平静料理完他的后事,45天后,1969年11月,心脏病复发的她追随他而去。

陈寅恪的墓碑上,镌刻着他写给王国维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代大师陈寅恪去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严谨治学,他的才华和博学,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